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护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设计
2020-08-12陈晓娜
陈晓娜,杜 娟,姜 侠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营口 115000)
一、线上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线上教学授课地点由传统封闭课堂转移到网络开放空间,授课过程由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改变为隔空对话,且同班同学都远在千里之外居家上课,缺少实体教室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自控力较差、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掉队。
依托网络的线上学习,教学资源以知识点为单位整合,呈现碎片化特征,不利于系统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领,帮助学生“零存整取”,实现思维的系统化。
隔着屏幕师生无法面对面沟通,更缺少眼神、肢体的交流,课堂互动的实效性差[1],教师对课堂的把控更难。00后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对他们来说世界就是他们的教材,网络娱乐信息的新异刺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于网络时代的教师,怎样坚守住教育的主战场是个难题和全新挑战。因此需要在深入细致学情分析基础上,依据“以学生为中心”[2]的理念,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3],使学习变成一种欲罢不能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树立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就“以学生为中心”线上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二、“以学生为中心”系统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依托,在充分的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考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岗位需求标准及护士上岗证考情需要,整合教材、重组教学资源,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设计。专业知识教学中要恰如其分融入思政元素,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一)课前准备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中心”
1.教学资源准备
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精选多样的优质教学资源,按知识点的方式重新整合。依据学生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规律,安排合适的视频数量,控制时长,使之既满足预习需要,又避免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视频播放可设计成闯关模式,提高观看的专注度,让学生感觉有适度挑战。视频、PPT及文档材料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要采用富媒体方式,灵活运用图片、GIF动图、表格、动画演示等手段,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趣味化,体现相关内容的共性与差异,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兴趣。自学后的测试为重要知识点的识记,难度适宜。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画知识点的思维导图[4]。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利于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培养发散思维。学生通过绘图实现对知识的个性化重整、重构,使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
2.发布导学助学学案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认为,学生自主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学案中要明确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提示重点、难点内容,提供详细学习步骤,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发现”的探究方式。
(二)授课过程践行“以学生思维为中心”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内容,精心设计动态教学流程,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和注意力,防止教学流程一成不变而产生“审美疲劳”。课堂教学流程见图1。
1.签到,师生问好
线上教学,学生居家没有在校学习的氛围,要提醒学生已经上课,坐到书桌前准备好手机、笔记本、书、笔等学习用具。必要的仪式感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作业展示
精选上次课作业中特色作品课上集中展示点评,比如:用思维导图软件总结的知识框架;用不同颜色标画重点的笔记;用图表总结的重难点……截取每个人的闪光点,尊重并鼓励个性化创意作业,摸索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以同伴榜样的感召提升学习动力。
3.知识点串讲及重难点精讲
学生课前自学视频都是以微课形式呈现。微课是以知识点为中心的短视频讲解,各个知识点呈碎片化分布,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掌握。课上串讲运用思维导图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掌握整体知识框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输入。
根据课前预习测试后台大数据统计结果及搜集反馈的学生自学中有问题的部分,集中讲解,突破重难点。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同时以非语言形式和语言形式共同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教育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也认为,图式是个体对世界认识、理解和思考的基本方式,在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式信息的理解远远优于文字信息。因此PPT的制作多利用图表(关系图/锚图/思考图/表格等)、图片、动图、动画演示等手段,使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可视化、立体化。教学中恰当引入临床实际案例,使书本知识情境化、生活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奥苏贝尔“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实现新知识的“同化”。医学理论抽象难懂,教学中运用类比、比喻教学法激活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实现新知识的高效输入,同时促进知识结构的重组。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适时设置悬念,层层递进设计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并通过提问、抢答、选人、测验、问卷等课堂互动,持续吸引学生关注。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进而学会比较分析、总结归纳,自我总结出不同知识的共同内核,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和迁移运用,培养创新思维。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关键点是营造真诚、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因此课上教师要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满怀激情的讲解和对学生“幼吾幼及人之幼”浓浓的爱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儿护课堂积极心理体验。
图1 课堂教学流程
4.小组讨论
通过组内、组间多轮讨论的同伴互助式学习[5],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和知识的增值。具体过程如下:学生分组(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教师抛出精选案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小组内讨论→各组分享讨论结果→进入组间讨论→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此过程可由浅入深,循环多次,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构。讨论中,教师全程驾驭课堂,通过讨论实现了知识的纵向深度扩展。
小组讨论学习是基于美国学者约翰逊的“合作学习”理论,利用同伴间的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知识的碰撞和拓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利用头脑风暴实现深度学习。小组讨论学习既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培育质疑精神、锻炼思辨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同时满足学生发展社交技能的需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为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思政
案例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6],“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根据课程内容精选临床案例、热点新闻,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中恰如其分的融入思政教育,进而实现知识、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案例“小儿肺炎的护理”:结合当前疫情,引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通过疫情分析,阐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神圣性,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护理措施中吸氧护理、体温护理、注射用药护理,动作轻柔、准确,展示对新冠肺炎患儿的爱心、耐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发症的护理,要细心观察、准确判断病情,积极有效干预,培养尊重患儿、敬畏生命的医学伦理观;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渗透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利用身边的现实案例放大思政教育的鲜活性,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6.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巧妙把学生思绪重新拉回到知识整体结构的主线中,分析本节内容与上一单元知识的联系,承上启下,进一步引出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网格化知识脉络系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高速公路。
(三)作业布置体现“以学生能力需要为中心”
作业是课堂的有效延伸,科学合理的作业能较好地帮助课堂知识的内化吸收。作业布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结合护士上岗证考试的需要,开设“作业超市”,设置分层次作业[7]。
作业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主观题要求学生对课堂内容做个性思维导图,把散在的碎片化知识梳理成系统,做到心中有全局,完成知识的“高效输出”,主要设置成预习作业;客观题基于临床护理实际需要同时体现“考教结合”[8],以每年的护士上岗证考试真题为蓝本精心设计。第一层是考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应护考A1型题),主要设置成预习作业,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完成;第二层是考察对病例分析判断的能力(对应护考A2型题);第三层案例题考察临床综合运用能力(含思政内容,对应护考A3、A4型题),是课堂互动后需要完成的作业,体现高阶性与挑战度,使学生对知识能够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迁移运用。
(四)课外拓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医学知识更新换代周期快,现行教材远远落后于临床。为了实现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课后链接行业最新动态和进展,用鲜活的、时代感强的身边的临床案例补充教材的不足,鼓励同学们放眼世界,充分利用互联网紧跟时代发展,与全球业内同仁共呼吸。
信息化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的意义已经减弱,关键是要学会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源中筛选含金量高的有意义信息,并能有效整合信息为我所用。精选并推荐行业内较为认可的微信公众号、APP、小程序(丁香园、儿科护理、医学界儿科频道等),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学科前沿,既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养成又能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五)学业评价渗透“以学生成长为中心”
学业评价[9]遵循多维度、个体化、动态发展的原则,采取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精心设计考核标准,坚持多维立体化考核。综合考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临床护理能力的达成及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价值观的培育;其次,考察一个学生不单单依据学业成绩的高低而下定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互动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激活放大这一点,给学生创造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再次,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评价每个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育人理念。
三、感悟与思考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需要科学严谨的课堂设计,但又不能完全囿于固有的设计。固有的设计是基于彼时、彼地、彼景的预设,真实的课堂永远都会出现我们意料不到的情况,因此要注重课堂的灵动性,根据课堂此时、此地、此景随时发生的状况和学生思维的变化,随时做微调,让教与学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反哺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成功课堂的基础。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如果学生参与不积极,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将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感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课上要有对学生心理的精准把握,课下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牢固的情感基础,通过主观作业的温馨批语,让学生找到被尊重、被重视、被欣赏、被爱的感觉。教学中要多鼓励、多赞扬,激发学习动机,挖掘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线上学习的信心。往往孩子们的表现会给我们带来意外惊喜,促进我们的教学反思,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第三,专业课做好“课程思政”。首先,要用正确的育人观整合教材,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入。其次,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到这一代孩子的特点及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规律,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切记生拉硬拽。要用身边鲜活的案例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用饱满的激情投身教育工作,爱学生、爱生活、爱工作、有理想、勇担当,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第四,信息化教学要充分利用大数据[10]反哺教学。通过后台统计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时长、反刍率、测试正确率),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的督促指导,保证每一个学生不掉队。了解班级整体的学习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定教”明确课上教学重点、难点,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设计的调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平行班学习数据纵横向对比,分析班级之间差距的原因,进一步细化剖析学情,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第五,信息化时代教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必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挑战。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教师的角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教师是学生人生旅程初期重要同行者和引路人,要用个人人格力量带给学生积极的长远影响。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的体现,以此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人潜能,在教与学中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上的共鸣与共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