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8-13王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将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思想、道德、法律、政治、身心等方面,为了增强该学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效性,本文以初中阶段教学为例,分析具体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引领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核心素养涵盖了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活动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教学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其更加全面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还可以抓住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成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提高教学有效性[1]。因此,探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尤为重要。

一、道德与法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1.道德与法治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道德與法治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是基于该学科的特点,以及众多品质中提炼而来的,是学科的教学特征表现。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凭空而造的,离不开学科教学这一载体。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来看,整个过程都在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而展开,包括个性品质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初步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对时代发展脉络的把握等,无一不突显课堂教学价值[2]。而核心素养对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追求,正好与教学内容形成了有效衔接,可以说该学科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2.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改的根本教学目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此种指向反映了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的实施水平,也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必须将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尊重学生主体,创设核心素养培养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表达观点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从而实现学科教学有效性。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新时期教育教学要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超越知识层次,具备学习能力和品质,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核心素养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兴趣、疑虑、探究、毅力、思维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的技能与品质。当下我国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循客观教育规律[3]。社会发展也需要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因此核心素养在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以及自身成长中发挥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融合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生活性学科,在此过程中突出核心素养培养,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成长与进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探索社会问题的机遇。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涉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在信息化时代,还可以教会学生善于利用信息媒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海量的信息世界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强化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

2.有助于教师 “立德树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面对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只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师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对教师教学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其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由于道德与法治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还必须拥有高尚的品德,提升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渗透。最后,教师要发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培育真理、善良、魅力的心灵。

由此可见,初中道德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师不断提升的过程,能够充分彰显教师德行的魅力,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优化“双主体”思维,营造核心素养培养状态

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本质,在核心素养渗透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共同发力,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学习中逐渐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升华,结合学科知识内化为道德品质。此时学生将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优化教学活动的实施。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为让道德与法治变得鲜活、生动,在导入环节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教学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双主体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教学相长的状态,为进一步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以“认识自己”一课教学为例,课前可以采取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身边的朋友了解透彻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一猜他是谁?”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被猜同学的生理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在群体中的关系,让学生们分析描述的是谁。该过程中可以采访被猜测的学生,觉得对自己的描述准确吗?在采访中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在这一举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准,站在学生的立场,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情境,解释哲学的终极命题,由认识他人转而认识自己,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实现了自我发展,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2.活用教材资源,丰富核心素养培养内容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结晶,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不但明确了教师教学的任务,也阐明了学生学习的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学生成长和社会的需求出发,融合了道德、政治、法律、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材观,将教材的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核心素养培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现阶段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融入了当代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新课改的最新理念,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强化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设计,让潜在的核心素养内容浸润学生的心灵。以法律部分知识学习为例,教材中涉及了我与法律、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秩序三大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法律知识在不同单元以及年级的体现,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性。其次,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和学习特点,融合道德与法律、心理、政治等内容,提高应用效果。初中道德与法治特别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以中华文化的渗透为例,除了挖掘该学科教材外,还可以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最后,开发和利用身边存在潜在价值的教材资源,即开发校本教材。可以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形成培育核心素养的合力。比如选取当地发生的战争历史,或参观烈士陵园、走进消防员的一日生活等,了解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培育爱国情怀的目的。

3.善用网络媒介,强化时事国情的影响力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核心素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拓展了学生接收信息的范围,丰富了学习途径,增强了技能学习。此时,网络媒介参与教学已经成司空见惯,也迎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特点[4]。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核心素养培养也要搭上网络的快车,插上翱翔的翅膀,助力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优化网络媒介的应用。

其一,趋利避害取舍网络内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具有即时性、高效性、便利性等特点,能够为人们交流打带来乐趣,但也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師要做的是让网络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生学习,增强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多一些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精神。其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网络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与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因此,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索与该学科相关的实时热点,辅助学生理解,强化时事国情的影响力。比如刚刚结束的“孙小果事件”“重庆自杀男子跳楼砸死两名独生女事件”“香港暴力事件”等,一方面通过事件概述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从结果分析:孙小果被判死刑、被砸死的女生母亲选择原谅、香港警察对施暴者人性化的压制等,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威严、人性的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尊重等,增强学生实际认知。

4.贴近真实生活,构建渗透核心素养的微循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时事教育作为学生走向未来的必备素质之一,它可以辅助学生认识社会,激发创新能力,强化社会责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核心素养教学中要重视时事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国家、党和社会的时事变化,用事实感化学生,增强教学说服力,构建渗透核心素养的微循环。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往往“就事论事”,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很容易以成人的意识进行剖析,忽视了初中生的认知基础。比如讲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会从光荣传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一方式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不符,学生也无法体会其中传达的含义。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立足教材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选取生活中富含教材所提倡的时事内容,分析加工、设置问题,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其充分感受与提升。其二,捕捉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挖掘,包括学校活动、社区活动、志愿者工作等,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知识学习体验,逐渐形成自觉主动地探索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所传达的理念来源于生活,创造于生活。其三,调动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回归生活实践促进自身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进一步深化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贯穿学生一生的终身素养,在培养上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德修养与学习能力。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该学科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通过优化教学措施,促进核心素养的渗透,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为高素质、高品质、高思想的人才输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俊琦.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19(33):14-15.

[2]李长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1):32-33.

[3]任培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74.

[4]邹小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8(21):52-53.

作者简介

王丽(1968—),女,汉族,宜宾市长宁县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