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五横五纵”模式探究
2020-08-13黄庆雷
摘 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是高校转型发展内部结构改造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维度的叠加场域。依据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发展目标等五个方面办学定位,通过学科规划、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五大方面内部改造,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为纲领、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竞赛为抓手、自编教材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举措,探究了“五横五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五横五纵
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自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形成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潮流。随着人们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产生了各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各项要求中,高校内部结构改造需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探究适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应用型人才需求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从市场每年对应用学科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来看,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应用学科毕业生需求旺盛。从产业发展需求而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处于历史性的交汇期,产业分工调整对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总体在扩大。而从教育本身的角度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构成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本身的发展相继形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訴求。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
培养目标是依据教育目的、学校性质和任务而制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种设想和期望。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不同层面的目标,通常所称谓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指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教师队伍等方面体现应用为本、需求主导、依托学科、行动导向、能力取向等特征,[1]是以应用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单一、不固定、形式多样,但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如培养目标指向相近、部分培养举措可以通用、设计思路可相互借鉴等。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横五纵”模式
1.“五横五纵”模式的判断前提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五横五纵”模式始于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经过学校的培养而成长为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阶段里的应用型人才身份仍是学生;在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社会可以且应该参与培养过程,社会力量能够成为培养主体之一,但学校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力量,在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从普通的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能够施加以重要影响的阶段是在校阶段,是通过学校设计培养方案并加以实践,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才;应用型高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学生在学校培养下成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高校自身也处在转型发展的过程。即是说,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生了学生成长为应用型人才、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高校施加影响主导学生成长成才三个叠加过程。上述几个基本判断构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五横五纵”模式的理论基础。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横五纵”体系
《指导意见》开宗明义的点明了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行业技术进步需要,以及为学习者创造价值。故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应用型高校的基本使命,也是高校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高校转型指向发展结果,是办学定位的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向过程,是高校内部改造以培养人才。若以高校办学定位为“纬线”,以人才培养为“经线”,便构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体系。
(1)高校办学定位
高校转型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明确办学定位,而对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在《指导意见》里已有清晰描述。《指导意见》的主题、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已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等内容,基本明确了转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框架。转为应用型、本科层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出特色等描述分别指向了高校转型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以及高校发展目标。为此,建设应用型高校应以这五个方面的办学目标定位为基础。
(2)高校内部改造
高校培养人才主要依靠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师等内部结构作用于学生,使预设的培养计划得以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基于五个主要方面办学定位,进行内部结构改造,进行学科规划、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调整、教学体系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规划是高校内部改造的首要任务,高校学科建设规划需要协调学科发展、高校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转型发展高校的学科规划基本依据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科基础三方面。首先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举办急需紧缺、需求量大和需求稳定的学科,保障所培养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学习者创造价值。同时,需要依据学校办学沿革和现有办学条件,使蓝图规划到落地实施具有可行性,不具备或无法解决办学条件的学科不宜举办或暂缓举办。最后应考虑学科发展基础和学科特色,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全盘否定原有学科或盲目增加热门学科等有悖于教育规律的行径应尽力避免。学科规划作为学科建设的蓝图,应该与高校转型发展目标同向而行,与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定位相契合。
专业与学科、与课程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系统化知识,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课程组合,一个专业以及构成专业的课程都需要依托于学科。[3]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设计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内容。[4] 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需要根据学校区位优势,对接地方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地方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增裁并撤等方式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更加注重学科的引领,更加强调专业的链式集成,更加突出产教的深度融合”。[5]
课程是知识和经验传递的基本形式,是人才培养最主要的载体。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专业集群建设要通过基于各群内专业的课程群来落实。[6]应用型高校的课程体系应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研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结构与职业岗位要求更契合。通过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融入创新创业课程,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程,它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里地”,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手段。应用型高校教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在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通过统筹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课时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内容上根据企业行业新技术和新要求,及时更新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体现教学内容先进性和适应性的要求。同时注意把学术前沿发展新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鼓励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更丰富的手段和方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备的师资力量。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是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应用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引育并重,主要是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鍛炼、引进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骨干和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进行课程授课等三种方式充实“双师型”师资力量。通过要求教师在一定年限内到企业完成一次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锻炼,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活动,熟悉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教师队伍实践经验。通过引进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加以教学能力提升培养,使工程师、经济师、实验师等人员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等平台,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校进行部分课程授课、技术培训、专题讲座以及指导学生实验实训,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学生对生产实际的认知。
3.“五横五纵”模式的作用及意义
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区域以及发展目标是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目标要素。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教师是高校内部结构,是转型发展需要变革的内容。两个维度在叠加场域内交叉融合形成的“节点”即是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高校办学类型指向的是应用型,则需要高校解决学科、专业、课程等内部结构如何改造成应用型或适应应用型办学需要。“五横五纵”相互交叉产生了二十五个节点,意味着高校转型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至少二十五个最基本的问题或满足二十五个基本的约束条件。
“五横五纵”体现了“一盘棋”或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利于体现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举措。阐明了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需要依据社会、学校和学科基础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打造专业集群,进行应用型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诸多举措整合在一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正向的发展合力。
三、问题整合的策略及解决举措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为纲领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实践的行动纲领,是学校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指导性文件。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这个目标而设计,并在指导理念、内容设计、制订环节、目标等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性。人们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理解是逐步深入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是逐步完善,学校需要根据对应用型人才认识和定位的变化,不断修订迭代方案版本,保持先进性和适应性。在指导理念上依据国家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系列文件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照标准,结合学校发展理念开展制订工作。在内容设计上体现学生能力培养为根本,体现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点,体现企业行业新标准、新要求。制定过程邀请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订,以使得按照方案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2.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理念和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校企协同、合作育人视为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互联互通、强化产教融合,充分开发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培养人才,并反馈于行业企业发展。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制定、课程设置、校内授课、实习实训的指导、毕业设计环节的审核等等。通过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科技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整合专业、课程、师资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3.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中心或学院是高校里正式的、常态化的创新创业组织平台,是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养而产生的机构。应用型高校通过创新创业中心搭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平台,引入企业进驻创业园,以孵化扶持小微创业企业和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真实项目驱动,促进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依托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创业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与教学中。
4.以学科竞赛为抓手
学生学科竞赛是对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通过竞赛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素养。竞赛是途径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竞赛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过程,同时培养素质。因此,竞赛成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是锻炼学生能力和检查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竞赛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锻炼品行意志,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自编应用型教材
自编教材通常有校内组织编写、校企联合编写、应用型联盟组织编写等三种主要形式。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必备材料,并不等同于教科书。从功能上而言,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材料,是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把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标准等一般规定转化为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对象,是结构化的教学材料。[7]因此,自编教材并不局限于形成“教学用书”,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高校转型、学生培养特性等要求,科学规范的编写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材料,包括教学用书或讲义以及立体化的教材,使教材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需要。自编教材是适应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举措。
结语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模式,“五横五纵”着眼于高校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应用型高校的培养下成长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发生了学生的成长、也产生了高校转型发展的内部改造的整体性问题。破解该问题有助于解决学科专业体系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不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足的现实困境;有助于解决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的难点;有助于解决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与建设应用型大学不匹配的问题,使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深入发展,最终促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63-68.
[2]周海涛,徐珊.近年来学科建设研究的重点领域及其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5-20.
[3]张德祥.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审视[J].教育研究,2016(8):33-39、46.
[4]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19-23.
[5]叶怀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9(9):103-107.
[6]顾永安.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92-98.
[7]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12-313.
作者简介
黄庆雷(1987—),性别:男,籍贯:广西,民族:壮族,学历: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教务部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