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抗逆力挖掘

2016-10-31王晓明

求知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逆反心理青少年

王晓明

摘 要:抗逆力问题一直以来是心理学上的热点,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抗逆力的问题。叛逆青少年之所以出现种种问题,是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用优势视角解读,那些“问题行为”不过是其抗逆力表达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抗逆力

一、概念界定

1.青少年

青少年是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各学科关于青少年的定义很多说法不一,这里主要指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一种以“对着干”为基本特征的心理行为反应。广义的叛逆指青少年凡事都要反着来的心态,对内容不在意,最在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表现。这里的狭义叛逆指青少年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种种抵制和反抗。

3.抗逆力

抗逆力也称为心理弹性、韧性、复原力或压弹,指的是物理上物体受到另外一个物体压迫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恢复能力,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在遭受困难的时候表现出的适应能力。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自身的,也有外部系统的。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受年龄身心特点的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有了新发展,追求独立和个性解放,自尊心与好奇心增强。另一方面,从优势视角看,随着年龄增长及知识经验增加,逆反是青少年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逆反的前提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试图通过逆反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逆反是青少年对学校规训的反抗。福柯认为:“纪律首先就是要从对人的空间分配入手。”教师通过座位的安排和相应惩罚来管教学生,比如有的将认真听、学习好的学生安插在教室前排,将“调皮捣蛋”的置于教室后排角落,对所谓“差生”的惩罚等,都容易伤害到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

青少年逆反心理受家庭、朋辈和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父母自身是什么样的,以怎样的模式对待孩子的,这些都会在孩子身上得到映射。朋辈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有着近似的价值观、心理感受和需求,很容易产生相互依赖和感染。由于青少年性格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所以社会文化、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塑造同样不可忽视。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解读

逆反是外界因素影响的结果,之所以逆反,往往是因为部分青少年没有正常的情感、行为表达渠道。把握不好,逆反心理确实会带来一系列行为和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三个环节解读。

1.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问题存在于语言当中,并非个体本身。青少年之所以会有逆反心理、情绪和行为,出现很多让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是因为这些人认为青少年做事风格策略不同于常人,而给他们贴上“逆反”标签。所以要做到理解,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和生活困境,了解青少年及其社会关系网,倾听他们的生活故事。

2.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

在重新界定问题之前,逆反青少年习惯于周边对他的各种描述:“顶撞”“不求上进”“无能”等。优势视角则转换角度看问题,认为种种“逆反”背后,有功能需要挖掘,青少年的逆反、挣扎、抗议等正体现了他们的力量和能力,这种不利处境唤醒了他们的抗逆力,彰显了他们渴望独立、坚持自我、不肯放弃的力量。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逆反背后蕴藏抗逆力,表明他们还在成长。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努力生长,没有放弃阳光。

3.重构生活:用“ 常规途径”替代“ 非常规途径”

抗逆力有两种:“ 常规途径”与“非常规途径”。常规途径包括胜任力、爱心、贡献和乐群。非常规途径包括危险的、违规的、失常的和混乱的行为。这两种抗逆力途径的方式不同,常规途径所采取的行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的, 而非常规手段则采用反抗、挑战等行为,做出一些与常规相悖、成人不认可的行为。作为其监督教育者,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鼓励青少年借助常规手段表达,以常规行为替代非常规行为,帮助青少年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士桢,王 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郑 确.青少年逆反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逆反心理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补课风波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