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方法处理脂肪乳外渗致早产儿皮肤损伤的护理体会

2020-12-27张庆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4期
关键词:脂肪乳外渗硫酸镁

张庆敏

(孝感市妇幼保健院,湖北 孝感 432000)

0 引言

静脉输液是新生儿科进行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所谓输液外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不同程度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肿胀、疼痛甚至引起软组织坏死[1]。因此,预防静脉输液外渗及正确的处理,对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新生儿输液质量尤为重要[2]。

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女,系第一胎第一产,胎龄31 周,日龄12 天。于2015 年10 月19 日以“低出生体重儿”收入院。入院时体重1.95 kg,入院后给予NCPAP 辅助通气、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2015 年11 月2 日遵医嘱静脉给药脂肪乳组等,泵速10 mL/h,左手肘静脉留置针,患儿使用此通道输注其他药物过程中,无外渗、无肿胀,输注脂肪乳组过程中于22:00 发现外渗,穿刺点至上臂皮肤肿胀,穿刺点皮肤上方2 cm 处皮肤破损,约1 cm×1 cm,立即停止输液,重建通道,当班护士先外敷硫酸镁后外涂喜辽妥,第2 天破损皮肤颜色逐渐变深,周围皮肤硬肿,用银离子外敷破损处皮肤,外加水胶体敷料于硬肿皮肤上,每日换药一次。第4 天,硬肿消退,破损处皮肤可见白色样物,有少许淡黄色样分泌物,予清创胶外涂,银离子加水胶体换药。一周后,皮肤破损处约0.5 cm×0.5 cm,触之可见新鲜血液流出,处理同上。3周后,创面干燥,无渗液及感染,肢体活动正常,患儿病情稳定予以出院。病例2:患儿,男,系第3 胎第2 产,胎龄33 周,日龄4 天。于2015 年11 月26 日以“早产儿”收入院。入院时体重2.03 kg。于11 月30 日遵医嘱静脉给药脂肪乳组等,泵速10 mL/h,穿刺右手背留置针。于14:00 发现液体外渗,穿刺处上方约2 cm 处可见皮肤破损,上臂至手指肿胀,立即拔针,消毒肿胀周围皮肤,予以输血器针头在液体渗出表面垂直穿刺,同时挤压穿刺点,挤出大量乳白色液体。消毒处理后,50%硫酸镁湿敷,始终保持湿润。第2 天予以鱼石脂外敷。第5 天皮肤硬肿消退,皮肤破损处已结痂,创面干燥无渗血渗液,穿刺点也无继发感染。

2 护理要点

2.1 新生儿因血管壁薄、脆,在连续输液或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往往使血管通透性改变,即使回血良好仍可引起外渗,尤其是早产儿皮肤敏感度低,对表面痛感无明显反应,对外渗的不适反应不能及时感觉,易被医务人员忽视,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责任心,多巡视,每30 min 巡视一次,对高危药物应缩短巡视时间[3]。

2.2 一旦发生药物外渗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输液,对肿胀严重部位局部消毒,用9 号之16 号无菌针刺破表皮,使皮下药液能从穿刺孔中渗出以局部减压,注意挤压时不可用力过大,以免形成皮下瘀斑,注意患儿肢端血液循环情况[4]。

2.3 抬高患者。硫酸镁湿敷,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5],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

2.4 外敷过程随时巡视,注意保暖,观察患处消肿情况,皮肤颜色[6]。

2.5 当发生输液时,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处理,早发现、早处理,是降低局部组织坏死的重要保障[7]。

2.6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严格消毒,使用规范统一的留置针固定方法,透明敷贴固定,方便穿刺部位的观察。

3 预防

3.1 提高防治输液外渗的意识,针对药物的渗透压和PH 值选择合理穿刺工具及血管,科学地使用外周静脉输液[8]。

3.2 提高护士护理操作技能,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切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3 高危药品不可加压注射。

3.4 做到有效巡视,观察穿刺周围组织是否肿胀,必要是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做到勤观察、早发现、早处理。

4 讨论

4.1 责任心不强。穿刺时消毒不严格致微生物侵袭引起的静脉炎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护理人员观察时不仔细,且未进行双侧下肢对比判断,导致外渗后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系巨大儿,较肥胖,有水肿,外渗后未及时判断[9]。

4.2 发现问题后未及时上报科护士长和处理,危险意识低,认为没什么,只需要简单处理就好了,处理方法不妥,导致病情加重。

4.3 新生儿为了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常规使用微量注射泵进行推注输液,由于新生儿皮下组织较疏松[10]。当药液发生外渗时,微量泵推注阻力不大,一般不会报警,这就需要护士多巡视,加强责任心,做到有效巡视。

4.4 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危重症患儿,抵抗力低下,皮肤敏感度低,对表皮痛感反应不敏感,对外渗不适反应不能及时表现出来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4.5 药物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如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多巴胺、葡萄糖酸钙、脂肪乳剂等[11]。

4.6 鱼石脂为棕黑色的粘稠性液体,具有温和的刺激性消炎防腐作用,可消炎、消肿、抑制分泌,对脂肪乳外渗减压消肿后皮肤硬结有良好的效果。

5 结论

我科通过这两例脂肪乳外渗致早产儿皮肤损伤的不同护理措施,发现在早产儿脂肪乳外渗时,在液体渗出表面局部穿刺减压,并与以硫酸镁和鱼石脂外敷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方法先外敷硫酸镁后外涂喜辽妥等措施,有效降低外渗造成的损伤,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及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脂肪乳外渗硫酸镁
脂肪乳在药物中毒解救中的应用研究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硝苯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妊高征的临床效果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结构脂肪乳对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探讨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的临床疗效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新生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不良事件中的应用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硫酸镁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