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以全国13所中医药院校为例*

2020-08-11叶青方子叶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南昌330004江西财经大学南昌330013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选项中医药

★ 叶青 方子叶(1.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 南昌 330004;.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 330013)

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目标,学术界日益对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2]。通过梳理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单纯采用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3-5];二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研究[6-8]。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学生发展的视角,以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会议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已设置信息工程类专业的13所中医药院校进行广泛调研,实际掌握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以上信息,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取量化的方式,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个人背景、学校环境和个体创新能力等要素整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价值判断,着力构建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全国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制定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办法和措施,为提升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1.1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理论探讨和文献分析,提取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的关键词,同时与全国中医药院校多名同行专家进行访谈交流,征求他们对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并设计调查问卷,发给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打分并发表个人看法。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交流和修正,最终形成了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1.2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辅。与此同时,调查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与结果打分。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9]。

1.3 数据来源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式,依托问卷星平台,以江西、广州、南京、浙江、湖南、湖北、安徽、辽宁、河南等13所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对其创新能力开展抽样调查[10]。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 468份,其中包含计算机科学技术、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共男生1 268人,女生1 200人;大一868人(占比35.17%)、大二735人(占比29.78%)、大三678人(占比27.84%)、大四178人(占比7.21%)。该样本数据集涉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医药院校,其得出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个人动机分析 收回问卷进行数据整合后,笔者运用SPSS18.0对涉及反映内在动机的3个变量与反映个人创新能力的12个变量进行了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得出两者存在强关联性的结论。随后对问卷选项进行相关的量化设置,根据调查问卷中“对就读专业的兴趣和喜好”将其选项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喜欢”、D“不太喜欢”、E“非常不喜欢”进行选项合并,将选项A、B、C合并为“喜欢”,选项D、E合并为“不喜欢”;将“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看法”中的选项A“非常认同”、B“比较认同”、选项C“认同”合并为“认同”,选项D“无所谓”、选项E合并为“不认同”;同时,根据问卷设置,将问题“进入大学后,你的专业学习最主要的目标”的选项A“谋求理想工作”、选项B“有志学术研究”合并为“目标导向”,意为选择该两项的学生存在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选项C“享受求知乐趣”、选项D“获得成就感”合并为“心理导向”,意为选择该两项的学生主要以心理追求为动力进行学习;选项E“没有明确目标”即为“无目标”。

表1 各年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内在动机情况

表1数据表明大一学生中81.91%、74.83%的大二、62.45%的大三学生、73.60%的大四都对自己的专业表示满意,说明调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喜爱自己本身的专业,而避免大多数学生因为兴趣问题等主观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结果造成影响。而在目标导向方面,只有大约10%的学生存在着无目标的问题;对于开展创新活动来说,大一学生中有97.12%的人认为应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而赞同开展此项活动占比最低的大三学生中,也仅有12.52%不赞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绝大部分学生是拥有创新意识的。

表2 各年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外在动机情况分析-1

表3 各年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外在动机情况分析-2

表4 各年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外在动机情况分析-3

根据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创新中所缺乏的更多的是源于外在条件或是专业能力不够,而不是自身创新意识不够强的原因,这点从侧面反应了目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身是拥有创新意识的,而缺乏的是创新能力;并且根据表4可以分析得出学生认为在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影响中,学校是对于他们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而同时结合表2可以得知,大学生对于目前学校对于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总体上是满意的,因此可以推断得出,在中医药院校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是十分必要且有效的。

2.2 学校环境分析 学校环境会显著影响个体动机,即个体动机会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造成印象。因此从上述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设计,将其量化在调查问卷的相关题目中,并根据反馈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表5 学生对学校培养目标满意情况

根据表5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对于学校培养目标的满意度不高,在问题1“专业培养方案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上最高的满意度也仅在16.89%,在满意度总体偏低的情况下,明显低年级满意度更低,该情况很可能由于大学的课程设置与高中存在较大差异,而低年级学生无法快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无法把握到专业重点从而无法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这种情况可以得到改善。

表6 学生对学校课程体系满意情况

根据表6得知,学生对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特别在问题8:“课程教学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大一学生的满意度仅有4.49%,满意度最高的大四年级也仅有11.2%。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大一教学主要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课程内容大部分为理论学习,因此课程可能更偏于传输式授课而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机会。

表7 学生对学校教学方式满意情况

根据表7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的教学方式满意度也总体偏低,根据问题13“所在院系及专业与科研机构、产业等有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平台”的满意度来看,学生对于学校创新平台的满意度高于其他,而根据问题15“所在院系及专业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满意度来看,学生希望得到更多在创新方面的指导。

表8 学生个体创新能力情况

2.3 个体创新能力分析 表8数据表明:①大学生对于自身知识构建方面比较重视,这一点与问题5数据相应证,且从平均数来看学生对于专业重视程度普遍维持在“比较重视”的水平上,且标准差仅有0.86,可以反应出该均值离散程度较小,结论存在普适性;②58%-65%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常想老师提问,而这个数据显然相比于上个数据来说是不够理想的,侧面反应出学生的积极发现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加强;③85%-91%的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证明在过去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对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到位的;⑤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上还存在提高的潜力,根据问题11数据体系,大四同学明显比大一同学的创新能力更强。

3 培养策略建议

上述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校生在创新能力总体上都需要提高,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培养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1 关注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课程设置的协调性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显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由于大学课程的学习与高中有较大差异,大部分低年级大学生思维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容易出现无法把握到学习重点等问题。因此学校应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大学学习思维的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能够依据不同的课程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根据低年级教学内容分析,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课程内容大部分为理论学习,导致许多低年级课程可能更偏于传输式授课。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低年级学生希望增加探究式教学,因此,学校应注意加强课程设置的协调性,将基础知识与探究创新式学习相结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鼓励同学积极思考不同的问题探究方式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等方式,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

3.2 注重高年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增加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课堂活动 统计数据表明,高年级学生整体在发现问题的能力上总体偏弱,而普遍更擅长于解决问题。而在个体创新能力培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简而言之,发现问题的能力意味着寻找创新点的能力,当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较弱时就很可能导致在其在之后的研究学习中无法找到方向,从而失去动力放弃学习。因此,应该加强对高年级学生在问题发现能力的引导,例如可以采取增多课堂提问与组织学生自主提问等方式,调动学生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能力的培养。同时,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增加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以不同形式开展能力培养活动,将学习与玩乐有机结合,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的同时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培训 学习策略不仅能对学习者的能力意识提高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快速构建创有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思维和提高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对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创新的策略掌握较少,可以积极向学生展示个体创新的模范和案例,例如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学习目标,积极邀请往年从学校毕业的相关创业者回学校进行宣讲,由于曾经就读于同一学校让同学们认为这些前辈比起励志文案中的成功人士更有亲切感,而更加容易接受创新能力的知识传输和思维的构建。

本次调查表明,中医药院信息工程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尤其要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思维,构建学校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知识的知识体系。高年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策略理解及自我创新意识比低年级学生更强,但高年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可依据院校总体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性对策,为中医药院校信息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选项中医药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