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丘神码文化传承现状调研

2020-08-13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版画

老母像

内丘神码又叫“神灵码”,也叫“神神贴”,也有人叫“纸码”。其实内丘神码与“纸马”是不同的,纸马是祭祀用品,是直接烧掉的,神码是用来信仰的,放在家里至少一年时间,是家中主人烧香、跪拜、祭祀、祈祷用的,是年俗中重要的活动。在内丘乡间,所有信奉的人都将其称作“神码”。每年农历年末“揭神码”是农村中妇女们必须要做的事情。作为祖辈流传至今的民俗习惯,供奉各路神明所凝聚而成的“神码”已经成为内丘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精神信仰。各种神码从内容到刻版,再到印制,最后成为家家户户一年中供奉的神明。这一过程早已成为当地民间独特的文化传承形式,其版刻、印制、造型和色彩等制作工艺仍然保留最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可以说,内丘神码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当今人们的审美观念、行为方式、性格特征以及处事原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

1.内丘神码的传承现状调查

内丘神码如今在民间仍然有较大市场,不仅在内丘本地,还辐射到周边的临城、隆尧、邢台、赞皇、高邑、元氏、任县以及山西的昔阳等地。每年的腊月,在农村的集市上,揭神码是赶集妇女的重要内容之一。刻版印制方面,在内丘县周围,金店镇的魏家屯、黄釜、河巨,城关镇的南双流、北双流、四里屯、八里屯、石家庄,还有前鲁亭和后鲁亭(当地人称前六亭和后六亭)村等,都有神码的制作艺人。还有些乡镇和村子的人不会刻版,他们花高价购买版子,自己印刷赚钱。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内丘神码的文化传承价值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专著、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国家级非遗申报和内丘县神码民俗馆均在积极筹备中。

1.1 内丘神码的流通和应用现状

灶爷像

祖宗像

天地像

财神像

门神像

农历年末老百姓到集市上揭神码,就是神码的流通。每年秋收后,制作神码的艺人就开始印制神码,一直到农历年底。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以父子或师徒传承方式协同制作,几个月下来,可以印制几千甚至上万套神码。一套有二十多张,主要有天地、老母、财神、家堂、灶爷、关爷、门冲和祖宗码等大神码,有土地、南海大士、喜神、路神、仓管、地藏菩萨、场神、火神、雨神、井神、鸡神、猪神、车神、水神、上房仙、下房仙、行雨龙王等小神码。一般是自己零售散卖一部分,向外批发给神码经销商一部分。在集市上卖,如今一套在2元钱左右,其中大神码0.3-0.5元钱不等,小神码0.1元钱一张。批发的话一套在0.8-1.5元之间。妇女们根据自己家供奉神灵的习惯揭上自己需要的神码,这是流通方面。应用上,在内丘农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第一眼就可以看到一个迎门墙,在墙的中间80至120厘米处,会有一个窑龛,走近观察,会看到龛中有一个10-15厘米高的泥或石膏塑制彩绘的土地神像,前有香炉,后有张贴的土地神码。在院中南边墙上会看到“南海大师”神码,门口左右两边的墙上会有喜神,家里堂屋门口的左边会有天地桌,屋内会有家堂,厨房会有灶爷,里间屋里会有老母,下面桌角有地藏菩萨,旁边另用单桌供奉财神。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家中妇女都会烧香供奉,祈求诸神保佑家人平安健康、财运兴旺等。

内丘神码未来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国家在提倡新农村建设,将来农村会向城镇化发展,二层楼小院,或者两三个村合并成一个小区,这是大势所趋。到时诸神灵香案摆放都是问题。其次,神码制作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二十多张一套的神码在民间零售价才2元钱,批发只有1元或者更低,一个冬季下来印制一万套也才一万元,这其中还包括材料费。在人工费上涨的情况下,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打工赚钱,而不再印制神码。最后,现代印刷设备印出的产品也在抢占手工印制的神码市场。神码大多是用原来祖辈流传下来的老版在印刷,会刻版的艺人越来越少了。因此对于内丘神码艺术的保护和挽救是势在必行的。

1.2 内丘神码的版刻和印制现状

内丘神码的版刻艺人越来越少,如今会刻全套神码的只有金店镇魏家屯的四家,其中以魏进军为首。河巨、黄釜以及城关镇的几个村子的神码制作艺人有的还在印制神码,但是由于工序麻烦,赚钱较少,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妇女还在坚持印制,换些零花钱。刻版太费力气,艺人已经无力再刻了。经过采访调查了解到,神码种类在增多,“文革”以后搞活经济,农村畜牧业发展,家家户户养鸡、鸭、鹅和猪羊牛等,于是就出现鸡鸭鹅和猪牛羊等神码。20世纪90年代后,摩托车、拖拉机、汽车等陆续进入百姓家庭,又出现摩托车神和汽车神等。刻版用的板材依然是梨木和枣木等,刻刀用以前的拳刀、凿子等,有的也使用现代版画的木刻刀作为辅助工具。印神码用的颜料多采用的是植物和矿物等天然颜料。内丘神码常用色有红、黄、黑、绿四种。红色多用石榴花,挤压成红色汁液,不褪色;黑色用烟灰或锅底黑等加胶熬制而成;黄色用槐树上的槐米;绿色用汁多的绿色植物或用黄色与少量黑色调制而成。

内丘神码中大神码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专门的作坊。其中对版、套色与年画相似。套色相对简单,没有其他如杨柳青和杨家埠等北方年画制作中最后一道开脸的工序。四版套色,套完即可,尺寸也没有前二者大。相对来说,内丘神码中的小神码更具特色,尺寸较小,多为19厘米高、10厘米宽、彩纸黑印的单色神码,版子的选材也相对宽泛,不拘泥于枣梨木,槐木、松木等均可。由于尺寸较小,木工做家具所剩的下脚料就可以用。造型夸张,构图饱满,内容舍繁就简,深具汉唐遗风。阳刻技法,印制方便,受场地限制较少,不用对版,一个颜色,印完即可。在目前阶段,内丘神码的雕刻技艺面临困境,传承人很少,存在后继无人的情况。印制的人相对较多,但整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有待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地扶持和保护。

1.3 内丘神码的研究现状

关于内丘神码的研究,目前正在趋于良好的发展势态中。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推广和深入,地方政府也在制定和完善适合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内丘神码由原来民间艺术研究的单一形态,增加成为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关注和考察的对象,成为民间艺术和非遗文化研究者双向关注的娇儿,开始有了双向研究平台。21世纪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停留在艺术风格和形式的探索上,不系统,更不深入,只有几篇论文,没有专著。2003年开始,内丘神码被列入国家民间艺术拯救工程,开始好转。2008年又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内丘神码艺术的研究跨入了快车道发展模式。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内丘神码》一书,由韩秋长、和连芬主编,内容丰富,有大量图片,着重介绍内丘神码的民俗文化,翔实可靠,打破了内丘神码没有专著的历史。由毛瑞衍主编,于2011年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内丘神码》一书,则对神码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方面做了系统探析。白云平和姚卫国老师写的《内丘神码:薪火传承里的民间精神》,系统地阐述了内丘神码的起源、现状、民俗、传说、工艺制作等。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内丘纸码卷》,耿晓玲写的《内丘纸码的文化审美研究》,李连志写的《内丘纸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戴魁与张翼合写的《刍议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从内丘纸码的发掘和保护谈起》,除此之外,还有耿涵、乔睿、李连志、郑君玲、刘高平、李静等一批青年学者对内丘神码的研究性论文,都对内丘神码的保护和传承做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对于内丘神码,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如今内丘神码民俗馆正在筹建中,已收集各种神码原版200多块,古神码画像80多种,400多个种类。对于金店镇魏家屯神码制作基地,开始启动传承人扶持项目。2014年天津美术学院以收藏的内丘神码和原版在展厅做了专门的展览,其前言题目为《“众神”的形象——内丘神码艺术展》。然而,在内丘神码的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待探寻的内容,比如大神码中天地、老母、家堂等版刻中人物形象都是谁,众说不一,就是版刻艺人也说不清。常年“烧香行好”的老年妇女不识字,只可以认识各个神码该贴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神码中众神的名字。这些需要对内丘民俗、历史、信仰等方面有充分、系统的了解之后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2.内丘神码文化的内涵探析

内丘神码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内涵丰富。作为中国传统版画的“活化石”,其诞生在内丘境内仰韶、龙山和邢文化等遗迹的土壤上。历史上被孔子称为“礼贤下士”的程子,孝母埋儿获金的郭巨,贤士冯唐等无数优秀文化传说滋养了神码文化的内涵传承。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原始崇拜、人格化名人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以及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内丘神码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悠远深厚的成长动力。同时,神码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又丰富和加深了内丘传统文化和民俗思想的内容含义,为今天内丘及周边地区人们的道德操守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2.1 内丘神码文化的渊源探析

路神

仓管

南海

喜神

内丘神码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当时初离蒙昧的先民们,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充满恐惧,认为万物的变化背后都有神秘的力量在操控。像白天黑夜的更迭,阴天晴日的变化,风雨雷电,月亮圆缺,四季轮回,树叶长落,周围同伴的生老病死,等等,先民们对未知世界既畏惧、恐慌,又充满好奇和敬畏。这时,就为众神崇拜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内丘小神码中的火神、井神、雨神、路神、鸡神、猪神、各种机车神等或是在这种习俗影响下产生的。它们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最早的应该在史前,如火神、雨神、水神等,其他的则是在后面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出现的,像井神、路神、鸡神、猪神还有机车神等。土地、财神、灶爷、上房仙等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内丘县民间生活中的习俗体现。道家源于老子,后经庄子等发扬。道教可以追溯到先秦,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的汉末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主要活动在冀州地区,起义之初以“太平道”信仰号召百姓,画符诵咒行医治病。有观点认为,张角画符诵咒行医活动对内丘神码的起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笔者深以为然。之后各路道家神仙在内丘乡间登堂入室,成为老百姓尊奉用来祈福、纳寿、保平安的神仙。天地、老母、南海大士、行雨龙王等是佛教信仰的产物,佛教在南北朝时期逐步深入民间。还有关爷、家堂、祖宗、鲁班、孔子等应该是儒家思想崇尚人格和感恩观念影响的结果。奇怪的是内丘神码非常自然地将这些众神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历史上出现的被老百姓接受最晚的佛教中的“天地”却成为众神当中的领袖,在神灵中地位最为尊崇。神码张贴时需注意地方和朝向,老百姓在家中可以很好地将众神合理安排位置,合理地侍奉香火,并不会出现“争宠”现象。

内丘神码最早是以岩画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神码是怎样一步步演化成现在的版刻纸印形式,已经无从查证。只是神码制作需要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但是在大神码的天地、关爷老母和财神等主画面中,老母的头型和服饰着装最晚应该在唐代。唐代以后受礼教思想的影响,女人的着装开始保守,不会再出现像画面中老母领口敞开的形象。人物形象也接近唐代及以前主体审美标准,体态以胖为美,柳叶眉眼、直鼻梁和小嘴巴。关爷神贴的头上玉帘王冠则是秦汉至隋朝时帝王的王冠标识,周围人物的发型和服饰也是最晚在隋代以前。民间艺人制作神码,是要先绘后刻的,在中外宗教造像中人物形象都是源于当地人物形象,其服饰和衣帽无不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相关,神码的人物形象也不例外。由此推断内丘神码最晚应该出现在隋代或者更早。这也正印证了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国书史》中的观点:“今以考之,实肇以隋,行于唐,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2.2 内丘神码文化中的众神信仰探析

内丘神码中的众神形象源自不同时期的文化传说。自然崇拜、儒道释信仰和著名历史人物等是其主要来源。神码文化长期以来作为内丘民俗生活中重要的载体,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延伸出来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对人们社会性的行为规范方面。鲁班是人们公认的木匠祖师,人们尊崇其高超的木工技艺,被奉为建筑神像。孔子是以文圣人形象被尊为神。关爷的原型应该是关羽,以重义守信得到世人信奉,等等。内丘神码中这些形象的出现,是内丘人对其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感恩回报,以儒家信仰的诸神为代表。第二,主要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如对土地神的信仰,起源于郭巨埋儿孝母获金的故事。因为没有饭吃,为了能够保障母亲的吃食,只好将亲生儿子埋掉,郭巨夫妇悲惨的哭声感动土地,土地将黄金藏于土中,郭巨夫妇得到黄金,不用再埋儿子了。此故事传开,人们开始供奉土地以感谢其仁慈怜人之心。还有水神、灶爷、路神、财神、上房仙、场神、仓管、鸡神、猪神、机车神等,以道家以及原始崇拜形成的诸神为代表。第三,体现在对人们道德行为的规范方面。佛教信仰轮回,主张因果,教人行善,像天地、老母、南海大士等神,是内丘人们祈福、求平安甚至忏悔的主要对象。这些神灵可以从思想和观念上引导人们有道德底线,行好事、做好人。

以上三方面分别从行为、生活和道德上影响了内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些神灵当中,原始崇拜最早,道教和儒教次之,佛教最晚出现。但是佛教中的天地神、老母,却是家中最大的神灵,在烧香和供奉中享受香火最多。原因就是前文所述,佛教主导人们的思想与道德,其因果轮回观念从思想上影响人们的行为,处于统筹地位。不像原始崇拜、道教和儒教诸神中具体指向哪一个方面,而是在众神之上建立的具有掌管其余诸神权利的神灵。“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这是天地棚两边的对联,春节时在搭建的天地棚两边分别书写张贴的,可以彰显“天地”在内丘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内丘神码作为当地人们的民间信仰,是在万物有灵的敬畏心理影响下,结合中国民间普遍信仰的儒道释三教之中符合当地人们风俗习惯的诸位神灵,成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民间宗教。千百年来,它丰富了人们的民俗生活,支撑着内丘及周边信仰神码的人们战胜灾难,磨炼耐性,引导人们崇尚光明与善良,塑造了当地人们的气质与格调。

2.3 内丘神码文化中的民俗思想

内丘神码文化又叫年俗文化,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春节前后。从入腊月就开始,每家的家主都会在附近的集市或庙会上揭神码、扫房子、打糕、做豆腐、蒸馍馍、包饺子等,每一样都有传统的节日,只是近些年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工序简化了。但是,腊月二十三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老百姓叫作“打发老灶爷上天”。灶爷上天是汇报这一年来家中人的所作所为,年轻人讲究“抬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事都有神明在看着呢。这是一种敬畏的心理,而灶爷则是关注着一家人这一年来的所有事情,好事、坏事均会记录在案,以供年末向上天汇报。这一天各家的家主(一般是家中女主人)会在灶爷前烧香、祷告,贡品会有馍馍、水果、粮食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糖瓜。祈求灶爷时会将家中一年来所发生的大事简要叙述一遍,最后会祈祷老灶爷:“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以祈祷上天在来年给家中赐福。腊月二十八“帖嘎嘎”,也就是贴对联。一般是家中男主人和子女一起贴对联和门神、打扫院落。女主人会将家中所有的神码换成新的,将神灵下的香炉或者香炉灰也换成新的,并将取下来的旧神码烧掉。之后就是请神。这个过程中女主人会在每个神灵下祈祷,祈求该神灵在其所掌管的范围内保佑健康、平安。腊月二十九请财神,财神是内丘神码中位数不多的大神码,是老百姓祈求财运的神灵,也是全国各地百姓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都要供奉的神灵。如今,其他地方多用电脑制作或者雕塑的塑像,内丘人基本按照传统还用神码。烧三株香,贡品要有烟酒和公鸡。在众神贴中有一个不是神灵,但是,却是每家都要供奉的,这个就是“祖宗”。在揭神码时,祖宗贴也会同时揭上(家中有祖宗案的除外),并与其他神码一起贴到堂屋专设的祖宗桌上,同样享受香火和贡品。在春节的大年初一的天亮之前(一般三点半至六点半之间)村中人会来家中拜年。拜年之前要先跪拜祖宗,再拜家中的长辈,并说过年好、新年好等吉祥话。同宗或一家人长辈还会给晚辈压岁钱,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将祖宗送走。其他的神灵在初一的早上都要上香、点灯、放贡品、烧油钱(用纸叠的元宝和黄标等)。天地、老母在一天中要香火不断,一茬接一茬。正月初二到十五每晚要烧香叩拜,直到正月十五以后。然后,一年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也要烧香叩拜,遇到重大节日也要重点叩拜。在每次的叩拜中,叩拜人口中都会念念有词,多是就家人或家中重要事情的平安祈祷。

内丘神码文化中的民俗思想蕴含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通过一个个的节日使内丘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诸神的信仰过程中,教导人们感恩、节约、重义、诚信、孝道和行善。在处事方面要存有敬畏心理,做事要有底线,不可传谣、信谣,更不可行恶和做坏事,否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这些民俗思想在漫长岁月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还在继续丰富中。内丘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民族信仰中一步一步走来的,这些信仰已经演化成为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

3.内丘神码中蕴含的艺术价值

内丘神码作为宗教信仰,利用版刻印刷的“神码”作为媒介载体,在传播宗教文化的同时,其艺术造型和审美观念也得到传播。大神码中的色彩运用,小神码中的造型特点等,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造型观念。画稿、刻版和印刷等工艺程序体现着内丘人们的民间艺术水平。作为有着近两千年发展历史的版画制作形式的神码艺术,承载着农耕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和审美文化。如今看来,它仍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

3.1 内丘神码的艺术门类分属探析

内丘神码的艺术形式在绘画种类中属于版画,在版画诸版种中则属传统的木刻版画。传统版画又分为民间版画和宫廷版画,内丘神码显然属于民间版画范畴。民间版画又分为宗教版画、插图版画、年画、纸马、甲马、曲牌、纸币版画,还有维吾尔族的印花布版画等。神码在民间版画的归属中存在学术上的争议。它可以是宗教版画,因为内丘神码是在当地人们宗教信仰的下产生的艺术形式。也可以是年画,由于每逢年节之时才会购买、张贴、供奉它,但它又与中国人公认的年画内容有所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年画的内容寓意吉祥、喜庆,多用来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大事,过年时挂在家里供人欣赏用的。内丘神码则是在庄严、神圣、虔诚的心理下刻制的神灵,用来叩拜、信仰和祭祀的,二者的作用差别较大。所以改革开放后到19世纪末有一段时间,学术界称内丘版画为民间年画,但是老百姓并不认可,依然叫其为“神码”。同时,也有人称之为纸马。上面提到,内丘神码与纸马,还有云南的甲马也是不同的,前者是用来信仰和祭祀的,要在家中张贴一年时间,后二者只是用来祭祀,祭祀完就要烧掉。因此,笔者认为,内丘神码应该归属为版画,属于民间版画中的宗教版画的一种形式。按照内丘老百姓的叫法,称其为“神码”或“神灵码”“神神贴”或“神贴”。我们可以将其叫作“神码版画”,或者“内丘神码版画”。

3.2 内丘神码艺术的造型、色彩等特征

内丘神码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造型和色彩上,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技法,二维空间。其比例、视点、色彩等因画而异,根据自己的构图需要,人物大小布局等方面随心所欲,不拘成法。尤其是小神码的造型更具特色,具有汉唐时期造型上大气磅礴的气势,简练又不失神韵。像喜神、南海、仓管、场神、井神、上房仙等,单单几根线条,却将诸神勾勒得微妙传神,体现了神码绘制者较高的艺术造型和表现能力。只是近些年才出现的鸡神、诸神、机车神等,在造型方面明显不如古人。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应用后机械化生产所带来的弊端,也是社会前进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俗语说“高手在民间”,但是作为古老民间文化艺术,如今却鲜有高手在从事这一行当。因此,祖辈留传下来的版子和纹样等急需保护和传承。

色彩主要体现在大神码的制作上。内丘神码只有红、黄、绿和黑四种颜色。黑色是骨头,主要用来勾勒神像轮廓;红黄绿是血肉,起到丰富、美化和装饰的效果。在颜色的搭配上也有顺口溜,比如“红隔黄,喜刹娘;黑配紫,臭狗屎”等,体现了内丘人们朴素的色彩倾向和审美诉求。在色彩中红色和黄色是暖色,象征热情、喜庆、丰收和温暖。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喜欢靠近温暖和喜庆的地方,下意识中就会远离寒冷和沉闷的氛围。绿色在冷暖上属于中间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并给人清新舒畅的感觉,它和暖色在一起就给人温暖的感觉,与冷色在一起就感觉寒冷,用它来间隔红和黄色是内丘民间艺人智慧的选择,并且深得人们喜爱。至于蓝色和紫色为什么在内丘神码中被排除在外,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其色彩的冷暖关系,内丘县地处北方,四季分明,冬天寒冷,神码又是在很冷的冬季年关走进人们的生活的,人们有下意识的驱寒就暖心理。另一方面则是内丘人们的热情、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使然。燕赵大地自古多壮士,像荆轲、张角、卢俊义以及近代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还有就是平原农耕文化的影响,祖辈务农的人们,对庄稼的生长和丰收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望,绿色和黄色正是生长和秋收的颜色,这也是促使着人们喜欢红黄绿等色彩的内动力。

3.3 内丘神码的艺术价值思考

内丘神码在其造型、色彩、刻版和印刷等方面均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在探究这些艺术元素的同时,会对产生这种艺术形式的地域文化生出好奇心理,让人不由自主地去追寻当地人们产生这种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的由来和成因。神码艺术诞生在民间,是一种年俗文化。在古代,以农耕为生的人们,一年中春耕、夏忙、秋收,而冬季是一年中相对来说较为农闲和枯燥的季节,冬日的寒冷和夜晚的无聊,使人们向往温暖与热闹。神码制作艺人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制作出以红黄黑绿为色调的大神码和简练大方、圆润流畅的小神码,给人以明快喜庆的感觉,并且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为当地老百姓信仰、祷告、祈福、祭祀的承载物,最终发展为具有考古、民俗、宗教、美学、人类学等研究价值的版画艺术形式。这是内丘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冯骥才先生对内丘神码曾有高度的评价,称:“今天人们的研究、收藏和整理将会为中国乃至人类的民俗文化留下宝贵的财富。”其中,大神码的色彩选择和搭配艺术值得当今人们学习和借鉴,画面的饱满构图和透视原理同样值得今天艺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参考。小神码中简练的线条,具有汉唐绘画遗风,大气磅礴又不失精彩细腻,为今天人们研习古代线描绘画提供现成的资料。刻版和印刷方面内丘神码与杨柳青、桃花坞等中国其他年画艺术制作中心也有不同。大神码中没有开脸的工序,四种颜色完全版印,先印轮廓,后印色版,色版不分先后,没有叠压。小神码是内丘神码版画的神韵所在,也是内丘神码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在板材的选择方面大神码较为严格,一般选用梨木或枣木,制版雕刻均与年画相似。小神码相对来说要求宽泛,印制也相对简单,现在也可以用机器来印,速度和质量都有较大改善。纸张方面,大神码用白纸,小神码多用粉色蜡光纸,经济实惠。在神码的雕刻方面,因为内丘神码的制作艺人均是木匠,其工具也多为木工师傅常用的工具,传统版画中一把拳刀走天下的“拳刀”同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刀具。水性颜料的印制技法和对版技术,对今天水印版画的制作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收集和整理内丘神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天津美术学院在这方面就做得较为细致和到位,2014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做了关于内丘神码的收藏展,并在前言中对内丘神码做了全面和完整的艺术评价,这值得其他相关部门的学习和借鉴。

4.结语

内丘神码被称作中国传统版画的“活化石”,如今仍然在民间流传。每逢春节和婚丧嫁娶和搬迁新居之时,家中都会张贴各类神码,用来供奉神灵祈求家庭安康。虽然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是在众神信仰被统称为“行好”的祭祀活动中,将做好事、行善心、善待孩子、孝敬父母的思想作为主要内容,与人为善、诚信待人、踏实做事观念作为处事底线,从道德的层面为当地人们树立了行为规范,这与当今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在当下国人信仰缺失的年代,内丘神码能够自觉地树立或是寻找到心灵寄托的载体,同时又使古老的文化传承得以传播和延续。笔者认为,此事作为迷信思想虽不值得提倡,但也没有必要杜绝或禁止,况且今天的民俗文化发展和国家非遗文化申报内容中,内丘神码也是深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作为农耕文化、万物有灵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众神崇拜信仰的习俗,它对宗教学、考古学、文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实物参考和文化内涵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拼板版画的创意表现
生活中的版画表达
综合版画的认知与表达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侯琪版画作品选
探求版画装饰之美——评石宏伟专利版画
石宏伟版画作品选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张瑞超版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