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走班分层教学的逻辑起点与系统设计
2020-08-12孙冬怀
孙冬怀
走班分层教学是近年热议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017年 9月,作为第一个出台走班分层教学意见的省份,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初中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各学校自主确定分层教学学科与起始年级,主要在数学、英语、科学三科中选择进行。学校根据学科特点与学习分化情况,确定分层的起始年级。再从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特点进行学生分层,可分两层,也可分三层。采用个人志愿与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决定学生的层次。允许学生依照程序申请跨层流动,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原则上教师要同时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
还有很多城市、区域的学校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如上海徐汇区第二初级中学、成都泡桐树中学、龙泉中学初中部在多学科进行了走班尝试,武汉市翠微中学八年级进行走班试点,苏州景范中学早在2009年开始分层走班,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更是从六年级就对语文、数学、外语必修课采取小班分层教学,以更好地适应初中部教学衔接。2016年,全国首届初中“分层走班教学”研讨会在苏州举行,四川宜宾市第五初级中学的“走班制”课程成果还因此荣获“2017年宜宾市第四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初中开始关注和实践走班分层教学模式。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5年初开始尝试在中学开展走班分层教学(2018年在小学六年级尝试数学、英语分层教学),本文重点阐述我对初中走班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初步探索成果。
一、逻辑起点:走班分层的理论依据
2500年前,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至今影响着世界。21世纪以来,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面向明日之学校教育:使教育个性化》的报告,将个性化教育作为应对变革时代的重要教育议程,认为“一刀切”的学校知识和组织安排既不适合个人需要,也和知识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教育公平理论:走班分层关注结果公平
现代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有三个基本的层次。
第一是机会的公平,即让所有人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所有人都能有学上。
第二是过程的公平,即每个人享受到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不能有些学校条件很好,有些学校条件很差;不能有些学校教师素质很高,有些学校教师素质很低。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公平的。
第三是结果的公平,即所有人学到的知识或者根据能力获得的东西是比较均衡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仅是把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过程的公平相比,结果的公平更加不易。
走班分层学习更关注教育公平,关注的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程序教学原则:走班分层切合自定步调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四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映原则。即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第二,“小步子”原则。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做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很容易取得成功并建立自信。
第三,即时反馈原则。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即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实际上,还有诸多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均可为此研究及实践提供支持,我们从差异教学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等基本观点中得到了关于分层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诸多启示。
二、把握关键:走班分层的实践基础
走班分层教学的初期,我们要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走好”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不“走黄”的问题。实际上,笔者身边就有学校走了半年就走不下去的例子。
(一)走班缘何“夭折”
走班分层教学中,“人”是第一關键因素,学生、家长、老师、干部……所有人是否准备好,也就是准备系统是否成熟,是走班能否“走”起来的重要实践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关键人不是家长,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对走班分层教学的理解、是否愿意尝试走出“舒适区”、是否愿意团队合作、是否主动出谋划策来设计走班分层教学的系列工作等等,这些都是走班分层教学的源动力。
学校管理者需要做的是激发教师的内动力,尊重教师的智慧和走班设想,允许不同年级不同设计,定期梳理问题,大家一起商讨解决,谨防出现“破窗效应”,引导科学归因。教师“走稳”了,学生和家长慢慢就会更多地理解和接受了。
(二)走班如何“走稳”
“不夭折”是底线,如何“走稳”是深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关键是要不断完善走班分层“准备系统”。
1.操作准备
包括组织专题校本研修、走班分层后师生评价、走班环境下的教学空间设计,等等。操作性问题梳理越细越好,比如,如何收发作业?如何进行反馈?如何教会学生选择适合的分层次班级?如何快速营造融洽的学习环境?如何发挥行政班班主任的作用?如何激发同层或不同层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如何在 C 层激发学习兴趣?分层班级的座位如何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走班教学中如何促进合作学习开展?如何追踪目标生的成绩?如何建立分层班级的班级文化?如何培养 A 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共同研究解决。
2.认知准备
带领教师在广泛吸收其他地区学校经验的基础上,边实践边学习,培养校内走班分层教学骨干,梳理问题,传播经验。
3.情感准备
安全感、成就感和认同感这一系列走班分层教学中的心理感受至关重要,当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有各自学习工作的安全感,对未来有期许,人与人之间因为走班分层增进了了解和信任,更多了几分认同,那么,走班分层教学必将走向平稳。
三、系统设计:走班分层的持久动力
“不夭折、走得稳、走得快”,应该是走班分层教学的三大发展结点。走“稳”之后,就要思考如何加强动力走得“快”了,就需要系统设计走班分层教学中的所有环节,让每一环节都能持久发力。如同“动车”原理,之所以称之为“动车”,是因为每一节车厢都有独立的动力系统,才能不断提高整体的车速。
(一)梳理走班分层的三种教学模式
1. “全员流动,文理双驱”模式
2015 年,我们最初开始走班分层教学的研究,实行的是全员流动模式。我们将初三的四个行政班的学生完全打乱,按照文科(语文、英语)和理科(数理化)各分成了 A、B、C、D 四个分层教学班级,B 层人数最多,AC层人数较少,D 层人数最少。这样在同一节课不同的理科或文科可以同时上课,比如第一节课,四个分层班级中 A、B 层可以上数学课,C、D 层则可以分别上物理和化学课;第二节课可以轮换理科的不同科目;第三节课 A、B层上语文,C、D 层可以上英语。
2. “组合交叉,导师辅助”模式
2016 年,我们将八年级的两个行政班合并按照文理分出一个 A 层,一个 C 层,一班的 B 层定为 B1 层、二班的 B 层定为 B2 层(见图1)。两个 A 层班级的学生相对固定,减少了走班的人数,便于教学管理和班级文化的建立,也促进两个行政班级之间展开竞争。每个行政班级配有专门的导师,辅助班主任进行分层教学班级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这种做法除了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外,更多的是考虑加强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两个A 层次教学班由不同的教师任课,也促进同学科教师间的教学有合作有竞争,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捆绑分层,双向对流”模式
2017 年,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从小学升入中学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都需要有一段适应期和养成期,为避免给学生过早定位,学校决定仍从初二年级实施走班分层教学。这一年级整体情况稳定,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三个行政班级中 1 班学业成绩突出,班级学习氛围浓郁,组织管理到位,数学为优势学科,语文、物理较弱;2 班两极分化严重,层次凸显;3 班组织纪律比较松散,学习习惯不佳,但潜在学习能力较强,数学学科最弱。综合了三个班级的具体情况,结合年级的各学科教师配备,学校决定在该年级实施捆绑分层、双向对流的走班分层教学模式,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层,每个班级的不同学科间展开合作,可将本班学生分成 2~3 个层次教学班,个别学科教师教两个行政班的,可将两个行政班的学生混合再分出 A 层和 B 层,A、B 层之间可根据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进度和状态随时进行对流(见图2、图3)。
(二)确定走班分层的实施策略
1.目标分层激励策略
我们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处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未得到合理的帮助,所以在学校培养学生的总体目标指导下,我们具体到每个层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本着激励、鼓励成功的态度进行分层设定,A 层学生重激励创新、B 层学生重激发潜能、C 层学生重夯实基础。
2.教学形式适切策略
A层翻转课堂。总体目标是:提高效率、提升能力;整合资源、拓展教学;引导探究、自主发展。我们采用 “翻转课堂”的模式,即由教师选取特定的主题,让学生成为“小先生”,给教师讲解“教学思路”,给同伴讲授新知。促进学生的预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展示中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同伴互助延续到课下。
B层五步方法。总体目标是:基本训练,激趣导入——认准目标,指导自学——合作学习,引导发现——变式训练,反馈调节——分层测试,效果回授,我们将其称之为“五步教学法”。
C层“双自互”策略。总体目标是:无限相信人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在最近发展区精彩成长。设计 “双自互”课堂教学策略,“双自”即自学——学生自学,自查——学生自我检查、订正 ;“双互”即互学——生生互学、组内互学、组间互学,互教——生生互教、师生互教。
3.组织流程优化策略
在走班分层教学工作中 ,我们深深体会到整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努力将各项辅助工作细节做到极致。管理组织层面,我们要完成三个确定:定学生、定课表、定教室。 教学组织层面,我们开展“三同三异”教学研讨活动,即“同科异构”“同层异构”“同班异层”,鼓励同伴互助,精心备好每节课。
(三)加强走班分层的班级管理
在走班分层教学中,我们安排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形成了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新体制。班级管理是为走班制分层教学服务的,班主任要积极配合任课教师,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促进分层教学。任课教师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形成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教管合一的局面。在行政班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实行学生分组管理,形成同层竞争、异层互补的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良性竞争的同时,也在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四)实施走班分层的教学评价
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后,由于教学有了层次的区分,而且学生随着每学期的流动发生变化,这使得评价的内容更为宽泛,评价的方法更为复杂。我们在组织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评价的阶段性划分为两种评价:一种我们称之为前测性评价,也就是在走班前的评价;另一种我们称之为后测性评价,即在走班后所进行的评价。前测性评价主要是为分层编班提供依据,后测性评价主要是通过与前测性评价的比较,让师生了解并自我评价自己的教学和学业水平的进展,同时也为学生流动或重新分班提供参考。显然,后测性评价所应考虑的因素更多。
我们注重过程评价,课前预习阶段、课中学习阶段、课后学习阶段采取不同评价量表关注學习过程。采用双重评价,一是指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二是指学生的评价范围可以是行政班内的综合性评价 ,也可以分层教学班中的学科教学的专项评价。倡导二次评价,指的是学生作业、考试成绩不够理想时,教师允许学生以改正以后的第二次成绩作为最终成绩。引导纵向评价,注重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为挖掘自己的潜能并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四、理性反思:走班分层的教育回归
(一)走班分层教学是质量提升的促进性条件
初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是其首要原则。“走班分层”不是“变相重点班”或者“快慢班”,在走班前要合理设定分班依据,不完全按成绩,还要考量及综合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各项能力,要充分尊重家长和孩子的意愿。层次设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实行动态管理。而且,教师一定要清楚:“走班分层”是在各方面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自然而产生的教学需要,它是提升质量的促进性条件,而不是必要性条件。
(二)走班分层教学是对学校教学管理的考验
走班分层教学对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很多细致的要求:比如,要完善学校集体备课的做法,帮助教师掌握分层落实的方法,还强调布置作业的针对性等;改进学习评价制度,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考不同的试卷,或同一份试卷中要求不同;比如要及时固化走班分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案设计,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等等。这些都是对传统学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挑战。
近年来,我校将走班分层教学工作进行梳理,形成10多万字的经验汇编集,鼓励教师编写学科分层教学的学案设计集,建立教学资源库,优秀青年英语教师吴占丽还将自己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定为《对初中英语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很多教师和教研组都在走班分层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获得了专业成长,突显了学校走班分层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
可以说,走班分层教学是一场教育初心的回归,那就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差异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发现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