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造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0-08-12张虎伟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张虎伟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建筑2.0时代的到来[1]。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作为核心技术将推动中国建造业的升级和转型。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承担着培养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责,但是目前我国建筑类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却很难满足建筑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这是因为当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严重落后于新产业的技术变革,这实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结构型失衡问题,所以要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

产教融合是将项目生产融于日常教学中,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是应对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的落实方案和详细的部署指导[2]。同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开始启动了校内职业教育和校外职业培训相结合的1+X证书制度。这是国家主导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职业教育行业新时代的开启,“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3]。

建筑类职业院校要积极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基于建筑类各专业的深度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人才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对接起来,充分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建筑业2.0时代的结构升级。

一、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

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将职业院校和企业所掌握的资源进行重组,实现双赢和共享的目的。通过协同育人的途径深化产教融合,使教育链与产业链打破原有的束缚,实现对接,对供给侧人才结构实现重建,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人才质量与行业新技术及新技术标准不对接的问题。但是学校的体制、隶属部门和服务对象与企业的体制、隶属部门和服务对象均不相同,所以融合起来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问题,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没有达到最初设置的“双赢”目标。

在由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所缺乏的资源最主要的是高质量的实训场所和大量的实习岗位,通过协同育人,这些优质的资源高校可以从企业中获得。通过共建实训场所,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技能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大量的顶岗实习机会,学校也扩大了就业数量。因此当政府和主管部门陆续在政策上颁布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的文件后,职业院校参与的热情是空前高涨的。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在协同育人的工作中,态度却是越来越冷淡,很多企业是在地方政府和政策的要求下被动参与到整个产教融合的工作中。主要问题是没有保障企业获得持续和满意的利益,企业付出的成本要高于企业获得的收益,在知识产权转化、核心技术开发等高端产教融合领域更是难以达标。因此,“一头热”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的核心难题,需要寻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来激发企业参与的热情,因为企业才是整个融合过程的关键主体。

(二)校企协同育人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没有深入肌理[4],其根源是学校和企业多是依靠“感情”进行联合,没有通过“契约”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体制,或者建立的机制体制不健全亦或是机制和体制不实际难以落地。协同育人的合作需要从五个方面的体制展开建设,具体包括(1) 协同管理体制、(2) 项目合作体制、(3) 课程资源共建体制、(4) 实训室和实验室共建体制、(5)人才质量及教学质量评价体制、(6)合作保障体制。

在目前产教融合项目中,第(4)项实训室和实验室的共建是绝大分校企合作的主打领域,因为这项内容引入的资金量大,成果明显,是校企合作硬实力成果的展示。第(1)条管理体制方面,众多产教融合项目是参照欧洲的德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这部分建设有章可循,也是校企协同育人最容易展示的软实力成果[5-7]。第(1)项和第(4)项是当前校企协同育人合作的主要方面和最容易出成果的方面,但却并非是深度合作的关键领域。因为校企协同育人的终极目标是“产教融合”是研究如何将专业与产业相融合,如何将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如何将教学标准何与国家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这是深度合作的重点区域也是当前的难点,因此第(2) 项、第(3) 项和第(5) 项的建设和融合深度才决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深度。但是在这两项的建设上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促进产业链与教学链的深度融合。

首先,在项目合作制度建设上,很多企业是不愿意拿出自己的实际项目来与高职院校共同制作和开发的,这主要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原因导致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很多教师是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实践能力和专业时效性不足,因此在如同战场的商场上,企业是不愿意牺牲时间和人力成本拿自己的项目做教学贡献品的。

其次,课程资源共建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将企业岗位需求的最前沿最实际的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上来,但是当前院校的课程设置仍以教育部门的指导为主,受困于学时的要求难以吸纳足够的新课程进来。同时校企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和共建教材,院校的教师是开发的主体,企业人员处于从属地位,多是负责提供一些教学案例和实际生产视频,没有将生产过程和生产技能彻底有效的融合到教学体系中。

最后,是人才评价制度的问题。由于评价的主体仍旧是学校和合作企业自身,评价结果难以服众。同时评价的方式和内容没有统一标准,在1+X课证融政策通出台前,没有与国家标准相对接的五花八门的评价标准难以促进产教融合的健康发展。

(三)产教融合输出成果不多

高职院校的成果输出主要体现在培养的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校企科技创新成果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工程项目三方面,但当前这三个主要成果的输出和转化率较低。

首先,高质量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受限于院校师资力量薄弱和企业技术力量投入的限制,学生中的“成才”率较低。

其次,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质量参差不齐,产教融合开展的“订单班”“冠名班”“现代学徒班”等多是为合作企业量身打造的,因此培养方式太过狭窄。如果合作的企业并非行业龙头企业而是一般的企业,效果更是打折。

再次,是科技创新及服务区域经济的工程项目的问题。为了达到深化产教融合,很多学校在校园内建立了引入企业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工业园区[8-9],但是更多的基地和园区做的是做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这当然是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方面,但没有产出具体的实体工程项目和科技成果,就不能实现自我造血,需要依靠政策和政府进行持续供血,这种模式是难以为继和长远发展的。

二、工程造价专业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在建筑2.0时代,建筑行业的技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企业管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对传统的工程造价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工程算量和计价工具转化为以BIM技术为核心的预算电算化软件,并可以对接设计阶段的三维BIM模型,也可以对接下游的各类型的施工管理BIM平台。同时国家和各省市积极推进装配建筑的使用达到绿色环保、去产能、降低人力成本的目标。东北三省30%的装配率指标已是国内最低,南方发达省份如广州、江浙等地方标准已经将装配率提高到50%以上。区别于现浇混凝土体系,装配式是个完全新的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也需要与时俱进,配套专业的规范定额及专业软件。面对建筑行业的结构升级和转型,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在国家,省市和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开始研究探索可以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期为辽宁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卓越人才模式的特点及意义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通过“卓越人才模式”的方式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引企入校创建“校园造价事务所”作为校企双方交流、管理和产教融合的平台[10]。我们采用卓越人才模式的规模有30名学生,较小的体量可以弥补师资力量薄弱和企业技术投入有限的问题,集中力量培养高质量人才。但是卓越人才模式整体的设计是由点向面的发展流程,前期在培养高质量学员的同时也培养后备师资力量,随着培养期数的增多,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增多直至满足专业全线铺开卓越人才培养。

卓越人才不同于“冠名班”和“订单班”等那样仅为某一家企业打造人才培养方案,而是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面向全行业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合作企业的选择。当今合作的企业不论是国企或私企大多以生产为主要职能,教育和培训体系相对薄弱,因此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选择的合作企业满足三个标准:一是行业知名技术力量雄厚;二是有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且可以合作;三是有成熟的人才培训制度。基于以上三点,本次我们选择的合作企业是沈阳认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沈阳认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业务当中主要有工程造价项目咨询工作,先后服务省内大型设计院、施工单位、造价事务所以及智慧平台类等企业,为企业提供工程预结算服务,并协助企业进行团队的组建、造价管理、施工优化,同时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造价培训。沈阳认臻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举办东北地区两届BIM高峰论坛,论坛围绕BIM、装配式项目案例为东北区广大建筑从业者带来新知、收获,使得东北建筑行业更加活跃有生机,为BIM技术落地,及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入BIM、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做了很重要的贡献。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工程造价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广联达有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建设了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这个两个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可以扩大自己培训机构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学生毕业后,其职业生涯的后期深造和发展就会先入为主的寻求这些合作培养过自己的企业,为企业以后的盈利提供了长远可靠的后备力量,企业可以优先签约卓越班毕业生,为自己的发展做人才贮备。这两个利益点保证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避免了“一头热”现象。

(二)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组建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开发委员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各门专业课程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编制、教案的编撰、教材的出版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充分保障企业人员参建的权利。通过建立详细的合作制度为协同育人建立权责明确的“契约”保障。

2.软硬件保障

本次“卓越人才”式协同育人项目通过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园造价事务所作为开展产教融合的平台。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包括150平米的办公场所,2台教师机,30台学生机。由广联达公司提供教学软件包括广联达GTJ、GQI、GCCP,BIM5D,以及招投标沙盘执行评测系统、电子招标文件编制工具、装配式智慧学堂教学产品、装配式识图AR立体图集产品和 Revit、NAVisworks、lumion、Fuzor等多款工程造价、装配式和BIM软件。

3.师资保障

企业在协同育人项目中提供经验丰富技术扎实的专业技术人员,认臻信息科技和广联达公司各提供了2位总共4位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学校也对应派出4位教师作为学校导师参与协同育人。认臻信息科技和广联达对学校导师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快速提升老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包括认臻科技开展的“BIM中级工程师培训项目”“BIM‘1+X’中级机电方向培训”,广联达开展的“GTJ2018操作”“BIM5D操作”“装配式业务及软件实操”和“BIM‘1+X’中级工程管理方向”培训工作,各位学校教师均取得资格认证,为校企协同育人配合企业导师开展教学和实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三)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开发是本次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产教融合的核心建设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实现对接,不同与传统的时间维度或工程建设流程维度来组织课程体系,而采用“需求维度”来搭建课程体系。由项目负责人挑选所需的教学模块形成一套服务于项目的课程体系,将项目打碎融入教学,将教学整合实现项目执行最终实现产教融合(具体见表1)。

(四)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重要矛盾就是技术人员的使用问题。企业的第一要务依旧是生产,如果核心技术人员在教育上的投入过大,则会影响企业的利益;加上地域的距离,企业导师分身乏术,投入有限,没有发挥企业导师的核心作用。面对这个问题,本次校企协同育人项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式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移动端设备进行多元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为企业导师解决后顾之忧。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次协同育人的网络教学使用广联达公司提供的“建筑云课”平台,产品内容包含建筑类教学和实训资源上千个,支持PC端、手机端使用。平台的应用流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程的策划阶段。该阶段主要是企业导师在网络平台搭建课程体系内各模块课程的教学框架并上传平台内或自己录制的教学微课和测试试题。

第二阶段为课程的实施阶段。该阶段通过平台“课堂管理模块”开展具体的项目教学及实操指导并由学校教师负责线下的管理和指导。

第三阶段为课程的分析与考核阶段。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监督和考核。

第四阶段为直播阶段,通过直播互动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完成项目的实际操作和考核。

表1 课程体系的建设模式

2.虚拟仿真软件的使用

建筑类工程项目周期长,环境复杂,教学和实训难度大。通过仿真教学软件可以在室内学习建筑物动态的施工过程,三维立体的展示复杂节点的构造和工艺。本次协同育人项目施工用广联达提供的装配式智慧学堂,装配式AR立体图集产品等多个仿真教学软件,结合VR和AR设备使学员可以沉浸于虚拟仿真的建筑世界中,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五)实习项目的开展与最终评价

本次卓越人才项目采用“2+1”模式,两年内完成校内三个项目,最后一年参加合作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强化专业技能。最终的评价以通过“‘1+X’职业资格证书”为合格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的国家和行业认证。

三、卓越人才模式的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类成果

2019年,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成为第一批的“+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专业,目前已有17名学生已通过第一次初级等级证书考试。

(二)技能大赛成果

通过协同育人产教融合项目培养的卓越人才参加了多项全国技能大赛,获得丰硕的成果如下:2018年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BIM全过程造价管理赛项团队第二名、土建算量和清单计价两个专项奖第一名;2019年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比赛—BIM全过程造价管理赛项中获得团队第一名、全过程计价专项奖第一名。

(三)社会服务成果

校企共建的校园造价事务所完成如下工程项目,发挥了服务区域经济的作用:一是辽建院六号教学楼卫生间给排水改造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二是辽建院六号、八号、十号教学楼及机关楼大厅装饰工程的工程量清单编制工作;三是辽阳同升房地产有限公司某养老度假中心项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工作;四是辽建院4号食堂和5号教学楼项目的BIM咨询和管理。

四、结论

第一,校企协同育人的核心应为企业,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的权利,维护企业的利益,才能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

第二,企业的选择决定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质量,合作的企业必须满足行业知名、技术力量雄厚、有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且可以合作和有成熟的人才培训制度三条标准。

第三,产教融合是校企协同育人的最终目的,采用以项目为载体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并以互联网混合式教学为教学开展方式才能保障教学链与产业链的对接。

第四,人才的评价需要与行业和国家职业标准对接,1+X职业资格证书是最有效的教学评价和人才认证方式。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