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的创新价值链国外综述

2020-08-13朱煜明凯瑟琳罗伯特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来源价值链流程

吕 芬,朱煜明,凯瑟琳·罗伯特

(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2.巴黎一大管理学院,法国巴黎 75005)

1 研究背景

创新,是指企业产生新想法并将其应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以及服务的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最终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1-2]。由于创新的重要作用,对于创新的研究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活动,例如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彻底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等。近些年,有些学者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活动,强调了创新的认知属性,将创新视为新知识的发现或者已有知识的新组合[3]。基于组织学习的角度,创新也可以视为企业根据自身与市场条件所进行的价值生产的过程活动,对企业的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知识来源、知识转化以及利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即构成了创新价值链[4]。

创新价值链在20世纪90年代被认为是创新(或知识)生产的过程,将内部研发作为知识产生的唯一来源[5]。随后,有的学者分析了在创新系统中,外部影响、创新与企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6]。Hansen等[7]在2007年首提出了“创新价值链”这一概念,并且在其研究框架中涵盖了企业所有的创新活动。创新价值链主要包括3个紧密相扣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企业通过内部研发或者外部联系产生新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将所产生的知识转化用于创新产品生产;第三个环节是利用前一阶段的创新产品最终提高企业绩效的过程。研究创新价值链有助于企业在创新过程:更好地审视和改进其自身的薄弱环节,提升企业绩效,最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之所以要对创新价值链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基于以下3个原因:首先,近10年国际上关于创新价值链的相关研究积累了很多的文献,产生了一些新成果,但是中国目前关于创新价值链的研究相对匮乏,系统地总结和整理这些文献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次,创新价值链在研究的过程中易与其他一些概念产生混淆,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别和界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最后,创新价值链在一些研究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例如传统的制造领域,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到来,创新价值链的知识来源有了新的形式,形成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而传统的创新价值链模型没有考虑数字化技术对知识来源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数字化背景下,对于创新价值链的综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研究动机,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创新价值链”的概念,并与“创新过程”和“知识价值链”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随后围绕知识来源、知识转化、知识利用3个环节分别对创新价值链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最后提出创新价值链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不但包括了创新价值链领域的以往研究,也涵盖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有助于中国学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发展的脉络。

2 价值链、创新过程以及知识价值链辨析

2.1 “创新价值链”概念界定

Hansen等[7]提出“创新价值链”这一概念后,2008年Roper等[4]在爱尔兰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研究基础上,对创新价值链的概念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认为创新价值链包括3个主要的环节,分别是知识来源、知识转化以及知识利用。其中,知识来源主要是指用来进行创新活动的必要知识的不同来源方式,由企业内部研发以及外部知识构成;知识转化是指将知识转化为实物的创新活动,从创新输入开始(内部研发或外部合作的成果)到具体的创新输出(新产品或者过程创新);最后是知识利用环节,涉及到企业如何利用这些创新活动,以及创新对企业的业务提升和企业产品产量影响。

Ganotakis等[2]通过对英国高科技公司的研究,总结出了高科技公司的创新价值链(见图1),认为“价值链”这一概念的提出涵盖了企业的所有创新活动,并不仅仅是创新过程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管理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管理角度来看,创新价值链能够清晰展示出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企业进行优化升级,将精力集中在薄弱环节以及重视创新过程的各个相互影响的环节;从政策制定角度来看,创新价值链有助于识别创新过程各个阶段中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有利和约束因素,让政策制定者有据可循。

图1 创1新价创新值价链值结链构结及构主及要主指要标指标

2.2 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的研究是随着时间在不停演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创新这一过程,也提出了不同的定义。有些学者认为创新过程是由创意所驱动的,这一看法也占据了创新过程研究的主流,例如,Tidd[8]认为创新过程是指创意的形成、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案、发展、使用、扩散;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创新过程由发明主导,例如,Merrifield[9]将创新过程定义为发明、转化以及商业化的线性过程;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过程是由创造为需求的,例如,Baregheh等[10]在2009年将创新过程定义为创造、产生、实行、发展和采用。

创新过程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着,但是从目前的文献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创新过程这一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创新这一过程。而创新价值链就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去研究创新过程,将创新过程视为知识的来源、转化以及利用,所以创新过程这一概念所代表的意义要更广泛,但是创新价值链的概念就十分具体。

2.3 知识价值链

基于波特的价值链模型,Chyi等[11]提出了知识价值链的模型,该模型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知识管理过程和知识管理基础活动。Shin等[12]将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整合成为知识价值链,包括:知识产生、知识存贮、知识分配、知识应用。同年,Holsapple等[13]提出了另一个知识价值链模型(见图2),包括5项首要活动和4项二级活动,其中,首要活动是:获得、选择、产生、内部化、外部化;二级活动有:领导力、协调、控制以及测量。

图2 知识价值链模型

知识价值链的模型识别了知识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强调了组织应该把资源集中在哪些知识管理活动上,从而实现改进的竞争优势。这个模型涉及了知识管理链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例如供应商、顾客、零售商、员工、厂家、环境等等,其最终目的是为支持企业的创新,促进知识分享交流,最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通过定义可以看出知识价值链和创新价值链有相似之处,都涉及到知识的产生、转化和利用,但是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类别不同。知识价值链中所涉及的知识更宽泛,只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有影响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在知识价值链中进行流动;而创新价值链中所产生的知识,主要是用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这里所产生的知识要更具体。第二,由知识产生的价值输出不相同。知识价值链中所产生的知识价值,是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进行的各项活动;而创新价值链中知识所产生的价值,是为了提升企业创新活动。

3 数字化背景下创新价值链的理论模型

随着数字化技术(例如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的发展,企业获得知识的方式有了很多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两个重要特征:连接性(connectivity)和融合性 (convergence)[14-16],正是数字化技术的两大特征,为企业获得知识创造新的途径和机会,从而形成知识网络[17]。Lyytinen等[18]将这种知识网络分为4种类型:项目网络、族群网络、同盟网络以及无政府网络。

因此,基于之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形成创新价值链理论模型(见图3)。这个模型包括知识来源、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3部分,尤其是第一阶段的知识来源,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企业知识的获取方式除了传统的内部研发、外部多样化,并且形成了数字化知识网络;第二部分涉及企业如何将获取的知识转化成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第三部分是企业创新转化成为企业绩效。本文将分别从这3个阶段的文献出发对创新价值链研究进行回顾,通过比较与评述,总结得出对中国创新价值链研究的启示,并探索性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图3 数字化背景下创新价值链理论模型

4 创新价值链:知识来源、转化及利用

4.1 知识来源

创新价值链的第一个环节是企业的知识来源活动,主要是研究企业如何从外部环境获得和捕获知识的过程[19]。组织在动态和创新的环境下,十分需要有用的外部知识来补充内部知识库,因此,在组织学习中,知识获取是一项最基本的活动。Darroch[20]通过调研新西兰443家机构,证实了知识获得对创新有积极的影响;Andreeva等[21]对芬兰、俄罗斯和中国的221家公司进行质性研究,得出相同结论;Yli-Renko等[22]认为知识获取可以调节社会接触和新产品知识的关系,知识获取增加了外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增加企业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结合的可能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同时,Chen等[23]认为知识获得对行政和技术创新都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之前的实证研究的文献,传统的知识来源为企业内部(自主研发)和外部(顾客和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和合资企业以及外部机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来源也有了新的方式,形成了4种知识网络。但是,新的技术发展并不意味传统的知识获得方式过时。根据文献,传统的知识获得方式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制造业或者高科技等实体经济行业,而数字技术发展所形成的知识网络研究更多来自于金融或者互联网等行业(见表1)。

表1 知识来源研究主要内容和代表性文献

表1(续)

4.1.1 传统知识来源方式

创新是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很多因素都可以影响企业创新的成果,但在这些众多因素中,企业所进行的知识汲取活动或者信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取得创新成果[39-40],并且不同的来源决定了不同的创新结果[41-42]。

(1)企业内部:自主研发。

在早期的研究中,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企业内部研发和创新的关系,并且认为在创新过程中,内部研发是创新知识的唯一来源[43]。随后,Koch等[24]提出了内部研发对彻底式创新而不是渐进式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内部研发的确是影响创新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因为还有很多外部因素同样重要。而且在现实创新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知识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发展问题,因此,除了内部研发,企业也要依赖外部资源或者合作伙伴,外部知识范围的扩大可以促进服务活动活动的创新[25-26]。有些学者解释了内部研发与外部知识活动的正相关关系,发现随着知识密集度和创新程度的提高,内部研发需要的外部知识也随之增加[27]。

(2)企业外部:多样化。

在动态和激烈变化的环境下,知识是企业产生价值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44]。然而,不断变化的环境、技术更迭和竞争优势的规则将会加速组织将获取的外部知识进行内部优化的速度。对于企业来说,从内部资源获得知识这一途径是传统相对保守的战略,因为仅通过内部资源,企业则无法实现内部和外部知识的流动和交换,而外部知识的获取恰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促进内部知识和外部的交换,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45]。

1)顾客和消费者。Von Hippel[28]最早提出了市场上的顾客是产生知识非常重要的来源,因为这些知识可以减少企业市场创新的风险。Love等[29]也认为顾客是知识来源的渠道之一,在他的研究中,认为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顾客为什么对于知识产生如此重要:首先,顾客是创新的主要受益人;其次,顾客可以产生“黏性知识”,所谓的黏性知识通常与知识的显性特征所结合,意味着面对面将是知识主要的传送渠道。Santoro等[31]认为消费者和顾客的需求可以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以鼓励企业主动创新。

2)供应商。供应商也是十分重要的合作伙伴,能够为技术采用提供知识,他们也有助于新产品开发,尤其是解决技术问题[31-33]。在供应链中,企业在与支持其活动的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供应商的需求,这也是企业获取知识的来源之一。

3)竞争对手和合资企业。来自企业竞争对手或者合资企业的知识对企业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创新活动中竞争对手或者合资企业与企业是有相似的需求。与竞争对手和合资企业分享知识,有利于了解对方的组织结构,并且有益于制定市场标准以及与第三方竞争;而且,竞争者或者合资企业通常占有互补性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创新项目。但是,与竞争者或者合资企业合作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有可能会引起知识的泄露或者专利权的纠纷,所以在合作过程中,最好将相关利益事先进行明确,或者合作预产生的成果是非专利性质的[35]。

4)外部机构。知识的来源除了利益相关者,也可以是来自外部机构,例如咨询公司、大学或者研究机构。这样的知识来源往往存在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或者高科技公司。外部机构的知识可以积极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46]。

4.1.2 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打破传统知识获得单一途径并且降低成本

数字化技术(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虚拟制造技术等)在处理、存储和运算数据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工业时代产品的设计方式和生产方式被彻底改变和重新定义[47]。数字化技术发展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产品的功能和传播与传统内容剥离开来,从而为企业获得知识创造新的途径和机会。这样的优势基于数字技术的可计算性,具体表现为两个显著特征:连接性和融合性[14,16]。

从知识获取的方式来看,数字化技术的可计算性打破空间、地理和社会技术的局限,缩短了知识获取的时间,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例如虚拟团队、开放式创新论坛以及众包模式。这些新型组织模式能够极大增强知识获取的有效性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专业性,以及丰富资源来源[48-49];这些新型组织还影响知识流动和跟踪,而流动跟踪又反过来影响参与者和流程或任务想透明度。所有这些潜在的作用力都来自数字技术的连接性,因为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由于数字技术具有连接性,可以通过将以前未连接的数据连接到网络化的创新产品设计和实际开发活动,数字技术的融合性可以开创新的创新类型,而这是之前稳定的传统行业所无法达到的。数字的融合性体现在可以将之前没有联系的知识社区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知识获取的众多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将各自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带入新的知识网络中去。总之,数字融合增加了知识资源的异质性和创新所需的工具,而丰富的知识资源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产生,由此可以引发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品牌、知识产权、商业实践和新的技术,这些都会对发展有效的数字创新基础设施提出挑战。

Lyytinen等[50]将知识网络分为4种类型:项目网络、族群网络、同盟网络以及无政府网络,其中:项目网络由同质的参与者和相关工具组成,为有效的认知和社会转化提供一种分层集成的控制结构,主要在一个公司内。族群网络由一个相对同质的动态参与者组成,受共同利益和相对明确的工具集的驱动,这些工具集易于识别和动员,以实现有效的认知和社会转化。在没有强有力的集中层次控制的情况下,族群网络的参与者可以是地理或者社会分散的。同盟网络由不同的参与者和工具组成,这些参与者和工具需要被识别和动员,以便在一系列不同的领域进行有效地认知和社会转化,参与者被组织成一个分层的集成控制结构,主要是在一家企业内部。无政府网络形式则由异构的、动态的参与者和一系列工具组成,为了有效地进行认知和社会转化,需要动态地识别和动员这些信息,在缺乏层级控制和层级存在的情况下知识异质性水平高。4种新形式的知识网络对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性质和类型都有影响:项目和族群网络主要涉及渐进式创新,而同盟和无政府形式通常涉及彻底的产品创新。由数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网络可以改变一个行业的产品,甚至创造新的行业。

4.2 知识转化

创新价值链的第二环节是知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为具体的创新形式。在本文的研究模型中,将创新的形式分为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2],即知识的不同来源可以影响到企业不同的创新形式。

4.2.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被定义为新的或者有显著改进的产品或者服务。这不仅包括技术细则、配件和材料、产品的软件、使用者的友好性以及其他的功能特征,在组织内部的产品创新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价值以及企业的效率。而且,有文献研究指出,产品创新是决定组织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很多研究者也强调了知识在构建和维持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不同的知识来源(内部和外部)对产品服务创新有不同的影响[51]。很多学者都从实证方面研究企业内部研发对产品创新的积极影响作用,认为企业在内部的研发投资越大,企业更具有创新性,可以产生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创新[51-53]。Thu等[51]研究了越南的300家制造企业,结果表明企业的内部研发与产品创新有极强的显著性关系。

除了企业内部研发,企业外部的多渠道知识获取方式也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合作的外部知识与创新之间有正向的影响关系,如Laursen等[30]的研究认为,社区中的知识网络由于可以使不同的参与者一起工作、提出新的想法和知识,因此,知识网络也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Troilo等[54]研究了2 700家中国公司,涉及15个行业和25个城市,企业规模有小型、中型以及大型公司,结果表明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对于产品创新有显著作用;West等[55]的研究认为,企业通过外部知识获取能够达成规模经济,从而促进效率提升和产品创新;Thu等[51]研究了越南的300家制造企业,结果表明供应链参与者的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4.2.2 流程创新

流程创新可以被定义为:企业在渐进式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对新产品或者服务的开发过程有新的方法或者显著改进的流程[56]。流程创新可以提升产品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减少生产的单位成本。流程创新包括在生产过程和物流方法的改进或者企业其他活动的改进,例如会计、计算、采购或者维修等。企业采用流程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创新性产品,因此需要新的知识来改进现有的方法或生产过程[56]。

很多的文献表明,企业的内部知识(自主研发)与企业的流程创新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中主要是研发密度和研发费用对流程创新的作用。Hagedoorn等[57]以及Oerlemans等[58]分别研究了研发密度和研发费用对流程创新的正向影响;Paula等[59]通过对意大利制造企业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知识(自主研发)对高技术产业的流程创新具有积极影响。

同样,很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企业外部知识对流程创新的积极影响,例如,Nguyen等[60]通过对全球650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外部知识(顾客)是流程创新非常主要的来源;Ashok等[61]通过对166家信息科技服务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与外部机构合作所产生的知识对企业的流程创新有积极影响;Alberti等[62]基于意大利航空产业群的数据研究表明,知识网络可以促进航空产业的流程创新;Xu等[63]通过对393家中国企业(201家来自生物科技行业,192家来自电子通信行业)的数据研究认为,新技术(众包系统)所产生的知识可以促进企业的流程创新。

4.3 知识利用

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涉及企业的创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即企业的创新是否可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2]。有很多学者都对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与企业的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如,Troilo等[54]对中国2 700家不同规模企业的研究表明,产品创新对促进企业的销售具有显著性影响;Mitrega等[64]通过对伊朗汽车行业156家企业的分析数据表明,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正向的影响作用;Visnjic等[65]研究了产品创新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产品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的利润率提高;Ardito等[66]对意大利的2 843家制造企业进行研究,数据表明生产和IT流程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绩效提升。

5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创新活动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已有文献对企业的诸多创新活动进行了研究探讨,使人们对创新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文通过知识来源、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3个环节对创新价值链文献的梳理和综述,探讨了传统行业的企业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及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数字化技术网络如何形成,关于企业如何将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也有较深入的阐释,关于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对绩效提升的积极促进作用也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基于文献回顾,本文认为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很多研究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具体表现在:(1)对企业在使用数字化技术下的知识产出的具体创新形式的关注不足。传统行业认为,具体的创新形式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但是在新的知识来源活动的影响下,创新形式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已有的文献大多聚焦在传统的行业,对数字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仍需要更多关注。(2)对数字化技术网络的利益相关者或参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行业的局限性,会有更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中,那么这些利益相关者个体间或者不同类型的参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及其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知识的获得对于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印证,知识的来源渠道也是多元的,但是决定从哪里获取以及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应该是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环境、目前的资源、相匹配的能力以及企业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在数字化转型的条件下,企业目前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以及怎样的数字化能力也是值得探讨的。同时,本文所梳理的文献更多是用国外数据对理论的研究和实证检验,那么在中国情境下对新研究问题的发掘和新理论视角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展望未来,本文认为可以从上述三方面进一步探索创业价值链的研究,包括创新价值链数字化的复杂环境、深入发展机制和与传统创新形式本质的差异,且在中国的背景下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提出了未来3个发展的研究方向:

(1)关注数字化创新的过程或者具体形式。很多关于创新价值链的文献研究了在具体的某一个领域或者行业内部的创新过程或者形式,例如新产品或者服务,这些研究都与市场机会有紧密的关系。由于数字技术或产品的新特征,数字化创新过程出现了更多新的知识渠道,例如工作平台、众包模式、众酬、数字化市场等等,因此,数字化创新的功能、内容和范围都十分需要关注。同时,数字化产品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很多的数字创新的知识来源是非常灵活的,而且可以允许很多的参与者共同参与到知识贡献的过程来,因此创新的规模和范围都与传统的创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数字化创新的形式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平台,或者新的服务或者客户体验,这样更开放和打破边界的创新过程引起了创新形式的极大变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2)关注数字化知识网络中的参与者类型或者约束条件。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创新的知识获取体现出网络化的特点,这样的网络是动态的,允许有不同目标和动机的参与人都加入到这个网络中来,多元化的参与人对于创新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里的参与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可以根据各自的目标变化动态地、自由地进入和退出数字化知识网络。因此,数字化知识网络中的参与者类型或者出入约束条件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样可以保证知识网络能够有效地产出知识,识别更多的机会。

(3)关注数字化创新能力和协调资源的能力。数字化创新改变了企业工作的方式以及如何使用技术的方式,意味着对组织有了新的挑战。其中,企业的数字创新能力需要有新的界定和研究,包括如何在数字化网络中协调知识和资源。在数字创新的要求下,企业不得不具备新的能力来快速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不但包括在行业内部,也拓展至行业以外的知识;同时,数字创新对于企业资源协调有新的要求,因为数字创新的复杂性使得数字化网络中的参与者可以拓展到较多的数量,所以企业必须能够设计新的组织形式来适应发展的需求。而目前的数字创新能力研究主要仅限于将其视为一种推动作用、跨边界者[67];Teece等[44]讨论了数字转型下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技能,而目前关于数字化创新能力的研究还是十分缺乏的。

最后,从研究法方法上来说,中国以往关于创新的研究更多倾向于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方法或者定性对比分析对于构建理念或者概念也是适用的。

猜你喜欢

来源价值链流程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析OGSA-DAI工作流程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