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育德意识与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0-08-12王艳
王艳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教育的根在“育人”,而育人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身担其责,理性上认同,感情上投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将育人落到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做到整体有引领,重点有路径,从“重行动”向“重研究”转变,从“重工作”向“重育人”转变,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围绕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校本化做法,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
一、设定育德目标: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在学科育人中提升育德能力
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阵地在课堂,主渠道在学科。知识本身是生动、活泼的,但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干扰,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见其工具性,而不见其内涵。在当今的教育中,就教学技巧论教学技巧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思考文化背景、文化价值、文化主权,知识技能研究有余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研究不足。在实践中,我校引领教师展开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探究德育内容融入学科的基本规律,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力求德智融合,相得益彰。
(一)促进“德智”融合
实践中,我校着力在提升学科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做变革,让正确的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校创建学科综合实践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进程设计了六大版块,(见表1)跨学科,多角度,内容涵盖文学、科技、历史、地理、军事等,每个版块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样的课堂以其丰富的内容、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呈现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集体备课中,引领教师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聚焦德育内涵,明确并落实整节课的德育目标和达成路径,嵌入文化脉络,充分体现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主题学习课堂的研究中,主要从以下四点切入,探究课堂教学中“德智”的融合:一是深入钻研文本,发现与挖掘文本中固有的育人资源;分析、筛选,确定核心教育价值;二是了解学情,研究学生与文本相关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与不足,加强育人的针对性;三是选择适合文本个性与能激励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融合语言文字的推敲和思想道德情操的陶冶,融合德育、美育,发挥学科教学的多功能作用;四是改革课堂结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网络。
这样的主题学习课堂,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涵盖其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元素自然融合。而核心素养就是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达成意味着学科育人价值的达成,传统课堂“变脸”的背后,隐藏着课程观、学生观的改变。教师也在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从“做题”“做事”向“做人”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转变,在反复实践和研究中提升专业内涵和育德能力。
(二)深挖德育内涵
在实践中,我校还尝试引领教师集中梳理教材,选取其中典型课文,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核心内容分解到各学段。先分学段进行典型课例研究,再将各学段融合起来探寻德育规律。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须注重几个问题:为什么确定德育内容的这个维度?文本蕴含怎样的育人价值?实施德育的关键载体是哪些?文本教学价值既要体现各学科的“独当之任”,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熏陶下的所有学科共同承担的责任提当,还应不断追问这些教学价值对当下学生的意义;坚持把文本中最能体现“德智”融合的关键词句、段落、结构、表现方法等作为德育的关键载体,注意同一学段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衔接,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实现“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统一。
二、丰富培训内容:从观念转变到智慧生成,在学习研修中提升育德能力
教师的育德能力不同于一般的技术技能,它是一种对个体生命敏感和尊重的高度自觉。从这一点出发,育德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智慧。教师不仅要从理论层面认识育德的重要性,更应从实践层面掌握育德的原则、方法和艺术,从而切实增强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
(一)构建课程群
研修中,我校带领教师认真研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区域倡导的德育工作重点,构建跨学科、重体验的特色课程群,将行为习惯及价值观的引领融入主题活动课程的全过程,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大理念”转化为“小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在培养学生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
(二)设计专项课程
我校还设计了五项育德专项课程,组织实施全员培训,分别是:“育德目标”制订——怎么教学生愿意学;“智慧用语”分享——怎么说学生愿意听;“荣誉评价”运用——怎么评学生愿意做;“班级管理”研讨——怎么管学生愿意听;“德育活动”设计——怎么组织学生愿意参与。在培训中,引领教师找准德育内容的群体适切性,探寻德育方法的阶段针对性,把握德育目标的层级合理性,让德育任务在有机衔接中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从而形成“育德”与“增智”互促共进,全学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生动局面。
于漪老师说:“一个人能不能气象万千,归根结底取决于思想的高度、情怀的广度以及文化的积淀。”教育就是要彰显人内心的美德,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战略的制高点、时代的制高点上认識教育,育人育己,不断提升育德能力,与家国同心,与责任同在,与信念同行。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