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时机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研究
2020-08-13李芬田袁丽华童小珍
李芬田 袁丽华 童小珍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时机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400例体检婴儿, 随机分为A组(150例)、B组(125例)与C组(125例)。A组行混合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B组行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C组行母乳喂养+不及时添加辅食。比较A、B组4~5个月, B、C组6~7个月血清铁(SI) 和总体蛋白结合力(TIBC) 水平及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结果 出生后4~5个月, B组SI(16.78±4.12)μmol/L高于A组的(14.22±3.49)μmol/L, TIBC(57.34±8.78)μmol/L低于A组的(63.21±9.38)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4~5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7.20%低于A组的4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7个月, B组SI(18.28±3.56)μmol/L高于C组的(15.12±2.87)μmol/L, TIBC(55.13±7.63)μmol/L低于C组的(61.06±8.87)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7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20%低于C组的1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刚出生婴儿母乳喂养, 可以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有效降低, 对辅食的适量、合理的添加亦可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混合喂养;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时机;缺铁性贫血;婴幼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46
缺铁性贫血为一种营养缺乏性疾病, 普遍存在于我国各地, 为一种重点防治疾病, 且常见于小儿, 是目前婴儿保健的重要工作[1]。生长发育缓慢、面色异常、眼睑及指甲苍白、食欲欠佳等为该病主要临床表现, 同时患儿免疫力低下, 已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为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时机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 特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400例于本院门诊部体检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400例于本院门诊部体检婴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A组(150例)、B组(125例)与C组(125例)。A组男82例, 女68例;出生体重2.5~4.5 kg, 平均体重(3.16±0.56) kg。B组男68例, 女57例;出生体重2.6~4.3 kg, 平均体重(3.36±0.41)kg。C组男71例, 女54例;出生体重2.5~3.8 kg, 平均体重(3.03±0.46)kg。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标准:①均为足月、顺产;②均为单胎;③胎儿、孕妇在孕期无高危因素;④婴儿监护人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生体重2.5~4.5 kg。
1. 2 方法
1. 2. 1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B、C两组婴儿在出生后4个月内行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A组婴儿在出生4个月内行混合喂养, 即母乳与配方奶粉混合喂养。因胃容量小, 3个月内新生儿采用不定时喂养。待建立自身进食规律后进行定时喂养, 每隔3~4 h喂食1次, 6次/d。每次喂奶量可有波动, 出生3个月内婴儿500~750 ml/d, 4~6个月婴儿800~1000 ml/d。
1. 2. 2 辅食添加 根据《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2], 对A、B两组婴儿进行辅食添加, 强化铁的米粉为首选添加辅食, 可用奶液调配;其次引入蛋黄、水果泥及根茎类蔬菜汁等食物。C组婴儿不添加辅食。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A、B组婴儿4~5个月及B、C组婴儿6~7个月SI和TIBC水平:采用血生化分析仪(日立7020)、朗道公司生产的SI、TIBC和铁标准液检测SI和TIBC水平。②A、B组婴儿及B、C组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根据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红细胞形态评估两组贫血发生率。经婴儿监护人同意, 采指尖血20 ml,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具有显著低色素小细胞情况, 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6 pg, 浓度<0.31, 铁、血浆、血清均<10.7 μmol/L, 为缺铁性贫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A组与B组SI和TIBC水平比较 出生后4~5个月, B组SI高于A组, TIBC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A组与B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比较 出生后4~5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7.20%低于A组的4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B组与C组SI、TIBC水平比较 出生后6~7个月, B组SI(18.28±3.56)μmol/L高于C组的(15.12±2.87)μmol/L;TIBC(55.13±7.63)μmol/L低于C组的(61.06±8.87)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4 B组与C组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比较 出生后6~7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20%低于C组的1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作为一种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由患儿体内缺乏铁元素导致, 使患儿体内血红蛋白合成率降低。婴幼儿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发病人群, 因婴幼儿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大量的铁元素, 若对其饮食不加以注意, 患儿或出现缺铁状况, 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严重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为免疫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及体能下降等[3]。与牛乳相比, 母乳中矿物含量较低, 其低矿物质特点, 可减轻婴儿未完全发育的肾脏负荷。虽然牛乳与人乳具有相当的含铁量, 但婴儿对人乳中铁的吸收率较高, 可达50%, 同时人乳中具有较高的锌、铜含量, 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相比于牛乳, 婴儿对母乳中的免疫成分及营养物质有较高的吸收率, 母乳为婴儿最为理想的天然食物。因此, 在对纯母乳喂养的普及及宣传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 为我国家庭及妇女做母乳喂养优势相关讲解, 同时建立完善母乳喂养示范社区, 使婴儿的喂养更加合理及科学[4]。
虽然母乳为促进6个月内婴儿生长发育的最佳食物, 但随着母乳内含铁量的逐渐减少, 若延长哺乳期, 母乳中微量元素及矿物质的含量均无法使婴儿的发育需求得到满足, 特别是铁含量, 若相对缺乏铁元素, 可导致婴儿出现缺铁性贫血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 该病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 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极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这或许与母乳中铁元素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有关。婴儿缺铁性贫血在很大程度上可采用添加辅食的方式进行预防, 添加辅食主要有弥补母乳中营养素不足及锻炼婴儿胃肠道及咀嚼功能等两方面作用。辅食的添加应在婴儿出生4个月后, 主要以易被婴儿喜爱的味道好、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如含有铁的米粉、蔬菜等。同时, 可适当添加肉泥、肉汤及菜泥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 出生后4~5个月, B组SI高于A组, TIBC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4~5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27.20%低于A组的4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7个月, B组SI高于C组, TIBC低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7个月, B组缺铁性贫血发生率3.20%低于C组的1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给予刚出生婴儿母乳喂养, 可以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有效降低, 对辅食的适量、合理的添加亦可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對刚出生婴儿行母乳喂养, 可以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发生率, 同时适时、适量、合理的添加辅食亦可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波.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原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 7(7):172.
[2] 孙向华.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及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卫生, 2017, 49(2):35-36.
[3] 李明瑛, 郑志燕, 聊娜娜. 儿童保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情况及相关贫血原因探析. 当代医学, 2018, 24(13):82-84.
[4] 郭平, 姚欢迎.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8, 16(2):257-259.
[5] 王洪 峰. 饮食纠正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观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 1(13):91.
[收稿日期: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