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运用

2020-08-13王懿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运用小学数学

王懿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受到普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思维为一种固定形态,通常利用一贯的思路来思考问题。利用思维定势,促使其作用的发挥,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双面性的分析,具体探讨了其实际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思维定势 运用

思维定势是在没有一些要素影响下,对学生原本的思想进行改变,通过一定方式和思想思考该问题。小学数学知识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使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促使学生思维的扩展,基于思维定势,能对学生正确引导,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双面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定势,主要是予以相同的固定思维习惯和程序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在思维定势和问题的解决思路重合时,能使思维定势的正向作用发挥出来,在较短时间内也能快速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的提出和思维定势的解决思路相反的时候,思维定势将发挥负面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状态常常会因为该情况受到影响,导致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候出现制约条件。所以,在思维定势实际渗透过程中,要在学习中予以学习性质的分析,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内容进行双面探讨,这样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也能在该思维模式下,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

二、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新旧知识的结合

将新旧知识进行联合教学,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记忆方式。小学数学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数学知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新知识的学习是有基础的,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和掌握,能够有效学习新知识。所以,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掌握,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形成更多记忆,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充分学习,加强对新旧知识的结合,在学生对知识全面掌握的同时,对知识点进行创新,在明确知识点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也能使思维定势的意义充分发挥。在分数应用题学习中,学生通过教材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按照步骤计算,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该问题思考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分数的计算规律详细探讨,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联系,发现分数在混合计算中也同样可以运用[1]。

2.改变思维定势缺陷

对思维定势存在的缺点进行改变,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思维定势缺乏一定知识局限性,其思想观念较为片面,会给学生的思维定势带来负面性[2]。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解决期间也比较盲目,对于特定的经验和结论方式,存在一般局限性,需要扩大到一定场合进行应用,获得的效果不够。所以,教師要予以多方面的强化,通过变换方式,发挥思维定势具有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点范围有效分析,进行多方面调整,变换事物发展的本质和适用范围。变式是对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改变,优化问题的变换场景,将事物的突出问题属性隐藏方式有效判断出来,使学生判断其存在的差异性,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点存在的特征,也能加强对问题的充分解决。求异是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过多个角度和多个方式来对知识进行观察与思考,将其作为思维定势的主要应用方法,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保证学生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图形与拼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改变,使之拼接成五边形和六边形,改变学生的固定思想,加强对图形的多方面了解[3]。

3.加强对比学习

进行知识对比,深入分析知识,避免增加一些有关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避免因为思维定势带来不同影响[4]。因为数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单个的学习新知识,需要在新知识掌握基础上,加强与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新旧知识的结合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统一化。在知识体系实际构建中,思维定势的使用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因为思维定势的利用,对新知识学习无法充分掌握,对知识学习内容未给出明确界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为理解新旧知识共同点的同时,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以免因为思维定势带来不利影响。这种对比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能避免因为思维定势给学生带来的危害,通过新旧知识的引导,在教学中,能带着学生有效学习。不仅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根据学习现象进行知识联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的记忆方式,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教师通过对比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给出思维定势的充分利用方式,这样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才会充分发挥,也能使学生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进步。比如:在千米、分米和毫米认识中,可以进行对比学习。先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地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单位不同绳子长度的不同特征,在这种对比情况下,学生对千米、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不仅会加强理解,也有利于知识的有效学习[5]。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重要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新旧知识对比法,优化学生定向思维,加强学生应变能力的训练,达到思维的创新,能在思维定势模式下,保证实际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春华.小学数学中思维定势的“善”与“恶”[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7):18-19.

[2]杨维刚.浅析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践行路径[J].数码设计(上),2019,(6):130.

[3]刘少栋.变式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5):162-162.

[4]刘少栋.变式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42):162,158.

[5]唐永龙.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J].数码设计(下),2018,(11):114.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运用小学数学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