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寻觅写作的津梁
2020-08-12王舒
摘要:阅读和写作一直是高考语文学科的两大重点,二者密不可分。写作的提升离不开广泛地阅读,只有让阅读服务于写作,写作有效地运用阅读中习得的内容和技巧,才能真正实现以读促写。拟从阅读出发,探讨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让阅读为写作点亮一盏明灯。
关键词:高中语文;以读促写;有效路径
阅读在教学中除了具有审美的功能之外,还为写作提供一定的方法和基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读”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内容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学习写作的方法,做到灵活运用。但是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注重“读写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读写分离的问题。读仍然是读,写仍然是写,很少将阅读与写作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写”,而忽视学生的“读”。“读”缺少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将读的收获有效运用于写作。语文学习重要的方式是“读”和“写”,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有所知、读中有所思。笔者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学习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在阅读中学会谋篇布局
抓住文章的构思特点是阅读的首要方法。一篇优秀的文章会运用巧妙地构思和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向课文学习构思方法,从而做到“以读促写”。
精选课内文本,体悟构思之妙。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本可供学生学习写作。比如《拿来主义》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明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先破后立”。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行文,要求学生围绕“拿来主义”梳理其内涵,学生会得出这样的脉络:“拿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学生可以得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方法。学生习得这种方法后进行《土地》这一文题的写作,许多学生就运用了如下结构:万物生长之根——人的根——归土——乡土情——土地。同时,基于《拿来主义》这篇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说理方法。比如,“大宅子、烟枪、姨太太”学生很容易明晓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种说理方法进行作文。对于散文的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前方》这三篇文章后,总结散文的写作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三篇文章的學习,明晓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写景抒情”“写人抒情”“哲思型”散文。针对这三篇散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清文章的线索,学习文章构思的技巧。学习写景抒情类文章《荷塘月色》,学生很容易梳理出文章的“双线”结构,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以“物线”和“情线”的“双线”去写作。比如,学生以《土地》为文题练笔,形成了如下“双线”结构:一条以物象为明线“土地”,写了“老王拥有土地、爱惜土地、失去土地”;另一条是以情线为暗线“渴望粮食——珍爱土地——情感失落——对未来期盼”。学生在写作中如果能灵活运用这些构思方法,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而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其写作能力。
其次,在读题解题中学会构思之妙。高三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题海中度过,教师可通过精选试题、精选文本,让学生在读题解题中学会写作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作文试题“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小说后面设置的题目“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来梳理文脉,进而得出“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小狗奎尼的分得蛋糕——小狗奎尼的离世”,梳理出“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我们善待小狗——我们快乐幸福——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学生可以从解题中找到阅读的方法,由此及彼,层层追问,从而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将其巧妙运用到作文中,提升写作水平。
二、在阅读中学会理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为课堂的主宰者,这使得学生缺少自主发现。课文的结构、语言、写作背景等往往是学生从参考资料或者教师口中得知的,学生自己很少去发现和感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阅读是被动、枯燥的。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细嚼慢咽、仔细体会文章内容,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则有助于学生学会站在高视角上去主动抒发自身的情感体验。
抓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盲点,设置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思维的高度。写作中一些学生常会出现思维不够开阔的问题,而优秀的考场作文必然是视点高、语言美、有内涵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本思维视点,从而使其作文立意更加深远。比如,学生在写《车》一文的时候,通常就是写“小时候坐父亲的自行车后面,表现父爱”“家中车的变迁,从农用三轮车到电动车再到轿车”。这些立意都切题,但是阅卷教师读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曹文轩的《前方》和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学习其写作思维,从而做到立意深远。笔者这样引导学生:首先,阅读这两篇文章,梳理这两篇文章的思路。然后,总结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共同点,学生得出“这两篇文章从生活现象着手,写身边小事情、小现象,从而表达的是当下人们生活的状态——精神生活的迷茫,寻找精神的归属”。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由实到虚的设问,层层推进。许多学生据此将《车》一文的立意从表象的“车”上升为“车中窥人——窥见不同人不同的生活的状态”“从孔子的木车入手,到儒家思想的传播,再到美好精神的追寻”“从车的变迁到现代人物质的进步,传统的生活方式却离我们渐行渐远”。这些立意站在社会的视角比写父母亲情更加有深度,也会给阅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在阅读中学会妙语连珠
在阅读中仔细咀嚼语言美,写出自我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通过仔细阅读,在语言中体会出作者情感,就可以使自己的作文妙语连珠。比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成功地描绘了“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远处渺茫的歌声”等语句,学生可以紧扣这些语句说一说它们运用的手法以及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围绕“直面苦难”,学生的仿写如下:“人生是一首美妙的乐曲,那困难是这乐曲中不可或缺的音符;人生如果是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海,那痛苦必定是那曲曲折折汇成大海的小溪;如果人生是那春色满园的百花,那痛苦是经历风吹雨打的花骨朵。”学生平时如果能够紧紧抓住扣动心弦的语句进行仿写,在考场写作中一定会迸发出才情,妙语连珠。
总之,以“读”为起点,可以巧妙构思;以“读”为抓手,可以学习语言;以“读”为基点,可以构建思维的图式。通过“读”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写”,从而实现以读促悟、以读促写。
作者简介:王舒(1986—),女,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