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
——基于西安某高校1101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2020-08-11巩晶骐
刘 东,巩晶骐
(西安理工大学 a.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 710048;b.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54)
一、问卷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问卷设计目标明确,通过分析结果,发现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问题,探寻具体对策,完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以改变当下“重资助,轻育人”的现状,真正实现受助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目标[1]。
二、现状分析
(一)调查形式、对象及参与情况
调查以电子问卷形式通过QQ、微信、易班发放,调查对象为在校享受国家资助的1 100余名建档立卡学生,通过辅导员、导师、学生干部的宣传,最终回收有效电子问卷 1 101份。
分析上述图1—图4,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分散在四个年级,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倍,大二的男生人数最多,大四的女生人数最少;“核心家庭”占比最大,达到65.78%,“联合家庭”占比最少,只有1.88%;“已脱贫”家庭占比36.7%,“未脱贫”家庭占比63.3%;“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最大,达到86.65%。
(二)建档立卡学生思想动态调查
通过观察图5,“学习指导”和“勤工助学岗位类指导”的需求占比较大,但仍不可忽视“心理指导”;分析图6,学生希望得到的资助形式主要以“学习技能培训补助”或者“社会实践型补助”为主。综合分析以上数据,说明资助工作更加要注重“授人以渔”。
(三)资助政策知晓度调查
学生对国家助学金政策的了解程度决定国家资助工作能否顺利、精确地开展[2]。图7选择“很了解”的仅占比9.89%,“略了解”和“不了解”的占比达到了38.08%;图8选择“较清楚”的学生人数仅占比53.91%。分析缘由:一是资助政策的宣传形式单一,实效性差;二是学生对资助工作参与度太低,不愿了解并积极申请相关资助。
(四)资助育人体系实效性调查
分析图9数据,通过“老师通知”途径了解育人体系的学生占比最多,达到了80.42%;图10说明目前学生对学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图11表明,学校现行的资助育人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图12中“很有成效”仅仅占比27.99%,说明目前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五)完善资助育人建设调查
图13明确地反映出学校应从“提升学生综合实力”“强化励志教育”“培养感恩意识”“丰富宣传途径”等方面去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凸显出了资助育人工作的任重道远。
三、探索符合校情的资助育人措施
2019年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关系到教育脱贫攻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高校作为教育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扶贫、扶智、扶志”工作,确保学生在校有书读、有衣穿、有饭吃,同时加强建档立卡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思考与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扶志”工作,能够真正做到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完整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依托完整的精准资助体系做好建档立卡学生的资助和育人工作。
(一)健全制度
学校应结合国家、陕西省的政策及工作文件要求,完善认定机制,简化认定标准,针对学校陕西籍建档立卡学生,一律以“陕西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里的数据为准,无须学生再去提供纸质化盖章证明等;注重认定过程的保密性,对于系统里存在的符合认定标准的学生,资助工作者可不再通过班级评议小组或者班级导师去做认定,而是从源头就去开展工作,这样最大化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资助政策宣讲多元化,学校应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大力依托微信、微博等目前学生喜闻乐见、接受程度更高的网络软件进行广泛宣传,不但要让学生知晓,更要让全社会了解。要建立系统化、常态化的学生资助工作监督反馈机制,以严格的细则作为监督资助活动实践的依据,确保每名受资助的建档立卡学生每学年应参加义务劳动或者公益活动不少于20学时,充分调动建档立卡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建库存档
规范管理机制,严格摸排全校范围内建档立卡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家庭成员、家庭收入、家庭借贷、子女接受非义务教育为基准信息,依托学校资助管理部门,为建档立卡学生建立档案,同时学校的资助专干要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做到数据准确、更新及时、动态管理,为学生建立精准的数据库,从而科学合理地开展精准资助帮扶工作。完善信用机制,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学校要对办理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建档立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教导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建档立卡学生,学校携手国家开发银行应进行还款指导,明确学生在还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学生不清楚、不明确的地方,给予解答,同时学校要掌握学生的联系方式、就业单位等信息,定期以推送信息的形式督促贷款学生履行还款义务。
(三)创新方法
树立隐性资助理念,资助工作全程要以生为本,确保建档立卡学生隐私不被泄露,做到以“情”感人,以“情”服人,用情感的温度去融化“冰冷”的显性资助模式,真正做到让学生有尊严地受助,让资助工作有温度。一方面,资助专干要尽量在轻松、平等的氛围中与受助者沟通,让他们在没有思想包袱的状态下说出自己的困难、想法,再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鼓励他们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通过内隐的方式使受助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体现人文关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隐性资助”模式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不断探寻“隐性资助”的新方法。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达到精准识别困难学生的目的,此方式依托于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通过收集校园餐厅刷卡消费的人数和频次、平均消费水平、每餐平均消费金额等信息,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向消费远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建档立卡学生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对学生开展“隐性”资助,达到充分保护建档立卡学生隐私的目的[3]。
(四)强化宣传
精准宣传更有利于精准资助。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宣传载体上应该不断加强,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利用“官微、官博”等平台积极发声,同时创建资助政策宣讲专栏、资助育人活动宣传专栏等,让资助宣传工作更接地气;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发挥线上平台设计性强、便捷迅速的优势,图文并茂,生动讲好励志故事,树立优秀榜样,引导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借助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勤工助学信息,一步步转变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信心;学校要不断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围绕招生、录取、入校、学习、就业全过程,切实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同时,作为资助专干,第一,要深入研究国家、省级各类资助文件和相关政策,要熟知学校资助体系的运行情况;第二,要能够依托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做好精准资助政策的解读工作,便于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政策要求。
(五)优化内容
新时代背景下,资助育人工作要紧贴实际,不断优化育人内容,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加强“三全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进资助管理工作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贴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优化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育人内容,加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感恩、诚信、励志、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不但要解决建档立卡学生的经济问题,还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4],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只有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六)丰富途径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学校要优化“思政课”功能,提升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和信贷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在征兵入伍、“三下乡”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5];在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必须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于注重个人隐私不主动递交申请的,资助专干要积极通过网络平台营造安全、温馨的氛围,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线上对其进行鼓励、开导,要让学生明白助学金的意义和内涵,主动去申请国家资助,这样才能减轻家庭负担,自己也才能安心学习,以此取得更高成就。
(七)构建队伍
要促进教育精准资助工作提档升级,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按照“尽锐出战”的总要求,配备一支讲政治、有担当、能力强的专干队伍。学校要在现有机构设置及编制范围内统筹调剂,确保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适应和满足学生资助工作需要[6];要着力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素质,高度重视并加强对资助工作者政策、业务和技能的培训与提升,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主题讲座,提高资助专干对工作中细节的重视度,避免犯低级错误,让资助工作更加高效科学的开展。同时,学校也可开通与大学生精准资助相关的一些公开课程,做到有学习、有交流,对精准资助工作中发现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共同研讨,以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最后,学校要不断提升资助专干的管理水平和政策执行力,要让精准资助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提高精准资助工作的整体质量,从而真正发挥教育资助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四、总结
精准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资助育人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建档立卡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