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8-12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部位动作运动

赵 岩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体育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四部分构成。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赋予学生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健身方法。运动是体育的基本形式,是在骨骼支持、保护功能下和肌肉共同作用产生运动。英国学者Carole Raymond在《Safety Across the Curriculum》一书中指出:我们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学校体育因其固有的实践性特点,其挑战性和潜在的危险性是难免的[1]。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运动损伤的客观存在。学校体育运动损伤是在组织体育课、课外活动、课余训练或体育比赛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志、迫使个人或集体的体育活动暂时停止的事件[2]。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项目的技、战术特点、个体的身体素质水平、场地器械等客观因素影响密切相关。通常动作姿势不正确、身体素质力所不能及的难度动作、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不适宜的场地器械、动作练习的保护不合理、竞技对抗中的身体冲撞等,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运动损伤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学习、生活、经济困难。因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落在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损伤上,旨在了解常见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特征、运动项目特点及应急处理方式等的现状,分析运动损伤原因,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应对策。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运动损伤的人数概况

根据调查需要,本文调查样本的选取力求做到专业平衡,有代表性。在我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2017、2018级学生中选取男、女等人数学生进行运动损伤基本情况的调查(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学生体育运动中受伤的总人数124,占调查总人数的7.3%,表明运动损伤存在于体育运动过程中,但它只是运动中的少数个案。从男、女生损伤总比人数看,男生82例,占总损伤人数66.1%,女生42例,占总损伤人数33.9%,男生损伤率高于女生32.2%,差异显著。原因如下:

一是男女生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损伤部位的易感性不同而出现损伤差异[3]。

二是男生的好动性、运动自觉的参与频度上远高于女生。男生课余活动喜欢选择具有技术性、对抗性的项目,如篮球、旱冰等动作过程复杂难度大,对身体协调、平衡能力要求高,动作不合理或受到外力冲击,正常体位被动改变,易导致关节、骨骼、韧带变形受损。女生,生性好静,活动主观不积极,运动项目选择通常是室内的运动量小舒缓的无竞争性的项目,如羽毛球、健美操等这些项目的特点相对独立,过程有随机自控性,损伤几率较小。

三是学校组织体育竞赛项目的性质差别也对男女生损伤比例产生影响。如单项竞赛常以男生篮球、女生啦啦操比赛多见。项目的动作特点、竞争烈度、训练难度不尽相同,决定了训练时损伤概率。2017、2018两个年级的运动损伤人数比例为44:77,2018级比2017级学生多33人次,差异鲜明。课程计划2017级不开设体育课,学生运动全凭自觉,惰性影响了他们的运动频度。反观2018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项目多,考试压力大,需要刻苦练习提高自己达到标准,练习频度高,强度大,伤的概率大。从两个年级男女生损伤的比较看,男生损伤率都高于女生,2018级高于2017级,验证了运动损伤总的趋势和规律性。

(二)不同运动项目学生的损伤情况

学校体育的技术性体现在规范的运动项目教学、训练、比赛中。运动项目由特定动作结构组成,学生习练动作时离不开“位能”与“动能”的转化过程[4]。这一过程对练习者的运动能力是个挑战,潜伏着危险,如果出现纰漏,在教学实践中就会屡有损伤发生(见表2)。

表2 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调查(N=124)

表2结果显示:篮球、跑的项目学生损伤人数分别是47、32,分别占损伤总人数37.9%、25.8%。这两个项目的损伤率远高于其它运动项目。篮球既是体育课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课外热衷的项目。其技术特点是要在快速奔跑中完成运球急停、急起、跳跃、投篮、对抗干扰等复杂的技术动作,身体要不断的动作转化,“随急生智”“随机抽样”组合成创造性的动作,若动作被动变形都会导致损伤。跑的项目有短、长之分:长跑,下肢要较长时间与地面相互作用,地面硬会对小腿、踝关节等骨骼产生影响,造成小腿尺骨侧损伤;短跑,是高强度的速度运动,对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要求极高,若运动前准备不足,肌肉僵硬,股四头、三头肌就易拉伤。跳跃、游戏、垫上技巧项目损伤人数分别占总人数10.5%、9.7%、8.9%。这三个项目间损伤比率有差异,但不明显。跳跃项目教学,主要以基础素质、体能测试内容为主,比专项技术练习的难度、强度小,降低了损伤几率。

所谓损伤,通常是增加难度下学生的逞强好胜和身体素质不及造成。游戏,是学生喜爱的一种运动形式,教学中发现集体性协同游戏极易损伤。如“赛龙舟”,此类游戏要求速度、力量、技术等同合一,依靠团队的合作完成。游戏中若技术、动作错乱,会倒至关节、骨骼、肌肉在牵扯和冲击中损伤。垫上技巧,是一项即柔韧、平衡、灵敏等素质于一体的体操项目,教学以滚翻、倒立、平衡等组合动作为主,学生在练习中常出现颈部、腰部损伤,这与高职学生年龄偏大,骨骼、韧带较硬,柔韧性差有关。练习中的帮助和保护不到位也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羽毛球是个体间的技术、战术发挥。健身目的下,运动量较小,活动的随意性和无群体的对抗性降低了损伤几率。

从2017、2018级运动项目损伤的横向比较,两个年级的篮球损伤人数比23∶24,几乎无差异性。与体育课开否关联不大,但和兴趣爱好、练习频度有较大关系。跑的项目,2017、2018级损伤人数比6∶26,显著差异。原因是2017级受无体育课、实习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少。反观2018级既有体育课,还有运动会等各项竞赛任务,许多损伤都是盲目训练竞赛项目造成。

(三)学生运动损伤的常见部位

人体的运动主要是靠附在骨骼上的肌肉,通过收缩牵动骨骼,产生围绕关节的各种运动[5]。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性,决定了损伤部位的差异。通过对损伤人数的部位调查,掌握学生体育活动中最易损伤的部位,为体育教学中做好预防提供依据。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学生运动损伤部位情况调查

从表3的总体结果看: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由高至低依次为踝59(47.6%)>腿16(12.9%)>膝14(11.3%)>手 12(9.7%)>腰 9(7.3%)>颈 6(4.8%)、肘 6(4.8%)>髋 1(0.8%)、肩部 1(0.8%)。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这与国内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说明具有普遍规律性。踝关节就像一套神奇的弹簧系统,能够提供巨大的弹力回馈[6]。踝关节的构成是由脚腕关节和脚掌指关节组成,这两个关节运动,构成踝关节运动[7]。当踝关节趾屈时,稳固性相对降低,内侧副韧带比外侧坚实,若场地不平,重心不稳,踝关节易内翻,外侧韧带拉伤。其次损伤居多的是腿部和膝关节。下肢的构造决定了踝、腿、膝关节要承受人体走、跑、跳的身体重量。腿部损伤多发生在爆发力强、速度性项目上。项目特点运动强度大,若运动前准备不足或肌体疲劳状态下强制训练,会造成股四头肌、股三头肌拉伤;膝关节损伤以接触性的或跳跃性运动为主,如蓝球、足球、跳高、三级跳远、羽毛球等运动项目常有跳起、急跑突然变向或急降急提升速度等也会造成膝关节损伤,以十字韧带、内侧副韧带、半月板损伤最为常见[8]。手、腰、颈、肘的损伤率较低,尤其髋、肩部损伤不很常见,这些部位参与动作通常不是发力的主体,而是协同的作用,因此损伤几率小。

损伤部位的频度和程度与运动项目特点、技、战术的难易度、负荷量、强度大小成正比。不同的体育项目运动损伤部位也不尽相同。篮球教学中手指、膝关节、脚踝等部位产生损伤的几率大,而足球运动中脚踝、膝关节损伤较多,羽毛球则以手腕、膝关节、脚踝为主。在2017和2018级损伤部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最易损伤部位都指向踝关节,验证了踝关节最易损伤的普遍性规律。其它部位损伤2017级学生的易损伤部位排列与2018级趋向相同,程度不同。2017级学生损伤率普遍低于2018级,这与2017级不开体育课。没有规定的锻炼时间约束,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认知不足,主动参与运动锻炼少有关。肘、颈、髋、肩部两个年级损伤比较有差异性,但不大。

(四)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无论是动作、身体素质、场地、器械还是练习中的帮助与保护不当都会造成损伤。为了解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对N=124名损伤学生从技术动作,场地、器械,准备活动,身体素质,注意力,疲劳、保护,心理因素七个维度进行调查(见表4)。

表4 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N=124)

如表4所示:损伤原因中“技术动作”位列第一,占损伤人数32.3%。“技术动作”是运动者完成每一个技术的时候应用的方法[9]。技术越复杂,动作方法越难,对人体的运动能力要求越高。技术动作是体育课的主体内容,学练贯通始终。动作中若姿势不正确、肌肉受力强度超出负荷、体位发生不合理改变、关节(韧带)超出活动范围等都会造成相应损伤。调查中“场地、器械”至运动损伤列居第二,占损伤人数21.8%。“场地、器械”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设施场馆贫乏,影响体育选项教学的广度,使一些学生喜爱的项目教学缺失,学生只能凭借自觉,创造条件自主练习。此过程中,场地器械选择具有随机盲目性,技术动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错误动作就会至伤。第三是因准备活动不够充分致伤的占损伤人数14.5%。准备活动是较大运动量活动前的准备。主要作用是肌体动员,克服生理惰性,扩大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提高肌体的运动兴奋。学生由于对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缺乏认知,运动前做准备活动不认真,行动敷衍,因此在做大幅度、较难动作时损伤情理之中。除此之外,身体素质、注意力、心理因素、疲劳、保护等也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是完成动作时人体肌肉活动最基本的能力,身体素质力所不及,做较难动作,动作易变形,导致肌肉、骨骼做功时的技术性损伤。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损伤人数,占总人数的8.1%。从中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师生教学双边活动的状态。课程的内容或教师的教学方法若不能吸引学生,学生注意力分散,行动松懈,会至意外损伤。注意力集中是保障技术动作发挥的重要条件。心理、疲劳、保护等因素也是致运动损伤因素。学生层面,动作难度超出自身极限能力范围,若强制去完成,心理负荷加大,易生胆怯,动作时犹豫不决,就会造成损伤;运动层面,在运动强度大、身心负担大,身体疲劳状态下强制完成动作,动能不足,就会造成损伤。

(五)学生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发生损伤情形下采取的即时处理方法。正确的方法有利于损伤的医治和恢复,反之相反。学生常见扭、挫伤的处理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学生常见扭、挫伤的处理(N=124)

表5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学生遇到运动损伤时多数采用的处理方法是患处按摩;其次是医务就医、无处理、冷敷。从运动医学角度分析,即时损伤情形下“患处按摩”是一个不当的损伤处理方法。因为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是扭、挫、拉伤,较为严重的是骨折。若以上损伤较重时,采用患处按摩,会促使伤处毛细血管渗血,造成局部充血,水肿,加重伤情。相反,正确的“冷敷”方法,学生采用的人数却最少。这一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运动常识性的理论知识贫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体育理论教学的缺失与运动实践的脱节。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第一,运动损伤存在于高职体育过程中,是运动中的少数个案,男生损伤比率高于女生,差异显著。男、女生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会导致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损伤部位的易感性不同而出现损伤差异。男生在好动性、运动自觉的参与频度上远高于女生。2018级学生的运动损伤人数高于2017级学生,且呈现较大差异,这与体育课开课与否、自觉参与运动的频度和专业教师指导有关。

第二,篮球、跑的项目最易损伤,其次是跳跃、游戏、垫上技巧项目。前者损伤率远高于后者,这与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项目的技、战术特点、参与度有关,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对抗性、挑战性越强的运动项目潜在损伤几率越高。

第三,常见运动损伤部位几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踝>腿>膝>手>腰>颈>肘>髋、肩部。其中踝关节损伤人数最多,与其它部位比较差异显著。与踝关节的构成和双关节运动有关;其次是腿部和膝关节,这与下肢关节在走、跑、跳运动中对身体的载重量大有关。

第四,技术动作、场地与器械、准备活动、身体素质等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不正确的技术动作,会造成骨骼系统异常和变形,导致关节和软骨的受力改变致伤。学生自主练习选择场地、器械的随机盲目性,技术动作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敷衍,身体素质不及难度动作等也是造成运动损伤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五,“患处按摩”是学生处理运动损伤的首选,其次是医务就医、无处理、冷敷。从运动医学角度分析,“患处按摩”是一个不当的损伤处理方法,在常见扭、挫、拉伤中,“冷敷”是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缺失,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显现知识贫乏。

(二)对策

第一,加强体育基本理论、安全常识教育。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规律,明确准备活动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主动、有针对性地会设计热身活动—关节韧带拉伸—专项积极性准备活动。在安全常识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判断自身和他人在运动中的困难和危险。除此之外,还要授之于学生正确的处理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并能付之于应用。

第二,加强身体素质训练,提高专项素质。身体素质是完成动作的能力保障,动作的能效决定着损伤的发生。平日训练可结合专项技术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徒手、负重等多种训练手段提高能力素质,促进肌体对动作的驾驭能力,能力强则动作强,能力弱则潜伏损伤。

第三,加强踝、腿、膝、手、腰等主要损伤部位的预防。在日常的运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厘清动作的主体结构、参与动作的主力部位防范损伤。可采用必要的护膝、护腕、护腿、肌能贴等必要的防护装置,并对易损伤部位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动作练习[10]。

第四,加强对学院体育部学生工作的指导,克服工作的盲目性。学校许多体育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是由学生会体育部推动开展的,在训练中,常见体育部学生组织过激训练,如连续“蛙跳”30米。“蛙跳”是腿部力量和爆发力的练习,30米的距离,肌肉极度疲劳,关节、韧带不堪重负;早操“计时跑”,是单位时间内高强度的运动,而早操时间,肌体“初醒”机能能力差,“计时跑”,大腿肌肉不堪强度最易拉伤。严重违背训练规律,致学生伤病四伏,反映了学生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无知,加强对其体育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非常必要。

第五,加强自我保护,避免不必要损伤。动作练习中,幅度要渐进性发力,避免争强好胜心理驱使下,在无准备无保护的条件下,挑战新的高难动作导致错误动作发生;对抗竞赛中,禁止使用暴力动作;在运动量、强度较大的练习中,肌体疲劳不能再度加强;对自己能力要有足够认知,尽可能减少人为损伤因素。

第六,加强场地器械的管理与维修,保障体育教学安全。场地设施是完成学生体育课、运动训练、竞赛的重要保障。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因运动场管理与维修不善,学生跑步时误陷塑胶覆盖的防水槽,造成无故损伤案例有之。器械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条件,做好课前的器械检查,如羽毛球拍手柄杆和拍头的衔接,避免运动中因随机拍体脱节导致无谓损伤。

第七,加强练习中的帮助与保护。帮助与保护,是学生学习新的较难动作时身体对动作关系没感受,初始动作胆怯,需要在他人保护下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下获得正确动作体验。如技巧“头手倒立”练习,若保护者不认真,动作者会因体位突变造成损伤;注意力不集中,保护者会被“鞭打”致伤。威格尔沃思(Wigglesworch)指出:“人失误”构成所有类型伤害基础。

第八,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组织与管理。体育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在当下大班型合班上课情况下,对课堂教学安全是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组织,有序的施教才能保证过程的安全。如“杠铃”力量练习,“杠铃”是铁质,练习中组织不好,分组站位队形密集、间隔不当、保护与帮助不到位、纪律性差,都是致伤的因素。

总之,运动损伤是高职体育中不可预见的频发事件,对学生身体健康和教师体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学校在减少运动损伤的教育中,应从实际出发遵循运动规律,扬长个性化训练方案,降低局部负荷,减少运动损伤。特别要重视运动损伤医学保护知识传授,把日常生活、训练、比赛和医务保健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损伤几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部位动作运动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动作描写要具体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不正经运动范
画动作
动作描写不可少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