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性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与超越

2020-08-11田鹏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田鹏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大业。但当前却面临着如何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真正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力、如何真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等诸多难题。这些难题的深层次根源并不在于教育过程本身,而是资本现代性矛盾的反映或折射。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消解资本现代性矛盾,并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说服人,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本现代性矛盾;创新理论说服人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1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84-06

现代性是21世纪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话语中,已经成为出场频率最高的核心术语。无论作为学科、专业,还是作为工作或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有必要以“现代性”思维加以把握。大概只有这样,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词句与精神、话语与主题等问题表达明白,弄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之所在,从而为解决诸多难题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与自信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反复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全党要不断增强高校政治教育自觉和自信。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中国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底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根基和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始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在政治思想引领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问题上守住底线、站稳立场,坚守定力。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的急切需要。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那么自然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能否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因此,必须高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极端重要,而且具备做实做好做出成效的基本条件。或者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工作、课程)自信并非感情用事,更不是内心激动的产物,而是理性自信、科学自信。自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就立刻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了主动,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成为了我们立党立国之本。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面对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有中国化新形态,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文化成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执政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日益提高。恩格斯曾经说过:“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把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把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既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又坚持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确保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行稳致远,让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这是我们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自信的根本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与根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极端重要,而且我们充满自信,但高校政治教育真正做好并不容易,纵然高校政治工作者不斷创新,孜孜以求,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始终在征途上。这是因为,与其他学科、专业、工作和课程相比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面临诸多难题。

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难。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无论从学科、专业视角,还是从工作、课程层面考察,离开马克思主义、规避马克思主义、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概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无人谈起。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但这丝毫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易懂。

首先,理论本身具有高度抽象性,只有用高度理论思维方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理论体系本身由一系列抽象性概念、范畴、原理按照其特有的逻辑所构成。马克思主义创立者马克思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双重制高点上,用最高远的历史站位、最宽广的世界视野、最深邃的战略眼光,以宏大叙事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人类发展一般规律。尽管马克思自己说他在理论表达上尽可能通俗易懂,但对于少有理论思维训练的非专业的受教育者而言,欲轻松自如地把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都是有难度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学说体系,是在19世纪创立的,尽管其理论视野是整个世界,但其故乡在欧洲。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尽管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这个大的历史视野来考察,今天的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但经典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人们所处的时代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的时空距离,让那些世界历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知识、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人类学知识、文学知识等储备并不充足的受教育者来说,试图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都有难度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虽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但对于那些没有深厚革命体验、深厚人生阅历、深厚实践磨砺的受教育者而言,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是有难度的。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解释难。众所周知,无论作为科学、专业,还是作为工作、课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着中国和世界亟待解释、解读、解决的无数理论和实践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所有这些问题,无不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无不是广大受教育者灵魂深处需要清楚、明白、通透的思想“扣子”,无不是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并能在受教育面前解疑释惑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然而所有这些问题大概都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讲明白的问题。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求难。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识、有知识、用知识,但主要不是知识问题,或者主要不是知识教育和传授问题,而是解决信仰问题、精神问题、价值问题。人们说“知识就是力量”“财富就是力量”,大概不需要更多解释。而当我们说“信仰就是力量”“精神就是力量”的时候,大概就需要“艰苦”的解释。中国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才能为高校导正办学方向、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围绕人这个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只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解疑释惑、凝聚共识中不断给学生以思想启迪和文化滋养,才能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牢固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把握历史潮流,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勇做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春风化雨、入脑人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有什么学科、专业、工作、课程,比立德树人,以师为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让受教育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有难度的学科、专业、工作和课程吗?一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信念的形成和确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之根源。这些理论和实践难题在日常社会生活中逐渐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从而对高校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比较我们发现,其实所有这些问题既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又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如果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蕴含着理论之难、解释之难、价值之难。如果说不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之难,其实是资本现代性矛盾的反映。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性社会问题的总概念,现代性始终处于激荡的历史演变中,穿行在社会矛盾裂变的征途上,呈现在人类命运共同的视野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伟大文明成果,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既是人类享受的物质和精神对象,又是人类意欲超越的生存和发展“疆域”。马克思曾经预言:“工业较发達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即人类社会不管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将通过不同的道路、模式迈向工业化、现代化。令人感叹的是,现代社会本身就意味着社会经济生产能力的巨大飞跃,提升着人类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幸福,它神奇地“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和生态灾难;既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带来了拜金主义和唯GDP的混乱;既带来了人类个性追求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智能机器对人的管控和支配;既带来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又带来了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风起云涌,风险不断。现代性生成、演进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现代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伴随着现代与传统、理论与实践、物质与精神、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差别与对立。这种差别和对立给人们带来了心理的纠结、认知的偏差、信仰的缺失、理想的错位、道德的滑坡,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重要、必要的前提条件,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的真正根源。

马克思站在唯物史观立场,对现代性及其矛盾进行了深刻批判,指出我们所谓“现代性”是资本现代性,现代性从西方开启,具有鲜明的西方特色、资本主义本质。现代性本来又具有全球性,特别是地理上的大发现、世界市场的形成,使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滋生、渗透、蔓延、确立。不管从起源还是从发展看,现代性是一种世界性存在,其全球性不证自明。马克思把对现代性的批判定格在“资本”上。现代性的本质范畴是资本,现代性从问世之日起即是资本本性的意识形态表达,是资本逻辑的观念表征,因而西方现代性的弊端本质上是资本逻辑的弊端,认为从现代性生成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证明现代性与“带着血污”的资本一道,与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旋律相一致,输出资本、掠夺资源、欺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这就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不断流变和演进的历史逻辑。克服资本现代性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重建社会。在马克思视野中,东方社会由于其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与西方不同,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从而消解资本现代性及其矛盾。虽然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在增长,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重大风险、重大挑战、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在受教育者思想深处有所反映,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社会矛盾问题越多,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与选择

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难题,既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难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现代性及矛盾,那么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就必须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步消解资本现代性及其矛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难”,又必须充分展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用“彻底的理论”去“说服人”,去消解资本现代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

第一,以“政党决定论”说服人。按照唯物史观的解释框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构成重大时代课题,而时代的主要问题就是多重问题中的总问题、多层问题中的元问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每一时代都有与社会基本矛盾性质和状况相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解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是理论的创新和术语的革命。只有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才能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从不相适应走向相适应,从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因此,驾驭、掌控、超越资本逻辑(现代性)就必须推进、创新唯物史观,凸显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谓“最本质特征”即决定其他特征的特征,换言之,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也成为了区别其他什么主义的最显著标识;所谓“最大优势”,就是决定其他优势、发挥其他优势、整合其他优势的优势,使其他优势成为优势的优势。作为人类发展史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掌控、超越资本现代性等,都决定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学习时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约束资本逻辑,让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服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清楚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废止,只能驾驭、掌控,保持其内在张力,这就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现代社会矛盾(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的途径或决定因素,则主要是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水平和本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彰显了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甚至决定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社会运行模式的创新等,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奠定了重要政治前提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以“双重革命论”说服人。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革命”指称“社会关系革命”“工业生产革命”“思想文化革命”“科学技术革命”等。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革命的逻辑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逻辑。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废止,只能驾驭、掌控,保持其内在张力,这就需要推进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社会革命的“双重革命”,从而为驾驭资本逻辑提供制度、体制、机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化的人类——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因而预示着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启。因此,需要共产党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从而引领社会革命,进行具有许多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正因为当今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没有改变,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有依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才有前途,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不要忘记我们是革命者”才有必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清楚,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巩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康推进,资本逻辑被规定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而不是“脱缰的野马”,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奠定了制度基础和重要方法论基础。

第三,以“核心价值论”说服人。习近平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特别是在资本逻辑尚有合理性的时代图式里,国家、民族、人民更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以使全体人民不至于为资本逻辑所绑架。习近平反复警示全党,中国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由于资本逻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废止,只能驾驭、掌控,保持其内在张力,这就需要精神(信仰、信念、信心)的力量。“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而千万不能“心为物所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人民”的价值指向。庚子年春天这场防控新冠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彰显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奠定了重要精神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第四,以“人民中心论”说服人。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人民这块素朴的人民的园地,德国人将会解放成为人。”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以人民为中心”是最高原理、第一原理。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性)属于“以经济为本”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因而只追求经济、利润的增长,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则属于“以人为本”的“社会化人类”的社会形态(当然是初级阶段),因而追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充分展现了“现代性”的“人民”指向,是从“人本”而不从“资本”的角度看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习近平创新人民中心论,沿着马克思“全面生产”逻辑,把“全面生产”规律上升到人本规律,即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律,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规律和利润至上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探索和创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利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为人民核心利益服务,而资本主义则遵从资本至上的价值取向,形成并固化资本控制的国家治理体系,服务于资本而不是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就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决定这一理论属性和理论境界并具有“压舱石”意义的思想理论,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高校政治教育必须讲清楚,“人民中心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新境界,开辟“人民主体”的新境界,开辟“人人共享”的新境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而为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奠定物质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之所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之根源,并且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去破解之,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难,就一定能夠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工作和课程建设新局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