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2020-08-13俞文兰
文| 俞文兰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在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措施能否顺利的实施。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中,主要是指国有企业能否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根据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要求,在国有企业中,董事会行使的是决策权,监事会行使的是监督权,而经理层则是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实现三权分立。但是,从实际的内部控制环境来看,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并不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认为实施内部控制会影响其管理权力,因此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并不是很积极。同时,虽然部分国有企业建立起了内部控制结构,但是存在权力重叠的情况,董事长身兼总经理的情况普遍存在,也有的监事会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得三权分立的形式失去了其制约的作用。
内部控制执行效果差
在国有企业的运营管理中,企业通过内部控制活动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和事项进行控制,并且大多数国有企业都建立起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使得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较差,主要是表现在责任和权利的划分并不明确,而且没有将内部控制活动落实责任至每个人身上,使得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最终也使得实际的内部控制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在财务或审计的副总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审计工作,不直接属于国有企业董事会或其内部审计委员会,这一情况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尤其是与审计对象会存在人事、财务方面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难以实现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高层的监督会受到职位权限的制约,往往只能是束手无策,并且大部分审计人员还存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使得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中许多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弱化了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职能。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就是要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即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框架,这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基础。首先,国有企业可以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控制结构,发挥其内部制衡的作用,并且积极引入优秀的独立董事和监事制度;其次,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和权力,促使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且相互制约,杜绝“一把手”的情况发生,要建立起合理决策制度,企业的重大事项需要通过班子会集体讨论后决策;最后,落实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并且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对部门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更好地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还需要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企业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对此,国有企业建立起的风险防范机制需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如果无法实现专门的风险防控,可以通过现有的部门加强风险防控工作,如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这些部门都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风险防范。或者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防范小组,通过相关专业的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处理,以此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要不断完善风险控制制度,落实风险责任,促进企业管理层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
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应的内部监督机制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是否有效。对此,国有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在业务上直接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同时,也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内部审计能力,加强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则需要不断加强其内部控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活动以及落实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从而进一步地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