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手取同比异,拈来妙趣横生

2020-08-12陈浩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类比对比

摘要:钱钟书《谈中国诗》是一篇演讲稿,用比较的方法谈中国诗。文章善用比喻、对比和类比,信手拈来文学诗句、典故、同类作比取其同,异类作比取其异,增强了说理的趣味与深度。作者思维跳跃,连此及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人读来觉得无议论文之干瘪,有小品文的机警与灵动。文章幽默风趣、意趣横生,读来满口生香,体现了作者横溢的才华和独特的文风。

关键词:《谈中国诗》;类比;对比;意趣横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文艺随笔单元选取了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这是钱钟书先生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发表的一篇演讲稿。课文节选部分谈的是中国诗的几个特点,但是教学内容却不能只限于此。教学时要抓住文艺随笔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说理艺术,品味其语言的机智谐趣,深入理解作者的演讲技艺。

演讲首先要注意听众对象,针对美国听众可能不太熟悉中国诗的情况,作者采用把中国诗与美国诗进行比较的方法,让听众用已知的关于诗的知识来理解关于未知的中国诗的知识,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这是作者选取切入角度的机警与智慧。

作者开篇点明有中国诗印象的人一定是有中外诗阅读史的人,这里首先运用了比较的方式来说明自己谈中国诗是基于比较文学立场的,点明了自己演讲所用的方法是“比较”,是用中国诗与外国诗作比较的方法来谈论中国诗的特点。接着作者说自己谈论中国诗的特点与其他人不一样,因为自己谈中国诗是概括,但又与只读中国诗的人所做的概括不一样,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概括,即使概括也不能对中国诗“尽责”,因为只读中国诗不能“超出象外”,无居高临远的观点。然后作者说谈中国诗必须有外国诗在,这是点出了谈中国诗的“条件”,必须有中外诗的阅读经历,点明了不具有中外诗阅读经历而谈中国诗便是“傻瓜”,是容易陷入概论性质的谈论。文章开篇作者就用了机辨与智趣思维讲清楚谈论中国诗的方法与条件,即比较的方法与有中外诗的阅读经历。

第二段作者用了比较的方法从整体上谈论中国诗的历史发展与外国不同。外国诗是史诗到戏剧诗再到抒情诗,而中国诗是抒情诗先出现,然后是戏剧诗,没有史诗。这是不同类作比,取其异。作者從西方诗与中国诗的发展得出了结论:“中国诗是早熟的。”这是中外诗对比取其异。然后作者用了机趣的语言,说“早熟的代价是早衰”,这是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词语的移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中国诗的特征,是取同一事物的前后作比较,是比出其异。然后再把中国诗与其他文艺作品里的绘画和中国逻辑里的辩证法作比来说明中国诗和其他的中国艺术一样,都是先到了最高的境界,然后就是逐渐腐化,这是中外诗类比取其同。作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纵横比,古今比,对比取其异,类比取其同,说明了中国诗具有中国艺术的一般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国味,但又有区别于外国诗的中国特征,生动而有趣。 然后作者又拓开一笔,把中国诗的发展特征没有遵循西方特色而先至峰巅说成是“没有地心吸力”“一跳就高升上去”,机睿风趣,博人会心一笑。然后再用梵文《喻百经》里印度人造楼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的例子作类比,说明中国艺术的特征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是类比取其同,把中国诗的发展特征与《喻百经》里的不想有根基造楼匠人作比较,目的是取其同,说理形象生动、诙谐幽默,把抽象的言论化为了生动形象的具体形态。然后作者又归因为这是中国人的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顺便调侃了一下一个自我的民族。这里以调侃自己达到了最大的幽默效果,也显示了作者语言的冷峻诙谐的特色。

第三段作者对中国诗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先是引用美国诗人爱伦·坡“诗愈短愈妙”的主张,然后说中国诗是“闪电战”,是“轻鸢剪掠”,用比喻的手法把中国诗化为具体的“闪电战”与“轻鸢剪掠”,用类比取同的方式准确鲜明地点出了中国诗“短”的特色。作者先是把长诗与短诗作对比,然后又用中诗与西诗的“短”作类比,取其同,再用中诗比西诗更短作比,这是取其异。让听众清楚地知道了中国诗的特征。

作者谈中国诗“短”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诗的韵律禁用同字韵而限制了篇幅。这里作者再用机智的语言来作类比和比喻,“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说明禁律限制了中国诗,也成就了中国诗。“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诗心是指作者的情感及诗作要表达的内容,用短的诗体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就形成了言简意赅、表意丰富。然后说中国诗人是雕刻樱桃核及二寸象牙方块,首先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了中国诗的外在特征是短小精致与有质感,这是一个类比,是取其同,把中国诗的诗体短小等同于“樱桃核”和“二寸象牙”,具体形象生动,特征鲜明,同时又把中西诗作了对比,取其异,说明中西诗的短也是不同的。接着还不忘用中外短诗来作比,“外国诗是干脆明快,中国诗是易尽无垠”,是对比取其异。然后再说短诗可以言近旨远,余味悠长,为过渡到下一段作准备。

第四段作者分析了中国诗“言近旨远”的特点,说中国诗是“怀孕的静默”,这又是一种机趣而形象的比喻。用《沧浪诗话》“言有尽而意无穷”与欧阳修《六一诗话》中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比较,取其同,说明中国诗都有“意无穷”的特征。然后用魏尔兰“空泛联接着确切”作比,这也是同类作比,是中外同类,取其同,说明中外国诗都“富于暗示”或者是“怀孕的静默”。然后又用济慈“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与白居易“此时无声胜有声”及王士祯“解识无声弦指妙”同类作比,取其同。引用诗句来例说什么是“深秘的静默”与“遥思远怅”,说明中国诗寓于暗示性,是取同作比;再用中国诗喜欢用疑问句式结尾,“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从结尾句式的角度说明中国诗具有暗示性的特征,这里是举中外诗来例证,是中外类比取其中外皆同,更妙的是,作者引用西诗美人时用了“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语言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而后面说中国诗更多,则是对比取异,说明中国诗更有暗示性。然后用拜伦诗和《哀希腊》的问句“他们在何处,你们在何处?”来作比,这是取中外诗相同而比,是比其同,说明中国诗的暗示性也是“回肠荡气的没有下文,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这整句的使用又增加了机趣和智识。更妙的是作者用了哈姆莱特临死前的话“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这更增添了文化含量,作者还用了破折号进行解说“深挚于涕泪与叹息的静默”,这就更加增添了理解的深度与厚重。

接下来作者谈了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征。作者先是用中国诗的厚重诗与轻淡诗作比,这是对比取其异;然后是中外轻淡诗作比,这也是对比取其异,点明中国诗的比重轻,“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这里的词语移用及比喻的手法都增添了语言形象性和意趣性。然后作者再用比喻说理,用乐队合奏与芦管两个喻体来比喻外国诗与中国诗,这里又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对比,取其异;而乐队合奏之于西诗,芦管之于中诗的比喻,这又是类比取其同。接着作者深入分析这与语言本质有关,再用法国诗比不上英国诗厚重,英德诗又比拉丁诗轻,这里又是运用对比取其异,然后再用中外诗作比,说明了中国诗的“凌风出尘”,这里再几次用中外诗作对比,说明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显著不同。这里的对比还运用了比喻,比如“拔木转石”“野蛮犬吠”“无线电”“麦克风”等等,都是类比说理,是取其同,使说理形象更加鲜明与生动。

后面再讲中国诗的内容。首先作者是把中外诗的内容作比,这是类比取其同,“无甚差异”;然后又点明中国社交诗多,宗教诗几近于无,这里是内容对比取其异,接着再列举了中外诗相同的例子来证明中外诗的内容相同,先是举田园诗里的中国诗,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而不是浪漫主义的热恋自然,然后说西诗与此相同的“卓然自成风会”,列举格雷的《墓地哀歌》的首节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作比,再举歌德《漫游者的夜歌》与李白“众鸟高飞尽”相比,这是同类作比,取其同,说明中外诗是相同的内容。然后再进一步说作风也暗合,举魏尔兰的作风与中国的安静,爱·伦坡的诗与中国几千年的诗相同,这仍是同类作比,取其同。

最后一段作者進行总结,说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具有诗的特征,然后再用类比来说理,就好像无论是哪国人首先是人一样,这是同类作比,取其同,然后再用狗的名称来进行类比,就好比无论是西洋狗还是北京狗,都是狗一样,这是用狗的名称相同来说明中西文化何者是本位的问题,这是取同作比,然后再谈论这种人谈论中国文艺或者思想特色不能轻信,因为文艺首先是文艺而不是中国文艺,这又与前面中国诗首先是诗作类比,这又是同类作比取其同,接着又用不上商业广告的当来作类比,不信这种人谈论中国文艺或者思想,这是类比取其同。然后再用中国诗有西洋品质,西洋诗有中国的成分来作比,这仍是类比取其同,但是各个部分里却是对比取其异,这是类比里的对比,是兼用这两个比。

作者表明研究外国诗的目的就为了回到本国诗,说是所有的一切情感全是灵魂的思乡病,这是类比共性取其同,再用“病人上床”“浪子回乡”作比喻和类比,说明研究外国诗是为了对本国诗更有印象,更有体会。然后再用“在中国小住能够增加对本国的爱恋”作类比,说明研究外国诗的目的性所在。

综观全文,作者善用比喻、对比和类比,信手拈来文学诗句、典故、同类作比取其同,异类作比取其异,甚至同异作比互用、兼用、连用,增强了说理的趣味与深度。作者思维跳跃,连此及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人读来觉得无议论文之干瘪,有小品文的机警与灵动,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意趣横生的文艺论文。

作者简介: 陈浩(1969—),男,安徽省合肥第八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师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类比对比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问题的处理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创设有效课堂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