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2014-12-01高小波
高小波
摘要:反思社会学作为布迪厄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是通过对其他学者关于反思性的理解批判而建构起来的。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旨在超越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通过对社会学建构自身研究对象的过程的考察与分析,完成社会学的自我反思,进而揭示出社会结构及其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另外,通过对关系的关注、彻底的质疑、两种约束的超越和参与性对象化等四种途径来实现其反思社会学的实践,这形成了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布迪厄;反思性;反思社会学;场域
从作为有意识的主体觉醒以来,社会行动者总是在不可避免地使用其理性的反思能力。理性中所蕴涵的这种反思性也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被不断地运用到社会科学的发展之中。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布迪厄通过对不同学者关于反思性的考察,揭示了影响社会学正常发展的三种偏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他独具特色的反思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一、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逻辑起点
布迪厄并不是唯一一个倡导反思性观念的社会研究者,不同学者对反思性有不同的理解。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就根基于其对其他学者关于反思性观念的批判。
(一)不同学者对反思性的理解
反思性概念的范围一般包括自我指涉、自我意识等。布卢尔将反思性看作学科性的自我指涉,认为知识社会学的解释模式可以运用于社会学自身。
伯杰则认为,反思性促进了自我意识,并有助于确定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类学家和作为社会分析学者的人类学家之间的角色距离。对于常人方法学家来说,反思性与索引性一样,是社会行动至关重要的构成性特征,指的是:因为人们普遍采用、而且必须采用各种“常人方法”来赋予日常事务中的实践以意义,所以,社会行动必定是可说明的,并且对现实的说明和现实本身互为对方的构成要素。吉登斯则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包括三个指涉范围的“反思性”概念,即行动、科学和社会。如果一个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拥有反过来针对自身并监控自己行动的能力,那么他们即具有反思性。社会科学所产生的知识被用于它所描述的现实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也是反思性的。最后,如果社会的演进使社会具有控制和规划其自身发展的能力,那么就可以说社会也是反思性的。
但是上述观念所缺乏的是作为社会学工作的必需条件和特定形式的反思性观念,根据这种观念,反思性是社会科学实际运用中的认识论方案,而且作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反思性即是一种视知识分子为占据被支配地位的支配形式的操作者的理论。
古尔德纳补充了以上反思性观念的缺陷,他在《西方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中指出,反思社会学要求一种自觉的自我指涉,它以社会学家对自身及其在社会世界中的位置的知识为基础,旨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者,他们能够生产出一种具有政治自由倾向的社会学。但布迪厄认为,其忽视了一些知识的局限,因为分析者是处于学术场域的,并且在其中处于不同的位置,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学研究的因素。
(二)影响社会学研究的三种偏见
通过对以上学者反思性观念的考察,布迪厄认为,有三种类型的偏见影响了社会学研究。
第一种偏见是由个体研究者的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阶级、性别、种族等)所引起的。研究者在自身社会化的前提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必然会受自己的社会出身与社会经历的影响,所以这种偏见比较常见,也比较明显明显,通过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批评和研究者的自我批评就可以得到控制和解决。
第二种偏见很少为人所识别和考虑,它与研究者在学术场域以及在权力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密切相关。这里的学术场域指的是由不同的研究者所组成的公共的学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自身能力及惯习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而且处于场域中不同位置的研究个体,像其他所有的文化生产者一样,通过各种策略与手段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以缩小与对手之间的差距,不断实现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角色关系的转变。此外,社会科学家作为权力场域中被支配的一极,所以容易受到影响符号生产者的不同力量的影响。
第三种偏见是布迪厄对反思性的理解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指的是唯智主义偏见。唯智主义偏见诱使我们把世界看成一个旁观的场景,一系列有待解释的意指符号,而不是有待实践解决的具体问题。唯智主义认为,世界在我们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符号去解释世界。因此,实践问题也就成为了符号问题。这种偏见源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观察世界的学究式眼光,或者说源于整个学术场域和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因此,这种偏见比根源于分析家的社会出身或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的偏见更显著、更具歪曲性和误导性。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构成社会宇宙的各种不同的社会世界中那些掩藏最深的结构,同时揭示那些确保这些结构得以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但是由于这三种偏见的存在与影响,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二元对立,诸如社会物理学与社会现象学的对立、唯理论主义与唯方法论主义的对立、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等等。所以,社会学研究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要想获得真正的关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结构如何进行再生产或转化的机制社会学知识,就必须在认识到这三种偏见的前提下,克服各种二元对立,尤其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唯理论主义与唯方法论主义的对立等等。要超越这些二元对立,必须建立反思社会学,即社会学的社会学。
二、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特点
布迪厄对反思性的理解是他有关理论与经验研究相互渗透思想的一部分,他对反思性的关注,正如他的社会理论一样,既非自我中心的,亦非逻各斯中心的,而是在本质上根植于科学实践并面向科学实践。所以,他的反思社会学具有独特的特点。
第一,其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作为个体的社会研究者或社会分析学者,而是根植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是作为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布迪厄认为对反思性产生抵触的根源,更多是社会性的,而非认识性的。社会学反思性代表了对整个学术传统的正面批判,其特别构成了对知识分子的克里斯马式的自我观念的正面攻击,因为他们的集体性的科学无意识是由他们所处于其中的学术场域中的惯习强加于他们身上的。
第二,其反思社会学必须成为一项集体事业,而非单个的社会研究学者所能胜任的,这是由其研究对象及其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效果所决定的。布迪厄指出,反思性并非主体以黑格尔式的自我意识方式,也不是以常人方法学、现象学社会学和古尔德纳所倡导的“我本学视角”对主体自身的反思。因为,造成社会学研究的混乱的,正是研究者所处于其中的整个学术场域,在于整个研究者群体集体的科学无意识,所以,反思性的主体就必然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反思社会学也就是一项集体事业。
第三,其反思社会学并不是要去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基础,而是去巩固它。布迪厄认为一门真正的反思社会学必须不断警醒自身,来反对“认识中心论”或“科学家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通过“反思性回归自身” 使学者在确定其研究对象时,不至于不假思索地将他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中,同时也能避免“学究式谬误”导致的偏离。 同时通过把社会学构建其研究对象的过程本身作为对象来研究,来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其可靠性。这是其反思社会学的核心观念,即“对象化的对象化”的体现。
三、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实践
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特点等来看,其反思社会学的实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是,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从关系的角度思考。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研究者群体的集体性科学无意识,并且其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性的事业。因此,作为承载其研究对象的客体的社会分析者是处于一个学术共同体或学术场域中的,同时他们也处于社会权力场域之中,受到各种关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学构建其自身研究对象的过程进行考察时,要考察不同场域之间存在的结构对应关系和同一场域之间不同处于不同位置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二,彻底的质疑。彻底质疑要求将社会世界的表象和其背后所潜藏的认知图式都置于科学的审视之下。社会学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已经被社会化了,社会世界的结构已经被其内在化。但社会学家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任务,他正是他所要探寻的对象,即社会世界的产物,所以他针对社会世界提出的问题,所使用的概念等,完全有可能是社会世界本身的产物,这样他也就更容易受各种预先构建之物的影响。因此,对于反思社会学的践行者来说,必须对各种知识、结构保持彻底质疑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把科学理性从实践理性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第三,超越双重约束。作为对现实反思的社会学家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双重约束:1.失去了学术传统赋予他的知识工具,他就只能是个自发性的业余社会学家;2.这些工具又不断使人陷入危险的境地,使他们简单地用学究常识取代常人的常识。作为社会研究者,一方面必须被灌输已经经过现实验证的各种知识,同时又要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要实现对这种双重约束的超越,就要实现思维途径的转换,以及与社会秩序和科学秩序中预先建构的观念等的决裂。
第四,参与性对象化。参与性对象化是所有操作中最困难的,它要求研究者全面摆脱与其研究对象的关系。正如布迪厄所说的,“将社会学家与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是与社会学家的某种倾向相决裂的必要条件,这种倾向使社会学家陷入了他所研究的对象之中,而这种倾向无疑是社会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旨趣所在”。在我们所参与的研究中体现了我们进行对象构建的利益或旨趣,只有当我们将这种利益或旨趣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在研究中悬搁这种利益及其所维持的那些表象,才能实现参与性对象化。
总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是一种认识论的社会学研究向度,通过对社会学认识论的反思与批判,消除各种形式的二元对立,联结主观和客观是布迪厄的追求所在。我们只有把握布迪厄的“实践中超越”反思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在研究过程中的自由自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反思社会学,探求关于社会结构,以及确保这些社会结构实现再生产或转化的社会机制,实现社会学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
[3]文军.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J].社会学,2003,(7).
[4]文军.论布迪厄“反思社会学”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 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1).
[5]王庆明.社会学的社会学:从反思性到自主性[J].社 会学,2008,(10).
[6]张浩.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一点反思[J].北京工 业大学学报,2007,(8).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