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0-08-12张娟荣孙艳萍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0年7期
关键词:双高双创技能

金 莹,张娟荣,张 彬,孙艳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重任。2019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重点改革任务,强调要打造兼具“创新创业”功能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这无疑是对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高职院校不仅要在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上寻求突破,更要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摆脱当前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困境。因此,深化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毕业生优质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目前,面对“双高计划”建设目标及要求,如何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是高职院校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教经验和国家教改方针,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重点从3个方面对双创教育融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1 构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明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应充分进行校内外调研,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融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要求,第一学年注重双创基本能力培养、第二学年注重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第三学年注重提升创新综合能力和双创实战能力训练;以双创精神培养为主线,通过“思维开发—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成果转化”四层递进式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面向人人与因材施教并举,使得适合创业的学生得到一站式帮扶,注册公司并进行市场运营,而非自主创业的学生,将具备合作企业所需要的岗位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2 构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通识课+专业课+专创融合课+创新创业拓展课”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就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双创精神培养为主线,通过“认知—训练与实践—实战”三层递进式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阶段以专业教育为主,把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之中,通过对社会职业基本的培训,增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重点知识领会及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欲望;第二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科学设置相应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和拓展课程,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同时扩充、完善创业公共选修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化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组织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互联网+大赛”,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技能,增强学生创业信心;第三阶段以职业型教育为主,该阶段主要贯穿在学生创业实践、实战过程中,着重创业实践的指导和扶持。学校引导在创业实践中呈现出来的好项目、重点关注学生创业实践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筛选有实用价值的项目进行打磨和孵化,并通过跟踪服务,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1],如图2所示。

图2 构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构建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以校内校外联动为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实践教学项目化、实战化;将双创教育与专业实践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使毕业生实现其自主就业、自主创业[2]。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有机联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主导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大赛等各种平台,推进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第二,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通过校内外教学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的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强化创新创业类项目训练和实践类项目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和管理技能,如图3所示。

图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①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双创第二课堂,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a.成立创新创业中心,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一是积极争取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引进社会资源,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二是通过社团开展多种创新创业实训,让教师带学生走进创新创业中心,指导学生使用实验实训设备,通过设计、编程、仿真等手段,学会动手操作;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及创新动力;四是贯彻落实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立足学校实际,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对实施创业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扶持,为双创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3]。

b.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业动力。教师是创新的激发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侧重启发思考、方法探寻与实践操作,切实转换师生角色,广泛采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探讨式教学、情境模拟、创业基地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亲身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内在动力[4]。

c.改变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主导因素,教师应在课堂设计方面下工夫,善于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教师通过教学组织、知识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同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有目的性地对学生的思考习惯进行培养,通过采用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启发,不断加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本地或者学校现有的创业园、孵化园及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基地等,不断强化创业实战性项目的训练。

②打造多元化、高素质双创型导师团队。

双创型导师团队中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教师比例及教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梯度分布,教师的专业对口情况等是构建创业教育设计的关键环节。

a.专业教师队伍。主要指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专业教师主要面对学生进行基于专业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一体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创业潜能。

b.专职教师队伍。主要指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教师和创业就业实战指导教师。一是通过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促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二是通过遴选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创业实训教育,依托典型案例为学生提供专门化、系统化的培训和实践,使得学生能在模拟或真实的创业情境中进行创业演练和创业实践活动。

c.兼职教师队伍。指聘请来的智能制造行业企业的创业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他们除了在专业课、创新创业课上授课或提供线上指导,还通过举办讲座、沙龙、大赛、论坛等方式,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业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信心[5-6]。

③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内容等方面更应该不拘一格。评价体系应鼓励学生向“质疑、奇思、创新”的求异方向发展, 从而拓展非逻辑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特立独行。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

a.注重发展与动态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性评价,涵盖了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创业能力等多个方面。所以,整个评价过程呈现为动态的、发展的态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呆板的。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从而更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b.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建立校企协同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使“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意识评价与素养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4个方面有机融合。实施多元化主体评价模式,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

c.发挥定性与定量考核的调节机能。人才培养结果的可信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评价的公平性,因此灵活的、可量化的保障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双创型人才培养活动中,需要良好的评价主体作为坚实的后盾,授课老师应依据课程考核考评办法,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来检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并通过项目研究方案拟定、案例分析等方法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④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a.校内渲染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依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专业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如:大一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沙龙、创新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大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大三学生通过典型创新创业案例,开展“互联网+”创新项目比赛并展示活动成果,从而营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力。

b.校外开阔创业文化视野。一是安排学生跟岗和顶岗实习,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通过参观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项目及成果,进一步开阔创业文化视野;二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技术改造项目横向课题共享平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研、企业见习的方式走访企业,通过亲身观察,深入了解企业技术革新成果;三是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培训,了解政府创业政策,倾听创业人士的创业历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创新创业认识。

3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作为实施“双高”计划的必然路径,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面对“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及装备制造产业智能转型升级需求,对人才提出了具有复合型和创新性的更高要求,因此,要高度重视双创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基于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实施,完善评价体系,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当代大学生走上灵活就业、创新创业之路。

猜你喜欢

双高双创技能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劳动技能up up!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