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0-08-12林银美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应用策略

摘要: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理念,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多通道感觉的情境交互中获取对诗歌的全方面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诗歌教学;应用策略

一、具身认知理论的主张及特点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中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感知系统和动作系统,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身体在感受、思维、行动中通过身体经验对认知过程会产生巨大影响。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对应的,人的身体结构和感觉运动系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是起重要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材料表明:语言、思维以及逻辑推理的方式其实是人的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方式。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主张及特点,笔者认为初中诗歌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多通道感知觉的情境交互中获取对诗歌的全方面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拟以《乡愁》一文教学为例予以阐述。

二、具身认知理论在《乡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统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主要是诗歌教学,《乡愁》是本单元选取的五首现代诗中的一首。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以及诗歌创作活动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有所了解,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加深理解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使学生获得审美方面的熏陶。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的诗人、散文家余光中,20多年没有回到过大陆,因思乡情切于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写下了《乡愁》这首诗,写成之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许久,内心无法平静。《乡愁》的主导情感是对大陆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教师在教授朗读时要让学生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乡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創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感受《乡愁》的家国情怀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中指出:“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借用多种手段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使学生融入诗词的情境。”这里的多种手段可以是配乐、观看视频等。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上课前三分钟,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播放年迈游子清明回乡扫墓或回乡祭祖的录像,再选用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来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种导入法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乡愁》所表达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家国之思。这是具身认知理论在诗歌《乡愁》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二)深情朗读《乡愁》,感受诗歌音韵美 朗读属于二度创作,朗读不能仅限于简单机械的“见字出声”,好的朗读能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感情色彩以及价值取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进而理清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朗读方法朗读《乡愁》。如教师在教读《乡愁》时,可以先请学生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要求其把重音读出来,注意音变和轻声。《乡愁》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课堂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自由朗读、个人试读、集体朗读、特色表演读等。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再让其听《乡愁》的范读录音,感受诗的感情基调和语速。最后请学生饱含深情地再次朗读。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听读、再朗读,在美读中凭借眼、口、耳、脑,全身心地沉浸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变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以学生的吟诵体会、涵咏自悟来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可以说是“由读入文,以读代讲”的极好方法。通过这种身体上的多通道感知觉的情境交互,学生能更准确地把握《乡愁》一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获取对诗歌节奏美、情感美等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这种朗读方法的巧妙结合也是具身认知理论在诗歌《乡愁》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三)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乡愁》情感美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身体”与“行动”“情境”因素,把教学三维目标一体化化作教学思想基础,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乡愁》的意境之所以很美是因为作者巧妙地将情感与意象相结合。笔者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是欣赏诗歌的绝佳手段。诗歌和谐的韵律以及特有的节奏、炽热的情感是诗歌适宜朗读的原因。但朗读还只是从感性上初步感受诗歌,要真正把一首诗的神韵演绎得出神入化,还需要准确地体验诗歌的情感。学习《乡愁》这首诗,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拉近其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再将这种情感与诗歌中的意象相结合来体味诗歌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例如,随着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哀伤之情。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启发学生:“读这首诗时,你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就此打开,想象一位满头银发、面容苍老的老人如雕像一样久久地站在岩石上深情地隔海相望,虽然这里的海是浅浅的,但因政治原因,老人无法逾越海峡,落叶归根,老人思念着故乡、思念着祖国。“那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联想。在教师的启发下,此时学生很快地将“身体经验”与“认识情感”结合起来,明白了诗人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分别比喻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和现在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感情由淡到浓,主题也由浅到深,将个人亲情、爱情、思乡之情一步步升华到代表着一群人的爱国之情。这种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其深刻体会《乡愁》思乡爱国之情的教学方法是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众说纷纭的“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诗歌主旨情感,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收集并抄写古今中外有关“乡愁”的诗歌名句并在课堂上展示,以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另外,为了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小诗创作。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诗歌创作,说一说自己的“乡愁”,要求用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并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例如:“乡愁是一座长长的大桥/你来这头/我去那头。”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尝试创作书写自己的真性情,从而提高核心素养水平。

三、展望具身认知理论与其他理论共同支持下的现代语文课堂

从《乡愁》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学过程重视体现学生身体的参与和潜能的发挥。可以说,认知的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很好地实现了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巨大提升,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在具身认知理论与传统诗歌教学理论共同支持下, 使学生潜入诗词意境,真正进入诗词雄伟绚丽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曲方炳,殷融,钟元,叶浩生.语言理解中的动作知觉:基于具身认知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2(6).

[2]许先文.语言具身认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叶浩生.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3(4).

[4]肖培东.语文教学艺术镜头(初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5]张伯邑,陈焱.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身心一体化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9-665)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语文教学案例研究”(编号FHB1806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林银美(1968—),女,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基础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应用策略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水平井钻井技术及其在石油开发中的应用探析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