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肠息肉切除中的应用及观察
2020-08-11张伟利
张伟利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030013)
儿童便血主要指儿童肛门所排出的大便中存在带血的现象,包括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1]。无痛性慢性便血是小儿直肠及结肠息肉的主要症状[2]。电子肠镜是诊断和治疗肠息肉的常用手段,肠镜下息肉切除是目前摘除息肉最常见、最理想的手术方法。本研究选取我科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行无痛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10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此类患儿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电子结肠镜下摘除结肠息肉的10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我院电子结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临床路径准入标准,即除增生性息肉外的其他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息肉、绒毛状腺瘤息肉等;②年龄≤16 岁;③监护人知情同意。100 例患儿中,男67 例,女33 例;年龄1~11 岁。按住院号单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试验组:男37 例,女13 例;年龄在1~10 岁。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1~11 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常规责任制整体护理,由责任护士进行护理评估,制订及实施护理计划,指导患儿家长正确为患儿配置、服用泻药,嘱咐术前禁食禁饮,交代肠镜手术时间和具体方法,术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术后注意患儿有无腹胀、腹痛、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嘱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
1.2.2 试验组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由主管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专业小组,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①入院当天,由责任护士向患儿和家属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环境、相关制度,陪侍人管理制度等;给予患儿一级护理,嘱患儿进食流质饮食、服用缓泻剂,责任护士及时指导药物服用方法及用量,做好术前肠道准备;指导患儿和家属正确留取标本,完成相关化验及检查;通知麻醉科、肠镜室等相关科室做好手术前准备。②入院第2 天,主管护士询问患儿大便次数及性状,评估肠道清洁度,评估患儿精神状况及合作程度;嘱患儿术前6 h 禁食禁饮,遵医嘱为患儿静脉补液、静脉输注抗生素;与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告知其检查目的、潜在风险、处理措施及肠镜检查禁忌证等。主管护士护送患儿至肠镜室,进行肠镜手术。③入院第3 天,术后视息肉数量、大小及位置决定禁食时间,遵医嘱静脉补液;嘱患儿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等;监测病情变化,观察患儿腹痛、腹胀、排气及大便等情况。④入院第4 天~第5 天,观察病人腹部症状、生命体征、大便性状及有无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复查便常规,进行潜血试验,若无异常安排患儿出院,主管护士做好出院宣教,如患儿饮食、用药等注意事项,并告知患儿家属复诊时间,若有不适及时就医。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天数、肠道清洁度、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①肠道清洁度:于患儿入院第2 天采用Boston 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将结肠分为右侧结肠(回盲部、升结肠)、中段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左侧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每段结肠评分为3 分,其中,结肠内有无法清除的固体大便,黏膜无法看清,多见于未进行肠道准备的肠段计0 分;肠段内部分黏膜显示清楚,而另一部分黏膜因粪便及不透明液体残留,黏膜显示不清计1 分;结肠内有少量小块粪便及不透明液体残留,黏膜显示清楚计2 分;所有黏膜显示清楚,结肠内无粪便或不透明液体残留计3 分。总分即3 段结肠得分之和,共9 分,评分4 分以上者为肠道清洁度效果好。②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于患儿术后第1 天询问家属注意事项、手术方法、并发症,知晓2 项及以上者判定为知晓,小于2 项者为不知晓。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于患儿入院第4 天~第5 天评估其便血、腹痛发生情况。④护理服务满意度:于患儿出院当天询问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态度,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3 个等级,即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人数=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肠道清洁度、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及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2.2 两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研究显示:即使在全球最好的公共卫生系统中,患病后的临床护理也是分散的[3-5]。如果将资源优先安排至专家护理服务之中,一方面会导致大多数人无法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使整体护理质量难以提升。病人通常在疾病急性期接受住院治疗后便出院并进入门诊随访[6-7]。在这一情境下,不论病人处于哪种护理环境,都难以达到二级预防的治疗目标[8]。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可以提高卫生系统中的护理服务质量、优化资源分配[9],其以“人性化、科学化和专业化”为核心,通过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明确护理人员职责,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个性化临床护理路径表,严格按要求对病人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并提高护理工作效果及护理质量[10]。
3.1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护士的护理行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实行 在任何过程中实施临床路径都可以改进和更新专业人员的临床实践,使其更加统一[1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有利于护理人员遵循已定的护理模式,每天按路径内容主动实施护理措施,其可使护理工作流程清晰,减少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同时,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使临床护理行为变得更为高效、有序[12],有利于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时间,并对病人住院成本进行适当、合理控制,提高服务质量[13-16]。
3.2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要求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接触、沟通,帮助患儿及时解决疑问,给予患儿尊重和理解,缓解患儿紧张与焦虑情绪,使患儿感受到关怀和重视,进而提高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3 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病人疾病知识水平,减少并发症 胃肠息肉是儿科常见病,其中,少年肠息肉[17-20]在儿科病人胃肠息肉中所占比例较大。Van Hattem等[17]研究显示:约1%的儿科病人受少年肠息肉影响。未成年人结肠息肉病(JPC)是少年肠息肉中较为罕见的类型,其特征是整个肠道内会出现多处息肉,且研究显示,JPC 通常与腺瘤改变、恶性肿瘤发生有关[17]。目前,对未成年人结肠息肉的治疗主张多为在初次发现时即切除,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21]。结肠息肉切除术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出血原因可能是由于息肉切除术后残端有焦痂形成, 焦痂过早脱落后形成溃疡,可引起出血;而穿孔则可能与术后活动过早、过多,进食过早、食物过硬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对照组有6 例患儿出现便血症状,2 例患儿出现腹胀症状;而试验组有1 例患儿出现早期便血,复查肠镜,镜下显示肠腔内息肉切口处无渗血,考虑其出血为植入钛夹时损伤所致,故给予继续观察并做好相关知识指导等处理。试验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护士从饮食、患儿活动情况及注意事项方面对患儿进行健康宣教,使患儿能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湛琪[22]认为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结肠息肉无痛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中效果显著,其不仅对于机体康复、满意度提升及健康知识掌握极为有利,还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结论相符。Brian 等[23]研究后也认为,临床路径可能在改善预后方面有一定作用,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总之,在肠息肉切除患儿中实行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缩短患儿住院天数,提高患儿肠道清洁度、家属疾病知识知晓率,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