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

2020-08-13于浩赵宝林张志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伤椎腰段椎弓

于浩,赵宝林,张志明

(德惠福阳医院,吉林 德惠 130302)

0 引言

胸腰段脊柱骨折主要为T11-L2 位置骨折,生理解剖结构分析可知胸腰段脊柱多位于后凸、前凸衔接位置,也为脊柱骨折多发位置。常规性疾病治疗方式较多,均可为不同程度骨折患者提供有效内固定。但随着内固定材料改善,生物力学研究持续深入,胸腰段脊柱骨折内固定方式也持续完善。现阶段临主要治疗方式有两种分别为跨伤椎固定以及经伤椎固定,两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效果,但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治疗却有较大争议[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7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43 例,男23 例,女20 例,年龄28-57 岁,平均(35.26±1.06)岁,受伤椎体T119 例、T1212 例、L116 例、L26 例;观察组44 例,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7-57 岁,平均(35.32±1.12)岁,受伤椎体T1110 例、T1212 例、L115 例、L27 例,患者基础性数据并无较大差异,可对比分析。纳入标准:①2 d 之内骨折创伤患者,②通过胸腰椎正侧位X 线以及CT 检查确诊患者,③伤椎后凸Cobb角20°-40°患者,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②合并其它椎体骨折患者,③严重神经损伤患者。

1.2 方法。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取俯卧位,以伤椎为中心作8 cm 大小正中切口,深度为伤椎棘突,并分离椎旁肌,暴露上下节伤椎。上下临近椎体位置进针,每节椎体均需置入2 根椎弓根钉,同时将4 根椎弓根钉保持在同一线。对照组为跨伤椎内固定,在各种操作完成之后纵向链接钛棒固定于4 根椎弓丁,采用撑开器矫正伤椎和脊柱畸形。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操作基础上与伤椎椎弓根位置置入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注意和伤椎健侧需形成一定角度,尽可能避免骨折终板,置入深度也需注意其它4 根椎弓钉。对骨块突入椎管、后柱骨折压迫脊髓患者则需采用椎板切除降低。同时将钛棒依据正常脊柱生理曲线进行预弯之后固定于5根椎弓根钉上,采用钛棒撬动帮助伤椎前缘恢复高度,并利用钛棒弧度促使伤椎侧腹自行产生推顶力,矫正脊椎后凸畸形。出现突入椎管、骨块清除,为患者进行骨折植骨融合。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变化,其中主要分析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状况。②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矢状位Cobb 角变化,其中主要分析术前和术后3 个月、6 个月、取钉后角度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χ2检验患者临床基础性资料(%、n),以t检验观察指标和疗效指标等计量资料(±s),P<0.05 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者各指标变化。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变化(±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变化(±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对照组 43 101.25±7.34 17.21±2.16 425.34±21.40观察组 44 102.62±6.34 17.35±3.08 421.35±23.54 T - 0.932 0.245 0.827 P - 0.177 0.404 0.205

2.2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矢状位Cobb 角状况。观察组患者术后6 个月和取钉后矢状位Cobb 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矢状位Cobb 角状况(±s)

表2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矢状位Cobb 角状况(±s)

组别 治疗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6 个月 取钉后对照组 27.13±2.61 2.32±1.03 5.34±1.25 8.63±1.24观察组 27.124±2.53 2.25±1.12 3.24±1.14 4.67±1.31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主要目的为恢复脊柱功能,解除脊髓和神经压迫。对此种疾病常规性治疗为跨伤椎内固定,此种治疗方式主要原理为伤椎临近椎体弓根位置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钛棒撑开、加压,并在韧带牵拉基础上进行伤椎复位有效促使脊椎结构重建。对比多为学者研究结果发现,跨伤椎内固定主要为间接性固定,对于前后纵韧带单侧断裂以及邻近椎间盘撕裂患者均有良好效果[2-3]。但此种治疗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易于失去韧带牵拉后对伤椎夹板擦汗恒作用力,继而严重影响骨折矫正。多数分析认为单纯依靠钛棒进行撑开复位时会使得临近椎间盘传导内固定复位力缺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分析可知,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伤椎多需承受脊柱大量负荷,同时也需通过内固定降低负荷促使伤椎恢复[4]。但跨伤椎内固定时主要为4 根椎弓根钉短接内固定,因此促使伤椎上下平面固定,术后形成悬挂效应,但也有强度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为内固定之后螺钉需承受较大应力,患者康复期也需作出较大动作继而可加速脊柱活动量使得螺钉引发疲劳变形严重影响预后效果。

伤椎固定主要优势为,经伤椎椎弓根以及上下椎体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予以固定,此种方式可极大提升脊柱轴向压缩和旋转同时也提升稳定性。由于伤椎分担一定重力,因此可促使钛棒应力负荷降低且为均匀分布状况,便于伤椎低负荷环境下愈合。同时经伤椎内固定主要为三平面固定,因此可有效防止悬挂效应所引发的固定强度差问题,也可提升稳定性。[5]且在术中钛棒予以预弯操作,因此更为符合脊柱生理曲线,也可形成推顶作用,便于骨折复位,矫正。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可知,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上并无较大差异。因此可知两种手术方式整体流程和治疗步骤并无较大不同。但对比恢复效果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矢状位Cobb角显著更低,以此可知恢复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为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经伤椎固定治疗时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无严重出血状况,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伤椎腰段椎弓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