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对比研究

2020-08-12王萍萍蔡红慧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

王萍萍 蔡红慧

摘 要:目的  探究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各32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心理状况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护理后FPG、2hPG水平及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ADL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予以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可临床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情绪护理;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079-03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糖尿病为内分泌系统代谢性疾病,受胰岛素分泌缺陷、功能障碍所致可升高血糖水平[1]。若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进一步损伤微小血管、紊乱脂代谢而引发脑部缺血性病变,造成脑梗死[2]。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后较易引发肢体功能障碍,进而降低患者自理能力,导致患者不良情绪愈加严重而进一步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因此须予以及早干预,以有效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患者肢体功能[3]。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为例,经分组护理,分析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影响,现做如下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各32例。其中实验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5.83±3.46)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年龄(9.44±0.71)年。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50~80年,平均年龄(65.94±3.55)岁;糖尿病病程5~21年,平均年龄(9.57±0.80)年。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资料数据显示,(P>0.05)可予以对比。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检查均发现梗死灶;②此前已确诊为糖尿病;③目前处于梗死灶稳定状态;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梗死灶持续发展;②合并全身症状;③生命体征不稳;④依从性差;⑤精神疾病;意识不清;沟通障碍等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待患者病情完全稳定(10d左右)后予以病情监护、饮食与康复指导等。

实验组予以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即: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梗死灶未在进展(2d左右)后行情绪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具体为:①情绪护理: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不良情绪,并经对疾病发生、进展、治疗及预后的讲解,强化患者疾病认知度,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并耐心倾听、解答患者疑问,主动予以患者针对性心理安抚,以促使患者以积极心态面对治疗。②饮食护理:告知患者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少食用或不食用水果、含糖食物,并结合患者自理情况选取适宜形态食物,以方便患者进食。③血糖监控:遵医嘱定时监测血糖,并结合血糖水平调整用药,并告知患者控糖对于病情改善的重要性,以促使患者自觉控糖。④运动康复训练:先由护理人员予以患者被动康复训练,即按摩患者患肢,再患者可自行活动后予以患者主动训练指导,即协助患者翻身、坐立、健侧肢体支撑,再逐步扩展至床上坐起、跨步、辅助行走、自行行走等,再予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指导。后期患者自行主动训练时须有家人陪伴,以免坠床或摔倒等加重病情。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心理状况及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心理狀况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状况越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定,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肢体运动功能经简式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评定,分值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

两组护理后FPG、2hPG水平均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见表1。

2.2  两组心理状况对比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见表2。

2.3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两组护理后FMA、ADL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再加上多数患者对于糖尿病血糖控制认知的不足,虽长期高血糖状态持续,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发生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并已严重危及患者身心健康,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4]。一旦糖尿病性患者并发脑梗死,多数患者虽经抢救也会落下诸多后遗症,比如偏瘫等。对于该类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来说,偏瘫可导致他们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再加上自身机体功能退化等,较易出现负性情绪,甚至抵触治疗而严重影响预后[5]。若针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若仅采取常规护理,未高度重视患者心理护理,则无法显著缓解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配合治疗而改善预后。

本文研究中,笔者予以了对照组常规护理,予以了实验组患者情绪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后FPG、2hPG水平及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提示情绪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更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这是因为,情绪护理照顾到了患者的心理,通过与患者积极、有效的沟通,并予以针对性心理安抚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自我效能感、康复主动性得以提高,从而使患者能够从心理状态开始接受医护人员的全面干预。再经早期康复护理的针对性的饮食干预、血糖监控,可使患者有效控糖同时能够按照医护人员要求合理搭配饮食,以确保血糖得以长期控制。此外经专业康复训练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即经局部血液循环的促进促使神经功能得以改善,并避免偏瘫所致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发生,进而最大程度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因此更利于患者不良心理改善。

综上所述,予以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情绪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曹艳华,王爱玉.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6):109-110.

[2]牛翠翠,翟淑娟.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10):157-158.

[3]吴友兰.心理干预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负性情绪及功能康复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8,24(21):236-236.

[4]陈祥玉,田丽.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22):128-129.

[5]杨芳,卫彩红.康复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16):185-186.

猜你喜欢

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