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感知中寻觅散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2020-08-12姜丽丽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方法

摘要: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结合散文教学实践,从捕捉敏感的词语、营造语言环境等方面探讨在语言感知中鉴赏散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散文教学;语言感知;方法

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散文教学,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阅读散文,恐怕大多数语文教师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言:“散文是指向心灵的文学,散文教学的核心应该是指向心灵的阅读。”读者想要触摸到作者的内心,必须走进作者的语言,感知作者独特的视角,体悟作者的情感、睿智和见识,从而形成自己对多姿多彩世界的认识。

在散文教学中,如果没有触碰到作者的心灵就不能称之为有效的散文教学。所以,教师抓住散文的特质,引导学生去感知语言,从而洞察散文作者的“一己之感”。而语言是作品的外在显现,是作者心声的传达器。所以,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的语言必须细读文本。笔者拟结合散文阅读教学实践,谈一谈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捕捉敏感的词语,深度解读文本内涵

每一篇散文都是由语言构成的。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心中的情感往往不是一两句所能说尽的,所以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钥匙。一定环境下的言语内容生成一定的言语形式,语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是需要师生去感知体悟的。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有一双慧眼,引导学生推敲散文中个性化的语言,从而把握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首先,抓住情感句,捕捉关键词。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学生阅读散文作品要透过文字、语句形成属于自己的语言感知。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篇写景叙事散文,抒发的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核心的情感句“这几天心里頗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捕捉其中的关键词“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是想借荷塘月色寻找宁静的意境和空间,进而探究作者寻找宁静空间的原因,那么学生会发现作者在文字的背后抒发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和突破。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学生的阅读感受深浅不一,这与学生跟文本在语感上表现出的契合度有关,教师需要抓住关键句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的内涵。

其次,学会放大关键词,进行深度阅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较为敏感的词语进行放大式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感,在潜移默化中会唤醒学生的阅读感受。比如,阅读散文《老王》时,我们要理解杨绛的那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中词语放大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产生对话,体会作者的愧怍之心。笔者在执教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词语替换的方式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原文中:“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笔者引导学生改为“他除了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子,此外没有别的亲人”。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看出陈述对象如果变成了“我”就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其表达无法达到原文的表达效果,并且“他蹬,我坐”明确表达了我们是两个阶层的人,一个是拉车的,一个是坐车的。在语言上,杨绛使用一种繁复的口吻在叙述,“有个哥哥”“死了”“没出息”,通过这种连续的否定形式,让老王的苦痛一层层地加深,从而表达出作者没有能力给老王一点帮助的愧怍。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不断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进行敏感语言的捕捉,进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悟,从而在对比辨析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言的感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营造语言环境,促使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

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可以是对文本中相对简单的语句进行直接摘录,也可以是对文本中敏感的语句进行转化组合。这两种表达方式都立足于文本,紧扣学生的语言感知,使学生形成深层的情感体验。比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神的一滴》时,围绕给瓦尔登湖拟定宣传语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具体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如果用课文中直接描写瓦尔登湖湖光山色的句子来做宣传语,你会怎么说?

生:来吧,有湖底的树干,古老的独木舟,黑魆魆的四周的林木。

师:你们敢去吗?

(学生窃笑)

生(重新提取):来吧,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师:非常好!告诉我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话来做宣传语?

生:因为有一种画面感,特别是那“宛若睫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师:好的,同学们一起“来吧”。

由此可知,创设语言环境不仅需要提取组合文本中的文字,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环境营造和引导,使学生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中,感知语言,产生情感的体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巧用朗读,营造语言感知的氛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为了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常常带领学生花大力气研究字、词、句,结果文章所有的生字词都解决了,却发现学生还是不会读,不能融会贯通。这是因为文章被肢解了,分析的时候是独立的、被割裂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形成整体的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文字敏感度也会逐渐消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找出自己欣赏的文眼。以执教《葡萄月令》为例,这篇散文与一般散文最大的区别是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为了能够让学生体会这种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无限生机,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口语化的语言进行品读。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生(朗读):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

师(点评):注意读出口语化的口气,如,“起!——起!”读出惊讶的口气,“哎”,声调扬上去。

学生再次朗读,声调有所波动,师生共评。

师:从前后朗读中,你感觉到这段文字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口语化较多,而且较为短小。

师:为何用口语化的口吻呢,你能够将口语去掉或者改为书面语吗?

生:葡萄一颗颗生长着,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地伸开。

师:前后表达的效果上有没有区别?

生:原文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劳动的场景凸显出来了。

生:原文的表达使人感觉到一种突然的惊喜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师(总结):整篇文章汪曾祺是在与葡萄对话,作者把葡萄当作自己的孩子,在用心地哺育它,看着它一天天长大,这就是散文的魅力,用平凡的事情去写人的心灵。

总之,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坚守语言文字的阵地,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将文本的内容化为自己的言语智慧、精神养料。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之窗才会被打开,才会用规范而生动的语言与文本和作者展开对话。

参考文献:

[1]宗海银.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管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8).

[2]梁丹妮.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作者简介:姜丽丽(1981—),女,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上台前,你用什么方法消除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