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之“道”“术”“效”

2020-08-11吴争春于天真狄神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成效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吴争春 于天真 狄神武

摘要:混合式教学是顺应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新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教学理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层”与实现栽体“分工”、教学内容“互补”与选材内容“开放”、教学方法“互动”与表现方式“多元”。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有效解决了高校思政课“教”与“学”失衡的问题、教学内容“变”与“不变”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学成效

DOI:10.15938/j.cnki.iper.2020.03.01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3-0063-05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势而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已深刻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延续性创新。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伴随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兴起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者、教学改革实践者、政府和教育机构已基本达成如下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和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试从“道”“术”“效”三个层面探讨如下三个问题:混合式教学何以必要?如何开展?成效如何?

一、混合式教学之“道"

1.混合式教学遵循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致知之道”

纵观人类教育变革史可以看出,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經济形态的变革都会导致教育的根本变化。与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相对应,农业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向后看”的教育,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师传”。工业时代教育的特征则表现为: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职前性、统一性和专门性。当前,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信息时代所提供的技术条件和对人才的新要求,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而是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混合式教学从四个方面体现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致知之道”:

一是混合式教学顺应了信息时代教育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历史潮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彻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出现,打破了大学教育封闭的围墙,使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成为现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二是混合式教学推动教育从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研讨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使教育从教师单向地输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互动的师生交互教育。三是混合式教学使教育从重继承向重创新转变。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方便快捷,教育的使命主要的不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人才。四是混合式教学使教育从统一性向个性化转变。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学校教育中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师、同一种要求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学生借助于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节奏,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2.混合式教学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遵循“中庸之道”

面对新技术,当前出现的两种极端倾向是“技术恐惧论”和“技术万能论”。混合式教学对待技术时遵循“中庸之道”,处理好了两对关系:

一是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关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欠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创新人才的匮乏。单纯的在线教学则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有效的学习监控。混合式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而是一种延续性创新,旨在把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教学方式优势互补,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职责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二是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在对待新媒体新技术的问题上,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拒绝尝试,固守传统教学方式。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已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背景下,盲目排斥新媒体新技术是落后于时代的表现。实质上,“用还是不用新媒体、新技术首先是观念问题、态度问题,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手段问题,不用新媒体、新技术是落后于时代、背离新技术,至少离开了新媒体、新技术,就缺少了一种展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手段和方式。”另一种则是滥用信息技术,乃至于出现了盲目追逐技术装备、过多依赖技术手段、过度沉迷技术景观等异化现象。如何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方向:“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混合式教学主张有限度地使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之成为衔接线上线下、开展课堂互动的“利器”。

3.混合式教学遵循“教”与“学”并重的“育人之道”

混合式教学遵循“教”与“学”并重的育人之道,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混合式教学设计应顺应认知心理规律,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互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自我融合和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因此,混合式教学需要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转而从整体上重新设计教学,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教”的教学方案,更强调学生“如何学”的学习方案设计。混合式教学整体性教学设计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一是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原则。线上教学内容侧重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讲授,线下教学内容则体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深层次问题的研讨,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二是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原则。线上教学通过测试、论坛、作业互评,为学生开展交互学习创设条件、提供指导。线下教学则通过设计研讨交流、成果汇报等活动,实现知识的不断建构;同时,可以借助移动APP学习软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增加参与度,激活学生思维。三是考核评价的形成性原则。混合式教学评价应有利于推动学生持续不断地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成长。因此,考核评价应渗透到线上线下的各个教学活动、贯穿于混合式教学的每个环节,以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二、混合式教学之“术"

“道”为本,“术”为用。在遵循以上三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混合式教学设计应依据课程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总结中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五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经验,提炼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及其具体实施办法。

1.教学目标的“分层”与实现载体的“分工”

混合式教学在进行整体性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为了真正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高目标,需对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工,予以落实,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综合素养。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国史、国情,增进“四个自信”,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为此,我们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构建了“在线课程+面授课程+实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体系。在线课程以承担课程基本知识点的教学为主要目标,共56个知识点视频,覆盖教材主要内容,辅以单元测验、互评作业、话题讨论及49篇历史文献资料,以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和老师答疑的方式开展教学。面授课程以在线学习为基础,在内容上就课程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拓展深化,以培养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方法论等高阶能力为主要目标。实践教学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围绕项目进行,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2.教学内容的“互补”与选材内容的“开放”

混合式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应遵循“互补”的原则,要把大一统的缺乏个性的教材体系,转变为有针对性的、鲜活的、具有个性的教学体系,可以从教材、学生、生活三个维度设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内容体系,实现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互补和师生之间互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依据线上线下内容的互补性原则,设计了三个专题系列的内容体系:一是在线专题内容以教材为本,突出理论性、思想性和故事性,通过问题导向和学理分析,寓大道理于小故事之中,将20多个历史故事融入教材内容,形成专题,增强内容感染力,传播主流历史观。二是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学生为本,突出实践性、微观性、趣味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开展项目化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造性。三是面授课程以生活为本,突出现实性、矛盾性、针对性,直面现实社会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选取与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相关的极具迷惑性的错误观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设置系列专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分辨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历史观。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三大内容相互补充,有效提升了内容的鲜活度、理论的说服力和现实的针对性。

3.教学方法的“互动”与表现方式的“多元”

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最显著的优势是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通信技术,在增进教学互动性的同时,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从而提高教学的效力和管理的效率。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通信技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取了三种互动教学法:

一是网络论坛互动教学法。学生通过MOOC或SPOC讨论区,与老师及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交流的内容,既有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课程重难点问题的讨论,也有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向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有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话题。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论坛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空间。有学者以中国大学MOOC“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慕课论坛为例,对讨论区价值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论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中具有提高参与、促进合作和增强启迪三大价值的结论。18 0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传统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均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组织上,老师发挥宏观的引导作用(如制定合作学习选题指南、合作学习成果评价办法);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内部经过分工合作、研讨交流、相互启迪,完成了扩展原有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自我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评价环节,老师借助移动APP,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评分,形成了公开、公正的民主学习氛围。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如微电影)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展示,发挥了评价的正向激励和榜样示范效应,形成了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法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过程进行了颠倒,知识传授的环节由传统的课堂传授转移到课前在线学习完成,面授课堂的教学目标则是实现知识的内化、拓展、迁移和应用,侧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具体而言,我们依据课程特点,设计了三个面授课教学环节:一是在线学习检测。利用超星学习通“测验”功能,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限时检测,老师根据答題情况了解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二是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个性化的方式(如微电影、PPT主讲、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同时,老师以随机抽取的方式检查小组成员对所探究主题的了解情况,然后进行点评。三是专题讲授。老师针对论坛讨论情况和学生思想实际,将课程重难点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联,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授和问题研讨。

多元互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使传统教学管理难题(比如考勤、过程考核)变得可行且便捷高效。

三、混合式教学之“效”

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改革已完成五期试验,参与学生人数累计19039人。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教、教学督导评价等多种方式和渠道的反馈意见,混合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将教法与学法进行整体性设计,解决了思政课“教”与“学”失衡的问题。使学生“动起来”

高校思政课“教”与“学”失调,课堂常常呈现这样的画面: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精疲力尽,学生坐在下面则是枯燥乏味、昏昏欲睡。混合式教学遵循“教”与“学”并重的育人之道,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重新设计教学方案,不仅包括教师“如何教”的方案,更强调学生“如何学”的学习法指导。学生需参与的线上学习活动包括:观看课程视频、参与论坛讨论、完成单元测验;线下活动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内互动(如限时测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课堂讨论、手机参与评分、抢答、投票等其他课堂互动)。大量学习活动的设计,有效地引导学生全过程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学生“动起来”,改变了过去思政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教学局面,教学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变为老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有学生感言:“我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模式,这对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课堂接受度有很积极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自己去深入了解历史,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自己去制作微电影,这与老师的强行灌输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主动地接受效率会更高”。

2.整合并拓展了教材内容。解决了教学内容“变”与“不变”的问题,使课堂“活起来”

首先是在课程内容上引入“活水”,有效提升了内容的鲜活度。“在线课程+面授课程+实践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体系,较好解决了课程内容的权威性与鲜活性相统一的问题。其一为在线课程专题内容基本“不变”。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十一个在线专题(MOOC)整合教材内容,增加案例故事,按照教材修订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一定时间内基本不变,以保持教学主体内容的权威性。其二为面授课程内容“可变”。面向社会热点设计的面授课专题,将流行于网络空间和社会坊间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或现象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遥远的过往生活。其三为实践课程内容“随变”。小组合作学习法有效唤醒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他们独特的视角、多样的表现形式、充满时代气息的话语表达,给课堂带来青春活力。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化方式由学生建构而成,是随每一届学生具体选题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但基本的选题范围仍限定在课程内容范围之内。线上、线下、实践教学三大专题式内容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课内课外互补、线上线下互补、师生之间互补,有效提升了内容的鲜活度。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使内容与课堂活泛起来。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使静止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精心制作的慕课,将音乐、动画、视频、图片等元素融入课程之中,使原本抽象的、静止的课程内容变得形象化、直观化、感性化,大大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把课堂激活起来。超星学习通的选人、抢答、问卷等课堂互动活动,为课堂上的全员互动提供了技术保障。借助技术开展适当的课堂互动,一改过去有点沉闷的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通。解决“知”“行”脱节问题,使教学效果“好起来”

实践出真知。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受教育者的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我们在多年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通信技术,从内容、方法和成果评价与交流等方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通,解决了“知”(理论教学)与“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融合为一个整体的新型教学生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均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选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如优秀微电影或微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展示交流,发挥了实践教学成果评价的正向激励和榜样示范效应,形成了良性循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综合课堂观察、线上问卷调查及学生网上评课的分析,教学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喜好度和认同感远高于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在5592位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与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相比,84.2%的学生更喜欢在线学习与课堂面授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有学生评课说:“十分令人惊喜的学习效果和十分高效的学习体验。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过于注重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单人的网络学习相对枯燥,令我惊喜的是这些缺点在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中被很好的解决了。这个课程可以说是我这个学期课堂参与度最高的课程。”

二是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混合式教学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使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创新能力被激活,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微电影作品,这些作品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展出,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是学生成长需要的满足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教育者能否将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而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又是首要的最基本的衡量尺度。从学生学习课程之后所撰写的感言来看,教学改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学生写道:“大学里评价一门课的好坏,除了从得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多少来看,更重要的是,是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点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做得很好,是我非常欣赏和感激的。”

四、余论

混合式教学打破了高校思政課传统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师、对学生还是对教学管理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它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教师需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本领;学生需要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素养;教学管理者则需要探索合适的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教学成效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职校物理教学如何优化整体效果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注重兴趣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中提升数学教学成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