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实施开腹取石保胆术的效果分析

2020-08-13孙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胆囊炎胆结石开腹

孙嘉

(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0 引言

慢性胆囊炎疾病涉及危险病理因素众多且复杂,其中最为典型为胆囊结石,两者以合并状态呈现时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大临床治疗难度[1]。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中结石大小、部位以及是否感染等因素均可引发机体出现系列不可预估病理变化,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2]。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与手术两种形式,其中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结石较小患者,中,对于结石较大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本文主要探讨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实施开腹保胆取石术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 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由计算机编号,按照单双数法分为观察组43 例、对照组43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42-76 岁,平均(59.04±9.87)岁。观察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44-75 岁,平均(59.61±9.57)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胆囊切除术治疗,具体为:实施硬膜外麻醉,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右上腹部肋缘下斜切口,逐层分离皮肤以及临近筋膜组织,充分暴露胆囊在术野范围内,钝性分离胆囊水肿以及周围粘连组织,沿逆行方向切除胆囊。之后进行有效止血处理,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缝合引流管周围皮肤,结束手术。

1.2.2 观察组采用开腹保胆取石术,具体为:实施硬膜外麻醉,于右上腹部肋缘下斜切口,逐层分离皮肤以及临近筋膜组织,充分暴露胆囊在术野范围内,观察胆囊大小,形态,于胆囊底部前壁,纵行切开胆囊,切口约1-2 cm,探查胆囊内结石位置、数量、大小,取石钳完全取出结石,探查胆囊管及胆总管,防止结石遗漏,完全吸除流出的胆汁,采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胆囊部位,当完全取尽结石同时有胆汁流入胆囊后,可吸收线外翻缝紧密合胆囊切口,检查无胆汁漏,常规放置引流管,期间注意保护患者胆总管免受损伤,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①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腹痛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②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考虑并发症包括感染、肠粘连、胆管受损、胆管炎等。

1.4 统计学分析。将86 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所有研究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10.0 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手术治疗相关指标(±s)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n,%)采用卡方检验,均将P<0.05 记为差异有显著性的前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标。观察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手术治疗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腹痛时间(min) 排气时间(min) 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3 41.05±10.13 50.62±9.19 66.38±8.72 49.37±6.05 25.46±5.08 5.27±1.20 14.31±2.65对照组 43 65.24±12.37 80.57±12.69 96.59±10.64 78.11±6.37 37.19±11.23 11.78±3.69 24.30±3.45 T-9.921 12.535 14.400 21.452 6.241 11.002 15.059 P-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并发症发生率(4.65%)、(18.60%)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胆囊炎是临床常见慢性炎症疾病,位于胆囊发病,多数胆囊炎发病原因与胆结石具有密切关系[3]。胆结石极易导致患者梗阻以及胆汁淤积现象,加大感染几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临床表现出恶心呕吐、右上腹突发性阵痛等,若腹痛病症持续加重,则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反应。以往临床对于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治疗主要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虽可通过切除胆囊实现疾病治疗目的,但胆囊作为机体重要组成部分,当机体缺失后会出现消化不良、胆汁反流等现象,同时并发腹胀、腹泻多种并发症,且目前有研究提示胆囊切除后患者远期患结肠癌可能性增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正常康复;且术中切口大、出血量大,延长患者卧床以及住院时间,存在一定手术风险[4]。为改善这一治疗局面,最大可能摆脱胆囊切除术治疗缺点,一直以来医学界不断探索与完善手术治疗方式,开始提倡采用开腹保胆取石术方式在保留胆囊前提下进行治疗。该手术形式是近几年逐渐普及起来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在胆结石等胆道疾病治疗中获得了一定应用。在手术开始前,首先采用B 超、CT、MRCP 检查等方式扫描患处,及时发现病变具体位置、范围以及严重程度,为医护人员明确病因、选取合适手术方式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也方便其在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术中只需清除结石,保存了患者肝胆系统的生理功能,有效避免胆囊切除术所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5]。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采用开腹取石保胆术治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开腹保胆取石术可及时明确腹腔粘连、胆囊水肿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只需切开胆囊底部1-2 cm 完成取石即可,操作简单便捷,避免对临近组织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直接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时间。且开腹取石保胆术在操作中保留了胆囊,极大幅度的降低了术后结肠癌、胆汁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6]。故本文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18.60%,组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用开腹取石保胆术治疗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以上分析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开腹取石保胆术治疗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胆囊炎胆结石开腹
胆结石的症状有哪些日常护理知识需知道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哪些人易得胆结石?得了胆结石该怎么吃?
胆囊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胆囊炎能不能根治
哪些人易患胆结石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