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公租房运营管理研究

2020-08-13宋涛

上海房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租房网格化防控

文/宋涛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央成立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建立了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集全国之力支援湖北疫区,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这场疫情既是事关民生诉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考,也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综合性考验。在特殊困难群体集中的公租房小区,展开对公租房疫情防控机制建设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就公租房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提出有关措施和建议,以期对公租房常态化防控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公租房小区疫情防控表现回顾

公共租赁住房(简称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具有福利性质。有别于商品房小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公租房小区具有自身的特点,平时的管理难度较大,疫情暴发后防控压力更大。在这场没有教科书的应急大考中,公租房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全力投入防控战“疫”,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经受疫情防控的考验。

(一)市场化服务发挥了托底保障作用

公租房的福利性质使其对政府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对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有着特殊的需求。因此,公租房运营管理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身上。通过对我国最具有制度创新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由政府出资成立国有企业负责公租房供给和运营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通过政府出资成立了全国最大的保障房建设投资企业,承担保障房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三大职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上海市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成立了国企性质的公租房运营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市级财政给予资本金补助。在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战斗中,各地的公租房运营企业充分发扬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精神,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一起战斗,成为离业主最近而且最能提供帮助的人。通过市场选聘的物业企业也克服超负荷工作的压力,坚控疫情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坚持每天登记、测温、消毒,还为住户提供“菜篮子”等暖心服务,保证生活物资正常供应,逐步迎来了疫情积极向好的新局面。

(二)网格化管理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

社区是疫情得以有效控制的重要防线,社区有效管控成为防止疫情扩散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北京、上海、重庆、陕西、湖北等地注重发挥社区参与公租房管理的重要作用,将公租房的部分管理内容委托或授权社区实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区网格化防控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一是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湖北省宜昌市建立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社会化服务”社区管理经验得到湖北省的大力推广,武汉市防疫阻击战打响后,社区网格化管理成为联防联控的第一线。武汉市公租房主管部门组织各方力量下沉到社区,编入社区网格工作组,加强人力物力调度,依靠“网格”精准识别特殊困难群体,协助分发配送生活物资和防控物资,成为阻断疫情扩散的有效防线。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各地由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组成专门队伍开展社区布控、患者转移、送诊就医、采买物资等工作,使困难群体得到了精准关爱。三是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充分发挥社区在防、控、管、教方面的作用,及时开展公共卫生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在群防群控、社区人群心理安抚、健康教育、病人排查、流行病学追踪调查以及出院人员的康复和健康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对有效控制疫情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智能化管理提升了疫情防控效率

近年来,一些城市提前布局公租房智能化建设,在疫情期间借助科技力量抗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2016年上海市在公租房项目试点智能控管门禁系统,逐步推广使用了人脸识别、“一卡通”门禁系统、在线轮候选房等手段。2017年杭州市开始推广人脸识别系统,建立了一套以“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为特色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系。北京市2019年开始全面推进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全市近200个公租房项目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疫情期间,重庆市公租房小区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和“渝快办”网上办事平台,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活动。南京市利用智能门禁、智能道闸等设备的远程支持,实现人脸识别、刷卡、刷手机等无接触出入防控,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或交叉感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地纷纷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识别精度,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支撑。

二、公租房小区疫情防控普遍存在的问题

公租房小区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既展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其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但也暴露出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一)源头治理方面的问题

1.小区防疫功能不足。有的城市公租房小区建筑密集,对洁污分区、脏净分离以及防疫隔离的基础功能考虑不足;分散建设的公租房项目呈现出碎片化的分布特点,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2.项目选址不便于生活。部分公租房项目选址在城市新区或近郊区,交通、购物、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不成熟,导致低收入家庭购物难、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甚至影响新生代的教育和就业。比如,疫情期间公交停运后,住户生活非常不便。

(二)机制建设方面的问题

1.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机制。公租房小区管理涉及房屋的规范使用、日常维护等,管理核心是房,属于专业管理;涉及民政、财政、公安等职能部门,管理核心是事,属于行业管理;而办事处、社区则主要是满足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等需求,管理核心是人,属于综合管理。虽然公租房管理背后牵涉面广,但是缺少权威部门的牵头组织协调,各单位衔接、配合与协调不够。

2.社区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足。一些城市主要由公租房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公租房运营管理,社区等部门参与管理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多方联动”的机制没有建立。

2.防控工作压力较大。公租房管理、运营机构除了维持小区的正常秩序外,还要承担人员排查、护送病患、购买物资等工作。尤其是面对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时人手严重不够,难免造成住户的不满意。

3.信息技术手段滞后。除了经济发达城市外,公租房小区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进行智能化、信息化防控方面还有差距,信息资源整合效率低,共享程度也低,“无接触管理”有待全面推广。

3.市场化服务推广不足。计划经济时代的“房管所”模式依然存在,尽管规模以上公租房小区开展了市场化运营,但是收储的一些房源比较分散,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导致疫情防控出现点多、面广、线长、人手少等问题。

(三)应急处置方面的问题

1.缺乏应急处理机制。公租房小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不足,管理人员没有疫情防控的知识与经验,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对防疫、隔离进行指导。

三、总结防控经验,提升治理水平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从应急状态进入常态化防控状态。随着各地复工复产、复业复市、复学复课全面推进,人员流动、聚集更加频繁,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除了卫生防疫机构以外,公租房管理机构也需要从抗击疫情中总结经验,针对公租房困难群体集中的特点,使疫情防控的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进一步提升公租房小区治理水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建设规划设计理念

一是公租房项目规划设计要从有利于防疫隔离的角度考虑,要重视整体设计,遵守统一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组团布置便于导流通风,规模不宜过大,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不宜过高;在规划建设时要实现不同组团、功能区、楼栋间的有效阻隔,采取围墙、围台、铁艺加绿植等方式区隔,避免住宅楼连绵成片,不利通风;要处理好交通组织与隔离防疫的关系,尽量实现人车分流,不便分流的地方让机动车沿小区边缘行走,方便疫情暴发时封闭隔离管理。二是组团功能要区分明确。公租房小区具有对外服务功能的配套设施不宜深入小区内部;配套建筑与居住区域要严格区分、拉开距离;小区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人行道的坡道与盲道要无缝接合;内部道路要层次分布,脏净分离,净道与脏道应区别功能、单独设置,既不交叉,也不互通。三是配建卫生防疫中心或社区医院,疫情发生时可以作为防控机制的组成部分;同步配套相对独立的隔离室、观察室、检测站;在车辆出入口设立通道式自动喷淋消毒系统,人行出入口设置消毒池,各栋楼入口处布置紫外线消毒灯等,满足卫生防疫需求。

(二)优化公租房选址决策

公租房建设要与社区建设相一致,要把平衡就业和生活作为目标,从满足住户居住和生活需求出发,坚持区域分散化、房源多元化、建设精品化的原则,在实现基本住房保障的同时,实现城市土地的优化利用、公共服务的有效共享、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在公租房选址决策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服务设施和公共资源的可达性,使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与公租房布局相匹配,缓解通勤困难,降低生活成本。在供给方式上,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的分散式布点,增加商品房小区中公租房的配建比例,形成不同收入阶层“大混居、小聚居”的空间布局,促进不同收入阶层的融合,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较高品质的生活条件。

(三)建立部门联审机制

由于公租房管理涉及发改、民政、公安、财政、人社、不动产、金融、税务等多个职能部门,亟待建立“保障部门负责,职能部门参与,各行其职、各负其责”的公租房联合审核机制,形成各方配合、互相协调、互联互通的工作局面。通过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资格联审机制,将申请对象和入住对象的收入、资产、房产、婚姻、社保、医保、税务、公积金等信息纳入公租房联合审核信息共享平台,多渠道核实保障对象生活状况、经济状况,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公租房住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健全市场化物业管理工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最好的服务绝不是公益福利性质的,而一定是市场性质的。公租房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一是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公租房管理部门要督促物业企业时刻牢记“疫情就在身边”,把维护住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日常疫情监测,收集第一手资料,坚决杜绝瞒报、迟报、漏报情况发生,确保一旦有疫情出现,迅速启动防控预案,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二是制订科学的卫生防疫制度,约束和教育入住对象、外来人员注意卫生防疫。平时注重加强卫生消毒器械及防疫用品的储备,定期对各种公共场所按污染、半污染、清洁区进行不同程度的消毒。组织相关人员强化专项培训,开展应急演练,随时科学处置疫情反弹。三是开展“无接触管理”,积极做好物理隔离和空间分割,在物资配送、快递收取、便民代收等环节实现无接触服务,减少群体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五)促进社区参与公租房管理

回顾这场疫情,治疗一线在医院,防控一线在社区。社区是城市管理的细胞,更是联防联控措施成败的关键,下一步需要更加深化“社区+公租房”的管理机制。一是盘活社区资源,实现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是所有相关主体有效整合形成合力的过程,社区作为连接居民和政府的桥梁,要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挖掘和整合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优质资源,将辖区内的各种力量调动起来,形成联防联控网络体系。二是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全方位、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将民生、人社、治安等纳入到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主动及时的问题发现机制、快速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公开公正的效能评价机制,把保障对象的问题化解在网格、解决在社区。三是采取政府购买、以奖代投等方式,加大对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农民工融入城市等社会化管理服务项目的投入,积极发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防控,一旦发生疫情,共同抓好防控及救治工作。四是通过民主推荐、公开选举的方式产生住户代表参与公租房管理,逐步形成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和住户代表等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以便疫情突发时有充足的管理力量。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市区两级层面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为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提控资金支持。

(六)扩大信息技术运用范围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政府治理会趋向采用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式,这也将是公租房管理的一大趋势。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加大对智慧管理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借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智能门禁、视频监控、人脸识别、车辆卡口、电子巡查等功能系统,帮助公租房逐步实现智慧化管理,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的智慧治理。二是加快实现远程、实时、动态管理,推进公租房事项“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实现无接触办理入住、报修、退出等业务。三是增加网格巡查系统,完成疫情采集、上报、定位,实现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提升政府防控管理效率。

猜你喜欢

租房网格化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租房也是家 “租一代”90后的租房观
租房客
аРЕНДа жИЛЬя В пЕКИНЕ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网格化”环境监管的实践探索——以山东东营为例谈“网格化”环境监管开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破解租房难,路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