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个基本点
2020-08-11王兰
王兰
摘要: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体现出本科学段理论性学习的特点,注重基于个体认知基础上的主体间交互体验和在交互中生发的创生性体验,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的基础性得以充分彰显,发挥出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势,切实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牢体验式教学融入的三个基本点:尊重他者的融入前提,接纳他者的融入关键和自我教育的融入核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1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73-04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要体现出本科学段理论性学习的特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体验式教学中“体验”不单纯指参观考察等自我感受和认知,更多体现在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于个体认知基础上的主体间交互体验,以及在交互中生发的创生性体验,即在彼此互动时所诱发和唤醒的新的感受和认知。交互体验的内在张力和创生性体验的实践增量,会极大增强个人情感和认知能力的体量,促进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为此,如何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激发交互体验和创生性体验,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体验的基础性得到充分彰显,将体验教学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要在高校思政课上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优势,需要把握好融人的前提、关键和核心三个基本点。
一、尊重他者——融入的前提
交互体验中所谈及的“交互”,是“平等”主体间的交互,是以充分肯定和尊重体验场中每个个体的他者地位为前提的。因此,要在高校思政课中应用交互性体验教学,其前提就是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现实情况看,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尚未完全走出传统灌输教学的设计逻辑,师生间以一种消极的、主从的关联方式存在,所以其教学过程表现为一种缺乏同一性解构的自我确认过程,是典型的“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灌输模式。其设计的基本邏辑是,教育者认为这是重要的,是学生需要的,单向度地强调“我觉得”“我认为”,将“他者”当做“他我”。这种以自我预设的“他者”为出发点的教学设计,与新时代大学生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及大学生个体心理和思想的成熟度相脱节,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根本行不通。所以,高校思政课堂的“三低现象”成为了教学常态,教师的付出与回馈不成正比,教师的幸福感和学生的获得感都得不到满足。鉴于此,要想在高校思政课中成功融人体验式教学,必须以高度尊重教育对象的他者地位为前提。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独立性和个体性,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向的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影响的是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紧紧围绕着学生,“以生为本”而不是“以师为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学生思想认识中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应以教师的“想当然”和“擅长”为导向进行设计,否则教学活动将难以摆脱“唯我论”的特征。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且鲜活的个体,是外在于“自我”的“他者”存在,要意识到思政课要解决的是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和偏差,要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因此,教师要把体验教学设计并打造成“学生期待”发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师期待”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会“想参与”,并“能参与”到活动中去,以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而不是以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来到课堂。所以我们说,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和再现了教育对象的主体需求和内心期待,那么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和优势就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彰显和发挥,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就在多大比例上得以提高和增强。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体验式教学的目标精准化。思政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所有学生都是有着不同经历的独特个体,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需要也越来越多元。传统一对多的“漫灌式”教学,是以共性取代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其供给很难满足教育对象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教育者不能像标准化生产那样看待教育对象,而应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起点,变“漫灌式”为“精准式”滴灌,为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而教。因此,找准教学的精准发力点,自然就成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的突破口。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有效地解决了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对焦问题,在交互性和创生性的体验活动中,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倾向得以呈现,构成了教育者真正要面对的教育现实。思政课教师透过活动中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信息的捕捉和分析,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诉求,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化,这样才能增强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可见,尊重他者,不是在自我的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也不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对他者进行抽象化把握,而是在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教学的实践增量中,正视教育对象的独立性、个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反过来说,正是对教育对象他者地位的高度尊重,才使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教学得以顺利地展开和进行,两者之间互为前提。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来说,体验式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在尊重他者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教与学的相互配合,避免教学因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导致教师单方面、单向度灌输这种只有教而没有学的弱效教学。
二、接纳他者——融入的关键
在尊重他者的前提下,体认和接纳他者是体验式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接纳他者意味着面向他人的世界开放自身,确认并接受他者作为彼此的延伸。正是他者所裹挟的独特、差异、新奇和陌生,使自我产生好奇,进而产生交流互动的冲动和意愿,使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得以发生。即只有在尊重他者前提下接纳他者,才能使主体间的交互性“关系”得以生成,而主体间交互性“关系”的生成,是本科学段体验式教学的应然样态。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导致师生间习惯性地视对方为纯粹他者,不是以接纳他者的方式,而是以抵触他者的方式而存在,带有一定的强压性。表面上,课堂气氛一片和谐,但是这种和谐更多地是一种虚假性的一致,是学生们压抑和掩盖他们真实心境的结果。因此,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们真实地表达和显现自己,这是交互体验得以发生,教师引导有的放矢,学生有效获得学习成果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并强化“关系”“氛围”“情境”的诱发价值,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在“关系”存在的地方,每个个体将置身于一个关系的情境中,并与之发生关联。也就是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与自我之外的“他者”发生关联。无论是教师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还是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和积极性,都是在与他者的“关系结构”中被激发、塑造和建构起来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共生性。“这种关系和氛围使参与到体验活动中来的每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地生长、表现”,这将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引导的目标性和指向性,也将极大提高教育对象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摆脱“生灌硬输”的思维定式,注重构建彼此接纳的“关系”“氛围”“情境”,促动“关系”“氛围”“情境”诱发价值在体验式教学中的实现。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打造彼此信任的教学环境,构建“合生”的共同体教学场。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感受到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能够得到真诚且富有鼓励的对待,要让师生和生生间建立起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彼此充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交流互动欲望和活力的课堂。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地选择和探索适合打开自己的权利和空间,开启自我与他人无碍的接纳过程。当自我与他者的视域融合,“合生”的体验场域构建成功,交互性和创生性的体验教学才能建立起来。也就是说,体验式教学場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合生”场域,不能是毫无关联的众多原子的集合。因为,只有在彼此敞开和相互通达中,自我才能开启,个体的主体性才得以生成;也只有在彼此敞开和相互通达中,交互性和创生性体验才能发生,最终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场”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如果没有彼此信任的教学环境,没有形成接纳对方的“合生”情境,接纳的可能性是无从谈起的。同样,没有对他者的接纳过程,交互性体验也就是徒有其表而无其实。
第三,思政课教师要把好教育主体的建构阀限,使“关系”“氛围”“情境”的诱发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就是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所以教育者主体要把以个人方式运用权威的机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要夸大或放大自身地位,将“主导”变成“主控”,直接扼杀了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存在根基。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好教育主体的建构阀限,做到“导”而不“控”,保持一定的张力。一方面,教师不能带着“一刀切”式的计划来进行体验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合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实现互学,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体性和责任归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育主体在尊重和激发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同时,要牢牢把握主导权,不要夸大或放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自身在思政课中应起到的引导和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导向性的教学活动,所以,无论在何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总设计师地位和身份的肯定”,教育者必须向受教育者传递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框定讨论的主题范围,引导教育对象进行有意义的和富有创建性的对话,不要把交互和创生性体验变成日常无目的的非实质性的杂谈闲聊。
总之,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不仅要在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上和构建模式上下功夫,更为关键的是要在打破自我与他者的边界上下功夫,重视、强化、营造并发挥出“关系”“氛围”“情境”的诱发价值,进而达到彼此的敞开和相互的接纳。如果没有教育者的“传递和输送”“注入和渗透”与受教育者的“吸收和接收”“容纳和充实”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处在自我构建的情境中,拒绝他者的融入,这种在自我边界内的体验,一方面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质,另一方面也很难实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学习和运用的自觉性,双方更多的是形式上处在同一教学活动中,而实际上各自仍旧处在自己的小宇宙中。
三、自我教育——融入的核心
体验式教学在尊重他者、接纳他者的同时,反对把他者视作非主体性对象,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的必要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从自己的体验和内省出发,形成自主进行理论建构的内化过程。因此,在思政课中融人体验式教学,就要给予受教育者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受教育者在交互体验的情境中,把外在的东西通过自我的作用机制内化为自我系统的要素或环节,以自己的方式教育自己,这也是接纳他者的唯一方式。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明晰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着力点,实现“教”与“自教”在受教育者身上的统一。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的实践着力点由传统灌输式教学所强调的“教育者做了什么”,转向了“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受教育者改变了什么”。这一转变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了由“教”到“学”的转向,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使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得到了彰显,实现了由外在灌输为主的教育向自我教育为主的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教育者所灌输的内容只有被受教育者接受和认同,才能实现内化过程。事实证明,理想信念的塑造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外部嵌入”过程。唯物主义辨证法认为,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内化的过程不能只由教育者的传授来推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参与、认同、接受来推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推动作用的因素。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受教育者在体验中彼此接纳和分享,在体验中进行比较和审视,开启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觉追求的循环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和道德境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自觉和自我教育的体现。所以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引导、激发受教育者自觉进行内化与外化教育,实现“教”与“自教”在受教育者身上的统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我一我”自我教育环节,实现“主我一客我”在受教育者身上的不断转化。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交互性体验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更能真切地体会到他者与自我的差异性。他者的他性,不断地揭示出他人的存在法则就在他人身上,并不能由我或其他存在者的法则加以代替。正如怀特海所言,在智力发展教育过程中,“智力发展的创造性冲动来自内部,而且完全为个体所特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经过“我一他”信息传播环节,最终在“我一我”自我教育环节,才能达到改变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我一我”的教育是在主体不变的条件下,主体接收的信息在时间上发生位移,随着主体信息接收量的不断累加,主体信息构成发生变化,并对自我的认知结构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造,重构主体的内在本质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收信息,并按照自己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要素,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交互性体验教学,给予学生们大量的自由分享和交流时间,不能让自我之外的他者成为与己无关的任意抽象。在彼此敞开的良性互动中,每个个体都会在“主我一客我”之间不停地穿越转换,这个过程就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只是其内化为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实践行为的引子和素材,最终是要通过受教育个体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等自我教育活動表现出来。
可见,在体验式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应以自我法则去要求他人,规范他人,而是引导他人参与到活动中,在交互中获得体会和感受,在反观中发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激发自我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开启自我的内塑过程,自觉接纳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不断地在“我一他”与“我一我”的环节中进行交互转换,从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境界的目的。
四、结语
一种教学方式越是与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特质相契合,其教学效果就会越理想。体验式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与思政课本身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也与新时代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和参与意识的大学生特质相契合。因此,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地融人体验式教学,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把牢体验式教学融入的三个基本点,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将思政课打造成铸魂育人的新时代“金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