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城市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研究

2020-08-10师梦婷李晨媛

卷宗 2020年16期
关键词:抗逆力流动儿童

师梦婷 李晨媛

摘 要:城市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数量众多且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其在心理健康成长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一群体的抗逆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徐州市鼓楼区30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从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开展针对性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从个体系统、微观系统、中系统、外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建构利于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提供社会支持,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 研究背景

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且在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报告,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4亿。而且越来越多的流动劳动力选择举家迁移,流动儿童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流动儿童规模已达到3851万。研究显示随务工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成长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处于不利成长环境的流动儿童进行抗逆力研究,探索提升其抗逆力水平的可行性策略有重要意义。

2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2.1 抗逆力理论

国际抗逆力研究计划提出抗逆力的三个来源,分别是:个人拥有的外部资源与支持系统,对自身力量确认的内部系统以及个人所具备的各项社会能力的效能。抗逆力的三个来源表明其本质是个体的保护因素,包括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1]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个人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的做出建设性、正向的选择和处理方法,是个人的资源和资产,能够引领个人在身处恶劣环境下懂得如何处理不利条件,从而产生正面的结果。抗逆力研究会对流动儿童的心理、行为、城市适应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正面行为,降低其负面行为。

2.2 流动儿童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抗逆力研究对流动儿童成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现阶段城市流动儿童的抗逆力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总体不高,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与城市本地儿童存在显著差距。诸多因素影响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个体系统。个体系统主要是指流动儿童个人内在优势因素和自身效能因素,主要包括流动儿童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人际交往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及目标制定等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体特质。个体的心理特质差异影响其对同一事件的认知与看法,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其个体的性格差异、气质类型差异极大影响其抗逆力水平,抑郁质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的个体抗逆力水平就存在较大差异,抑郁质个体的积极乐观感、挫折承受能力与复原能力相对多血质个体较差。

2)家庭系统。家庭系统是流动儿童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环境,对家庭的依恋程度对于抗逆力有较好的预测功能,根据对家庭不同的依恋程度预测判断儿童抗逆力水平的高低。此外家庭关怀,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等对抗逆力也有显著影响,家庭关怀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抗逆力。家庭系统对于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利于流动儿童心理抗逆力的提升,提高儿童遇挫后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和心理韧性。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指流动儿童所处环境系统给予的支持,主要包括朋辈群体、师长、学校、所处社区等与流动儿童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群体给予的支持。流动儿童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与环境中有交互影响的人,能够影响或者增强其抗逆力,这些构成了流动儿童抗逆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即外部支持因素。主要包括正向连接关系,支持关怀的环境、有意义的参与互动、积极合理的期望等。这些积极的外部支持因素可以很好的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水平。流动儿童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氛围,其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存在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是影响流动儿童抗逆力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

3 社会生态系统视域下的行动策略

3.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综合社会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形成的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基本理论,其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产物,社会系统各个因素对个人成发展十分重要。[2]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查尔斯·扎斯特罗和布朗芬布伦纳将个体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四个层次: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微观系统的影响,还受到中观、外系统和宏观系统的影响,各个系统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通过交互作用,影响个人的发展。

3.2 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生态系统建构

流动儿童心理抗逆力的差距受其个体系统,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影响,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角度探究促进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新路径。在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系统处于关键位置,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围绕个体系统展开,社会生态系统是通过个体内部起作用,[3]在关注流动儿童个体系统建构的同时,注重流动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及其与个体互动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价值。

1)个体系统:积极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控。流动儿童的个体特质是影响其抗逆力水平的关键因素,构建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个体系统要促进其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改变他们消极的社会认知,引导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形成积极的认知。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流动儿童自身优点,建构积极向上的自我认知,同时注意培养流动儿童的共情能力,提升其社会支持领悟能力。针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情绪调控,通过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的开展,培养他们的情绪管理和控制能力。

2)微观、中观和外系统:构建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家—校—社增能系统。针对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构建家—校—社增能系统,把流动儿童成长所处的微观、中观和外系统链接起来,整合各个系统中的保护资源,建立沟通系统、教育系统和关爱系统三个增能子系统。在增能系统建设中借助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知识和服务,搭建联结家校社的沟通系统,为其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中学校的核心地位,弥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建构关爱陪伴系统给予流动儿童足够的陪伴和情感上的关爱,减少消极不利因素的影响。

3)宏观系统: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政策支持。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健康成长需要国家层面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政策的推行提供宏观系统层面的支持。[4]通过法律和制度给流动儿童的成长提供制度性法制化的保障和支持,建立健全包括流动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保障制度,完善相关的机构设置,政府相关组织应给予足够重视,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员,在制度层面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提供支持。

4 结语

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系统可以给他们提供系统性的支持。流动儿童抗逆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各個系统给其成长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相对弱势的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个案研究[C].西北民族大学,2019.

[2]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3]秦安兰.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提升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20,No.316,18-25.

[4]周晓春;侯欣;王渭巍.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v.39;No.207,103-111.

猜你喜欢

抗逆力流动儿童
抗逆力视角下离异家庭子女研究现状述评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我的关怀德育梦
社区为本: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的社工干预策略
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