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20-08-10陈利王茹解进孟德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内容体系高校课堂课程思政

陈利 王茹 解进 孟德娇

摘要:课程思政指的是在课程教学和改革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全面的、全方位的钻研探索,这也是我国构建高等教育知识架构以及价值养成的发展方向,实现立德树人和知识育人的完全统一,打造现代化课程,实现人格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有效融合。分析近些年高校教育观的演讲和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的改变,一直以来,课程思政链都是建立我国本土教育实践以及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基础,能够反映出课程育人的真正价值。基于此,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研究,首先介绍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容,之后提出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分析人文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最后提出有利于其改革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课堂;人文通识教育;内容体系

引言

通识教育发展时间比较悠久,通过许多学者的探讨研究后,通识教育理念逐渐成熟完备,也就是现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从性质的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面向所有的大学生群体,都应该受到这方面的教育。从目的的角度考虑,通识教育为了培养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远大的目光、能够积极参加社会组织活动以及精神层面比较富足的社会人才。从内容的角度考虑,通识教育就是一种非专业性、应用广泛以及态度和技能的教育,涵盖所有学生应该知晓的知识内容,以及一些思想和学习方,像是平常的历史、文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猎。通识教育理念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高校课程来将通识教育理念转化为能够实际操作的内容。通识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教学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即使这些课程从内容上或者数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所形成的体系都应该涵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最为基本的知识。基于这些通识教育课程,学生们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常识原理,对自身的知识架构进行完善,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指的是根据全过程、全方面、全人员的教学方式来讲各种思想政治课程和其他理论课程相结合,同向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我国最近几年在进行高等教育课程革新所出现的新名词。词汇来源于上上海学校思政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为了实现全课程、全人员的育人探索,将传授知识和引领价值进行融合,之后将其作为思政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让高校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斥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多方面实现教育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拓展知识层面,提升综合素养,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学思想。课程思政主要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综合体现,在二者的基础上达到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显性课程,但是课程思政并不会受到该课程的局限,也不会被其价值和引领作用所影响,除此之外,能够对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度挖掘,立足社会之根本,真正意义上让通识教育体现出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简单来讲,在开展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应该侧重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让二者得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学方向,对于推动全人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并学习到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知识,自身的视野得到开阔,并打下坚实的基础,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精神层面保持心理健康。具体目标如下:

其一,全人教育。通过通识教育课程,不但培养学生成为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思想和精神层面,升华思想,让工具理性不在主导人性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道路。将人身自由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其二,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学习需求。其三,在制定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时,尽可能添加一些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知识,并且要侧重知识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保证文化具有前瞻性。其四,将培养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五,作为学生,应该熟知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学作品或者名人著作等,深入了解其中的概念和原理,站在艺术的角度鉴赏作品,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灵活应用历史文献的分析方法来尝试探索目前社会的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其六,将教育重心放在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性方面,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育中去。

三、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1.世界文明与文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得到有效发展,世界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地了解社会,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学会包容和欣赏,著名学者罗索夫斯基认为如果没有注意到外面广阔的世界,那么我们的生活将逐渐缩小,失去平衡。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不但的丰富内容,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外面世界的文化习俗,不但帮助学生开阔了视野,还为其丰富的精神层面。与其效果一致的课程还包括《东西文化中的女性主义》和《全球粮食资源》等课程。

2.哲学与道德

将哲学和道德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就是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认清事物的反正面,正确的做出具有价值性的抉择,该课程的目的就在于彰显出对责任、忠诚、公民权利、正义等方面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哲学和道德课程的开设,让学生的知识层面不但扩大,具体内容就是介绍哲学的发源历史以及形成的各种流派,在此基础上,针对行为方式和道德思想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该课程的开设,希望有更多的学生真正了解到传统文化思想,认知到它的重要性,学习并掌握哲学分析的方法,利用该方式来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价值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哲学和道德课程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作用,能够将学生的心理、思想等方面真实返照出来,起到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分析现实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道德抉择问题,运用哲学思想来引导现实生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相关的心理课程来辅助教學,加深自身认知,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

3.文学与艺术

文学和艺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站在艺术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借鉴学习文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将充分艺术气息的文学作品发扬传承下去,不但要传递文化更要传递精神,只有具备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才具有永恒性的艺术价值。在文学和艺术的领域,一方面侧重于文化作品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层次学习分析,由于文学名著蕴含着中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基于此,开展学习活动,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分析现实世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主要介绍形成的各种文学流派,创作风格以及艺术手法等,侧重于比较文学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除此之外,还包括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介绍,大力培养学生在艺术欣赏方面的能力,因为对于学生的要求只是放在文学鉴赏和了解认知层面,更为深入系统的了解学习并不在该课程的范围内,可以开设其他课程辅助教学,比如《音乐和文学》《西洋音乐概览》等。

4.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课程开设目的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结合相关的理论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的了解认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过去的生活,清楚的看待现在和未来。学会利用历史分析法来学习。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历史考察课程内容重点放在现代世界的重要问题和事件,基于此来探索事件背后得潜在规律和背景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历史学深入思考和分析。该课程更多的是传授学生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知识。历史分析法不但可以应用到历史学中,在其他学科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学生应该对此提高重视,站在宏观角度,将背景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控时间动向,还原历史事件,以客观的角度來分析历史,提高自身的事件分析能力。另外,还应该重视聚焦式的研究方法,将分析重点放在具体性的历史事件上,从微观事件着手分析,逐渐扩大线索范围,更为全面、立体的分析历史事件,还原本质。

5.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领域。受到西方文化思想浪潮的影响,并借助互联网技术迅速传播扩散,霸权国家趁机入侵,想要实现世界范围的文化霸权,导致很多国家对于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另外,许多学校的文化氛围都不够浓厚,人文环境较差。所以,需要利用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民族自信。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的精华,加深人们对文化的认知。高等教育和西方文化的冲击,让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激烈碰撞,使得学生和文化之前产生疏远感。通过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更好的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策略

1.通识教育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兼具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

通识教育应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原则,同时兼备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教育功能。受到工业化的冲击,课程的侧重点不再是学生学习了什么,而是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也就是从做中学。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每个个体对于学习的意义理解和认知也不同,相应的学习方法也不同。所以,在实际课程中,应该重视价值的体现,通过不断积累和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课程思政的核心就是育人,学生作为主体,育人效果就需要从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所以,通识教育应该回归本心,坚持育人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学习路径,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能力,结合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来实现学生的价值。

2.通识教育应重视本体价值,促进价值自发向价值自觉的过渡

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指出教育不应该局限在培养社会人才的层面,也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们的思想得到转变升华,从价值自发转向价值自觉。课程活动能够推动人的进步发展,也可以借助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识教育是一种价值体现,每个人都存在价值自觉和价值自发两个状态。都希望追求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人的心理健康,实现出人生价值。受到价值自发的哲学观念影响,通识教育仍然本着价值自觉的内涵思想。不管在自由式教育时期的人性追求和思维探索,还是在进步主义时期社会对于永恒和经典的呼唤,这些都会引起是折中主义时代对于主体性缺少的思考和反思,有着耐人寻味的价值内涵。在现代化社会,价值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通识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侧面对其产生影响,在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中学会理性思考,推动自身进步发展。

3.通识课程必须以教育资源充盈和社会广“泛支持为前提

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将通识教育看作专业教育的补充,或者将一些基础课程纳入通识课程范畴,实用化倾向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同向同行,两者之间缺乏联系,实在无法实现课程整合,达到应用的育人效果。所以,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对此加大重视,强化针对课程内容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工作,在打造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这些都是确保通识教育起到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另外,以史为鉴,多次的经营教训告诉我们,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根本无法将通识教育的影响范围扩大所以,要注重实践,将通识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主体身上,多元化的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加深文化认知,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结语

目前来看,社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就突破的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的比拼,而是逐渐蔓延到文化教育层面。我国一直以教育强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为此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提出改革意见,推动国内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进而增强综合国力。课程思政领域下,针对通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来进行思考和反思,能够加速国家教育的变革发展,也会导致通识教育的变革重构。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理论层面的支持,还需要对改革方案、理论依据等学术问题的探索分析。加强上下联动,积极参与社会组织活动,为其提供改革动力,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汉字文化,2019(11).

[2]吴亚.浅论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J].科教文汇旬刊,2018,437(10):40-41+46.

[3]刘伶俐.例谈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上),2018,000(012):166-167.

猜你喜欢

内容体系高校课堂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内容体系的创新构建
系统科学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打造生本高效课堂以学定教是关键
导评模式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初探
模具CAD/CAE/CAM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