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迪厄场域理论视域中的大学生课外锻炼场域秩序

2020-08-13郭明涛

高教探索 2020年7期
关键词:布迪厄秩序

郭明涛

摘 要:高校大学生缺乏课外锻炼是由“场域”“资本”“惯习”等因素共同影响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论证大学生参加课外锻炼存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生锻炼积极性不高、锻炼时间较短、场地紧缺、组织形式单调、社团活动较少等方面。借鉴布迪厄场域理论,构建学校“体育场域”、家庭“文化资本”、学生“锻炼惯习”三位一体的课外锻炼框架,以改善目前大学生课外锻炼状况。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理论;课外锻炼;秩序

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期。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将课外时间用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甚至吃饭都由点外卖解决,他们缺乏课外锻炼,运动量过小,再加上营养食物的摄入过剩或者营养不良状况,导致身体健康未能达标,出现肥胖超标、视力下降、肺活量减弱等情况,无法拥有健康的体魄来胜任今后高强度的职业化工作。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缺乏课外锻炼?应该通过哪些方法构建大学生课外锻炼框架?本研究意欲借鉴布迪厄场域理论,对广东省大学生课外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为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课外锻炼场域秩序提供借鉴。

一、布迪厄场域理论及引入缘由

“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研究的主要工具,在其社会学体系中占据关键的位置。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就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他基于“社会秩序如何可能”理论研究得出场域理论,并应用该理论对法国社会秩序结构的再生产进行了全面解析,产生良好效果,从而广为其他社会学者推崇。场域理论中包含“场域”“资本”和“惯习”三大概念[2],为诠释社会实践提供建构性的理论框架。其中,场域(Field)是关系性的社会空间,是由基于特定资本类型与数量所形成的统治地位与被统治地位所组成的结构空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且拥有独特的实践逻辑。资本(Capital)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资源,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等四种形式。[3]在现代社会,文化资本转变成权利资源,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凭借各自资本类别和多寡在文化市场中持续博弈,导致场域秩序关系复杂多变,矛盾和斗争持续存在。慣习(Habit)则是指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所形成的人们有关感知、行动与思考的倾向系统。惯习既具有前后一致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又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既是社会结构长期内在化的结果,能以性情倾向系统表现出来,又主动参与到新的社会结构的建构当中。它是一种技艺存在的生成性能力,在个体潜意识中发生作用,维持场域新秩序的正常运行。

2019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但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虽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缺乏课外锻炼是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锻炼,养成自主锻炼的惯习。本文借鉴布迪厄场域理论,从学校元场域即“体育场域”的建设,来促使家庭“文化资本”和学生“锻炼惯习”融合发展,构建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锻炼的网络体系,塑造身体健康工程,夯实综合能力提升基石。

二、研究设计分析

高等院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而在综合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是身体素质,它是其他素质和能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前提。笔者查阅中国知网关于高校大学生课外锻炼53篇文献、布迪厄场域理论研究74篇文献,充分了解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和现状,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与方法支持。基于此,笔者于2019年9月-12月通过访谈、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形式,对广东省18所高等院校1-4年级在校学生(每校100名)进行了深入调查。发放18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70份,回收率98.33%。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51.75%,女生占48.25%;理工科学生占56.84%,人文社科学生占44.16%。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动机归类

表1显示,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减肥、兴趣爱好、充实生活调节情绪、为了通过体质测试和防病治病等,往往都是多动机驱动。有78.19%的学生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这充分展示出课外锻炼的本质功能。有53.22%和50.28%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和充实生活调节情绪是他们参加课外锻炼的动机,这可以激发兴趣,缓解学习压力,减弱人际交往中的紧张情绪。

(二)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频率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频率能充分反映身体锻炼意识及效果的强弱,本次调查主要对学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的次数和每天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进行统计。表2显示,35.48%的学生每周只锻炼1-2次,还有35.59%的学生每周也只锻炼3-4次,这说明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身体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表3显示,只有18.42%的学生锻炼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有27.68%的学生锻炼时间在20分钟以下,这说明学生课外锻炼的质量不高,效果不佳。这也反映广东省高等院校没有营造良好的校内活动氛围,没有让“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心中。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此情况,加强管理和引导,促使学生走下课堂、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培养其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分布

由于大学生整体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学生只能在5、6节课后以及晚上才有时间投身锻炼。如表4数据显示,有32.54%的学生选择在晚上的时间去参加课外锻炼,这是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学校的硬件设施不足,有很多学生选择校内免费场所和广场校道空地锻炼身体。集中的锻炼时间,给学校的锻炼设施设备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满足为数众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的使用要求。早晨锻炼的学生不足10%,说明学生还未养成晨练的习惯。

(四)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消费水平

表5显示广东省高等院校大学生投入到身体锻炼的消费过低,每月消费1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4.75%,每月消费1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66.1%。整体投入到餐费、娱乐、游戏等方面的消费较高,投入身体锻炼的消费过低,这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关,也反映家长及学生对身体锻炼的不够重视,没有形成身体健康为第一位的观念。

(五)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主要项目

表6显示,69.04%的学生偏爱趣味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和羽毛球等,35.03%的学生偏爱田径类运动,这说明跑步依然是学生参与度较高的锻炼形式,还有18.31%的学生喜欢其他类运动,如登山、溜旱冰、攀岩等,这些项目具有技巧性和挑战性相结合的特点,符合大学生对现实挑战的心理,并能获得挑战成功的喜悦感。学生对锻炼项目的兴趣趋向,会影响到参与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它会让学生在多个锻炼项目中选择自己偏爱的项目,从而体验到该项目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并长期关注该项目。

(六)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形式

表7显示,几个好朋友一起活动是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其次是独自参加锻炼,占比30.28%,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社团及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这说明学生多以自发形式参加课外锻炼,较少学生参加到社团和俱乐部等组织的活动中。

(七)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影响因素

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有场地设施不够、学业繁重、没有锻炼意识、缺乏锻炼环境、没有同伴一块运动等影响因素,其中没有锻炼意识和场地设施不够为最主要影响因素。表8显示,有61.13%的学生表示没有锻炼意识,这一现象在1990-2000年间出生的学生群体中具有共性,这同时也说明学校在人才培养时,过于注重对学生学习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身体锻炼可愉悦身心的功能,对锻炼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育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奠定人生奋斗身体基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中国教育以学业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上。有57.18%的学生表示因场地设施不够,导致无法参加课外锻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高校运动场地生均标准5平方米的标准,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全国大部分高校都面临困境。据悉,广东省高等院校最近几年在稳步推进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更新、新设施设备引入等工作,以满足学生参与锻炼活动的需求。

四、构建学校场域中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域秩序

布迪厄场域理论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歷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多元研究理念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借鉴,为构建学校场域中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域秩序明确了思路和策略。

(一)重新调整学校“体育场域”,构建新的管理模式

体育场域是各体育主体之间关系的综合体现,场域本身以及基于场域所确立的资本分配方式决定各主体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4],也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缺乏课外锻炼的主导因素。在学校“体育场域”中,校领导拥有行政支配权力,在学校体育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和体育职能部门工作者的能力及责任心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好坏。学校“体育场域”是社会“体育场域”的子场域,有着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排他性。首先,高校领导要以培养强健体魄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贯彻落实身体健康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政策,加强对体育工作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支持力度。其次,学校“体育场域”的内部运作需要依赖体育专业人士的参与。由于特殊场域规则,体育专业人士在场域内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体意识日益消减。因此,有必要改变场域内部的运行规则,把综合考核和绩效作为考量体育工作者的依据,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场域”氛围,重视体育专业人才的深造与学习,吸引更多的体育专业人士投入到学校体育建设中。

(二)转变家长传统观念,架构家庭“文化资本”分配模式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改变“唯学习论”的传统观念,意识到孩子的身体健康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培养其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健体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来胜任今后高强度的职业化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投入较多“文化资本”,这些资本多用于学习、就餐、服装、娱乐及旅游等方面,但投入到身体锻炼的资本较少,家长需转变传统观念,重新构建“文化资本”分配模式,加强身体锻炼的投入资本,并制定奖励机制,激励孩子在坚持中磨练意志,在愉悦中强健体魄,在健康中塑身美体。

(三)摒除学生依赖惯习,增强自身“锻炼惯习”

学校“体育场域”所形塑的依赖惯习使学生丧失了“锻炼惯习”,成为其参加课外锻炼的内在羁绊。因此,要增强学生自身的“锻炼惯习”,必须先摒除其已内在化的依赖惯习,增强自身的独立性。首先,通过俱乐部、社团、运动会三位一体模式,以娱乐锻炼为主,培养学生1-2项身体锻炼兴趣爱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锻炼价值观,提升专项技能,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意识和习惯。其次,由于惯习是外在环境长期内在化的结果,它具有积久性和固化的特征。[5]要想改变学生的传统依赖惯习,需要加强运动场地建设、增加运动器材投入,建设室内恒温游泳馆、体能训练中心等学生喜欢的运动场所,引进斯诺克、高尔夫、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师资,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便在日常体育活动中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培养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兴趣爱好。最后,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的作用,安排技能较强的教师队伍给予专业指导,学校给予经费或运动器材资助,使其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活动。

布迪厄认为学校教育是当代维护国家运转的最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强制性灌输和反复强化来推广价值体系,建构社会认同。[6]在学校教育中,身体健康教育是基础,因此,学生参加课外锻炼需借助学校“体育场域”的构建,家庭“文化资本”和学生“锻炼惯习”误识的消除,通过身体健康教育来改变传统观念,形塑新的惯习。处于支配地位的学校决策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前提,充足的资金和场地保障是关键,学校、家庭和学院的齐心协力是桥梁,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努力是核心。学生“锻炼惯习”的形成,将对学校和家庭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改善大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现状,增强身体素质,构建大学生课外锻炼场域秩序。

参考文献:

[1][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陈磊.关系、结构与惯习:场域理论对于学术失范的诠释[J].高教探索,2016(2):5-10.

[4][5]刘转青,殷治国,等.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主体性缺失的场域理论解析[J].体育学刊,2018,25(4):14-20.

[6]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布迪厄秩序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秩序与自由
秩序
孤独与秩序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浅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