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探究

2020-08-10何彤宇孟晓倩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2期
关键词:线性回归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何彤宇 孟晓倩

摘  要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与学生前期专业课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为更好地提升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以某省属师范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班级专业必修课成绩进行分析,运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出影响毕业论文水平的回归模型。模型显示,毕业论文水平随着理论基础与教师技能课程成绩的提升而提升,理论基础、教师技能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对毕业论文成绩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同时,该模型也暴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等若干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教育技术;毕业论文;线性回归;理论基础;教师技能;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2-0004-06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 Thesis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Specia-lized Course Learning//HE Tongyu, MENG Xiaoqian

Abstract As the last link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ion thesis and students, the early study of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to better promote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cheme of

training professional class curriculum, this study in a provin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students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lass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grade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build the regression model. The  model shows that promotion of the level of graduation thesis follow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chievements, theory foundation, the learning of the teacher skills cours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to elevate. 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also reveals some problems of emphasizing on theoretical rather than practical teaching, that exis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which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raduation thesis; linear regre-ssion; theoretical basis; teacher skill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眾所周知,毕业论文作为高校本科培养计划实施的最后环节,首先可以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期间的学习成果;其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程序和步骤,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知识更新扩展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发明创新的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不仅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总结和检验[1]。

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可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合格和全面的专业素养,能否实现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其与学生前期专业课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根据本科培养计划可知,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基础性支撑,而课堂教学模式则为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环境与思维保障[2]。由此可见,专业课程学习是本科生掌握本专业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毕业论文的基础[3]。

首先,毕业论文在选题、文献收集、研究方法等方面与前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尤其在研究方法掌握、文献综述、观点论证等具体环节,是专业课教学成效的具体体现。而在某师范高校本科论文评价标准中,明确提出论文选题必须符合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设计或研究方法和手段展开研究工作,论文应该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

其次,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有课程学习成果的综合考察,但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是否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本科课程设置通常主要由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以及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部分组成。相对于专业选修课而言,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论文撰写所需的专业知识积累与创新、研究方法的正确运用、基本理论的概括提炼以及研究结论的科学表述,都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课程学习尤其是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作为支撑。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以及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下,毕业论文的优劣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专业课学习成效,也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当下,毕业论文已经成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对本科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必须检查、重点反映的核心指标[2]。有鉴于此,为更好推进专业必修课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水平,本研究拟以江西某师范类高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培养方案的专业课设置情况,以学生各专业必修课学习成绩为研究样本,分析影响毕业论文水平的因素,探究毕业论文与专业必修课程学习成效之间因果关系,从而总结和提出推进毕业论文与专业必修课程有效衔接的策略或实施途径,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 研究思路与变量选择

研究方法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4]。因此,本文以该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作为研究依据,围绕学生专业必修课成绩,研究影响论文成绩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统计学联系,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该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可知其专业必修课程门数较多,共计16门。因此,为消除各课程变量(xi)的线性关系所引起的信息重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EFA)进行降维,提取影响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模拟变量;然后以这些模拟变量为自变量(ξi),将毕业论文成绩作为因变量(y),运用回归分析法(Regression Analysis),建立线性回归模型(Linear Regression),进而对影响毕业论文成绩的课程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图1)。其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论将为管理和教学部门了解学生专业学习状况和教学改革提供建议。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本文以该校教育技术专业2019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该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将其中的教育技术学、传播学原理等16门专业必修课作为自变量(x1~x16),将毕业论文成绩作为因变量(y),变量设置见表1。

2)因变量(毕业论文)成绩描述统计。限于篇幅,这里主要对毕业论文成绩作概略描述。根据图表显示(表2和图2),该班级有24名学生,论文成绩90分以上占到样本的8.3%,80~89分占54.2%,70~79分占20.8%,其他占16.7%;最高分是91分,最低分是65分,平均分為78.5分。根据该校论文评分标准,说明该专业学生论文成绩总体达到“合格”水平。

从两个图表可以看出,该班级毕业论文标准差和方差分别是7.604和57.824,数据分布比较分散。分数的偏度值是-.298,呈现负偏态,分布的主体集中在右侧。而峰度显示较为扁平,说明分数中的极端值较为少见。

上述描述性统计只是描述了该班级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对专业课学习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关联程度,借助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深入分析。

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成绩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专业必修课涉及变量较多,借助因子分析(EFA)方法,通过减少变量个数,即降低维度,达到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的目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关联,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最终这些假想变量或因子应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和相关程度。以此为基础,用所计算得出的少数几个因子替代原来的变量做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

1)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因子抽取有效性的先验判断,主要通过对数据进行KMO取样充分性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实现。KMO取值范围是0~1之间。根据标准,如果KMO<0.5,则不宜做因子分析;而KMO值越接近于1,表示越适合做因子分析。计算结果显示KMO指数为0.822,大于0.8,表明数据取样足够充分。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的自由度为284.730,显著水平检验小于0.05%,说明各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关系,表明预试数据转换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一个单位矩阵,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表3)。

2)因子提取。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找出公共因子以及对变量进行分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公共因子的意义,以便进行详细分析。由于因子载荷矩阵是不唯一的,因此可以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因子载荷矩阵结构简化,使其每列或行的元素平方值向0和1两极分化。

完成坐标变换之后,每个原始变量在尽可能少的因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样因子的实际意义不仅便于解释,也更容易为每个潜在因子赋予有实际意义的名字。本例中,经过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得到解释的总方差,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从中提取四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8.770%,说明前面四个公因子解释的累积方差已经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原有变量所包含的信息[5]。

经过旋转之后,最终得到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预试数据四个因子结构和说明如下。

因子1:由教育技术学(0.897)、信息传媒技术(0.788)、教育技术研究方法(0.80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799)、传播学原理(.792)、教学系统设计(0.759)构成,特征根为6.014,方差贡献率为37.589%,将其命名为“理论基础”。

因子2:由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0.795)、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0.765)、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维护(0.765)构成,特征根为3.414,方差贡献率为21.336%,

将其命名为“教师技能”。

因子3:由摄影(0.895)构成,特征根为1.688,方差贡献率为10.550%,将其命名为“影视编辑”。

因子4:由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0.894)构成,特征根为1.487,方差贡献率为9.295%,将其命名为“程序开发”。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前面通过对16个变量进行降维分析表明,学生必修课程成绩可以归纳为学科理论基础、教师技能、影视编辑、程序开发等四个因子,对这四个因子与论文成绩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方向需要通过回归模型来进行详细分析。

回归分析作为一种通过一组预测变量(自变量)来预测一个或多个相应变量(因变量)的统计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与其他分析模型不同,回归模型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并以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体现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进而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综合分析,本研究选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学生专业课成绩对论文成绩的影响,建立评估模型如公式(1)所示:

y=β0+β1ξ1+β2ξ2+…+βpξp+ε         (1)

公式(1)中因变量y为各自变量取某定值条件下因变量均数的估计值,对应学生毕业论文水平;ξ1,ξ2,…,ξp为自变量(即前期提取的因子变量),p为自变量个数;β0为回归方程常数项,也称为截距;β1,β2,…,βp称为偏回归系数,βi表示在除ξi以外的自变量固定条件下,ξi每改变一个单位后,y的平均改变量。

1)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通过样本数据建立回归方程后,一般不能立即用于对实际問题的分析和预测,通常要进行各种统计检验,主要包括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残差分析等[6]。

回归方程的拟合检验主要通过R方检验样本数据点聚集在回归线周围的密集程度,判别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代表程度。首先,从表5中可看到Durbin-Watson计算值为2.362。一般情况下,DW值在1.5~2.5之间,即可说明残差序列无自相关现象,由该计算结果可知解释变量能够较好地说明被解释变量符合线性回归条件。其次,R方计算表明模型的解释度达到50.7%,说明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解释50.7%论文水平的差异,解释度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目的是要得到真实总体回归系数的可靠估计,并作出有关的统计推断,即重点关注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理论关系和统计显著性,即下面将要论述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与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对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的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本研究中学生论文成绩与理论基础、教师技能两个模块的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检验见表6。由表6可知,建立的回归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检验F值为4.882,P值为0.007,F值远大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显著性概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模型的总体回归效果较好,满足建立模型要求。

2)参数估计。表7中显示四个自变量的共线性诊断都满足建模要求。在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学科理论基础、教师技能模块两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1,可以作为解释变量存在于模型中,以解释毕业论文(设计)情况。而实践操作与技能提升两个变量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被剔除。最终得出毕业论文与理论基础、教师技能成绩的回归方程为:

毕业论文=78.542+3.429*理论基础模块+

3.407*教师技能模块

4 结果分析

从方程可知,回归方程的两个变量系数均为正值,说明被解释变量毕业论文水平y是由理论基础和教师技能这两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引起的线性变化。并且,毕业论文成绩随着理论基础与教师技能成绩的提升而增加,理论基础课程、教师技能等方面课程对毕业论文成绩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该回归方程具体含义就是平均而言,学生学科理论基础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使毕业论文水平平均提高3.429%;教师教学能力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使学生论文水平平均提高3.407%。由此可见,构成这两个因子的包括教育技术学、信息传媒技术等课程成绩越高,对论文成绩的提升影响也越大。与此相反的是,比较受欢迎的影视编辑、技能提升则对毕业论文成绩的改变没有显著性影响,两者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被解释变量的特征和变化规律,那么残差序列中应不包含明显的规律性和趋势性。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残差分析完成,方法主要有标准化残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3所示)与标准化残差的常态概率图(如图 4所示)。

根据图3和图4可知,标准化残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呈现较好的正态性以及标准化残差的常态,概率图中各散点基本分布在45°线上。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学生论文成绩与理论基础课程成绩、教师技能相关课程成绩的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优。

5 提升毕业论文成绩的建议

虽然模型显示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与学科理论基础、教师基本技能等因素呈正相关,但是进一步分析,该模型也暴露出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尤其是在专业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培养方案要求,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与研究等相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四年学习,不仅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理论基础,也要掌握包括最新互联网相关技术在内的网络软件开发、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与管理能力。

首先,通过对学生专业必修课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将学生专业课成绩归纳为两个因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回归模型用以分析对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影响程度。结合因子分析和回归模型构建的结果分析,发现对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有显著作用的主要集中在若干门课程,如教育技术学等课程,显示学生基本具备了本专业相关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数字媒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完成一般的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的设计制作,具备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素质,能够承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工作。

虽然模型显示通过四年学习,学生基本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但也显示相当一部分专业必修课学习成效距离培养方案规定的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由于在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术方面知识欠缺,其程序开发模块对论文成绩贡献几乎为零。一些重要技术专业课学习基础不扎实,纵然理论成绩再好,也毫无疑问对学生在教育软件与平台设计开发能力,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管理能力提升方面有着负面影响,从而距离实现培养方案中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有一定难度。显然,这种现象的存在将制约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在日后研究过程中应重点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更新课程教学内容等,未来应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严把考核关  众所周知,课程考试是检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便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制定之后的教学和学习策略,对教与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愈发重要。因此,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成绩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试题是否科学、准确,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有效的,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過数据分析,发现存在个别课程的成绩标准差偏高、峰度检测偏右,还有的课程成绩没有通过正态检验等现象。结合其他因素考虑,说明这些课程在考核中可能存在考核偏松,或者题目难度设置未能完全考核出学生真实水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注重考核的作用,通过把握试卷的难度等,避免人情分,掌握好学生考核力度,从而真正达到检测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的目的。

6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专业必修课角度出发,探究影响毕业论文成绩的影响因素和关联程度,对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分析。同时注意到,影响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因素还涉及其他内容。而本研究限于样本数量等原因导致的不足和缺陷,都是日后研究有待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2]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106.

[3]吴磊,徐静.推进本科毕业论文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基于S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考察[J].科教导刊,

2017(11):69-70,1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1.

[5]杜强,贾丽艳.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58.

[6]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7):108-113,120.

猜你喜欢

线性回归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国道公路养护管理与规划研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企业退休金收支平衡的研究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
企业退休金收支平衡的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