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作用与路径研究

2020-08-10罗静雯鲁久铭王子栩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作用

罗静雯 鲁久铭 王子栩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探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中的作用与路径,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以期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传播;作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5-0061-04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探析

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专职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教师,在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凝练、整合和宣传作用,身负激活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中时代价值的责任。

1.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播红色文化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进行历史实践的产物,在人民群众中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土化、大众化,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精神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依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对红色文化进行开发、提炼、整合,在理论基础上深刻挖掘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同时注重红色文化宣传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增强了红色文化的通俗性、生活性,通过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解使群众能够愿意听、听得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注重知识灌输的同时加强情感熏陶,以身作则,使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扉,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与基本形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主要借助于学校教育、宣讲实践团和互联网宣传。通过加强学校教育,进一步有效整合红色文化,丰富本区域内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编著地方特色红色教材,以红色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设校通修课、校任选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将红色文化纳入知识考核体系;在课堂之外,充分对接地方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主题实践,进行实地考察,带领学生感悟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同时积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红色主题活动,奖励发放红色文创产品,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红色文化产品在强调体验性的同时避免泛娱乐化,精准设计,注重政治性、知识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红色主题宣讲团,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及弘扬革命精神,积极在学校、社区进行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讲解,在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支撑基础上,创新形式,通过讲述一个个触及心灵的红色故事,重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时代英雄,从而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认知,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不断推动红色薪火代代传承。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搭建平台也是关键。要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广度,就要利用好红色文化教育的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红色文化得以实现数字化并逐渐与数字媒体相融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积极开辟网络教育阵地,依托“互联网+”思维,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自媒体技术,采用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介的表现手段呈现红色文化,向大学生和社会群体主动推送红色知识,以红色文化熏陶青年群体,陶冶个人情操。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存在的問题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红色文化校内传播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仍存在若干问题。

1.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开发运用红色资源方面的不足

红色文化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维度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政治上,红色文化能够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力,坚定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在经济上,红色文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文化上,红色文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社会上,有助于强化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对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但存在分布不均的问题。红色文化的传播在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校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开发整合不够、提炼运用不够,许多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比较空泛、千篇一律,课堂讲述的还是学生从小耳熟能详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此外,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没有结合具体的区域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实地考察不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足,易造成理论与实践无法对接。

2.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的欠缺

学校是传播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学生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知识学习。教师对于红色文化的讲解主要穿插在课堂之中,学生接收的主要是“碎片化”信息,难以形成系统认知,尤其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要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对红色文化接触鲜少。红色文化教育方法陈旧、手段落后,主要还是以被动接受式的知识灌输为主,课堂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外,相关的教学实践也有所欠缺,学生较少或几乎没有参与实地考察红色旅游景点,缺少切实的感受。此外,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氛围较淡薄,校园红色主题的专题讲座较少,红色文创产品缺失,学生缺少红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大责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无法达到1:350的师生比例。

3.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拓宽红色文化受众方面的罅隙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在社会群体中的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有所欠缺,红色文化传播度不足,在拓宽受众方面存在罅隙。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社会群体传播红色文化主要是以理论宣讲团、理论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宣讲团是高校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群众,理论联系实践的组织,在宣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宣讲团对接合作的企业、社区、景点数量不够,导致高校宣讲团与社会群体的接触面比较狭隘。部分社会群体红色文化知识缺失,红色文化在大众化过程中遭遇瓶颈。另外,目前的大学生宣讲团仍存在成员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政策理解分析不透彻,宣讲内容与宣讲地发展情况不契合,没有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宣讲形式老旧单一等问题,致使宣讲的质量无法提升,宣讲效果甚微。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的质量提升探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其次要深化多维合作,丰富传播形式与路径,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宽受众,最后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党政共管,社会帮扶,在政府的鼓励和社会群体的支持下,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1.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身建设是其开展理论教学和学科建设的基石,是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红色文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政治导向,以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魂,都应当真学、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在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应当树立责任意识,形成高度共识,培育“人人担责”的风气;在教学上,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一使用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将学术研究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编著有地方红色文化特色的本土教材。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充实自身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自身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依托扎实的理论功底,开展与红色文化教育教学中的重难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开发红色校本课程,创新方式方法,进行特色教学,致力于传播红色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积极创设和培育有自身学院特色的文化,凝练院训,展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魅力,发挥党团组织的广泛影响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部营造红色氛围,带动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

2.深化多维合作,丰富传播形式与路径

“上下同欲者胜。”深化多维合作是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条件。单一的教育和传播形式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教育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当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合作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其他学院的专业技术、专业特色相结合,发挥综合性高校学科优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形式,例如开发设计红色文创产品等为红色宣讲助力。此外,高校应在优化红色文化教育环境上下气力,抓住契机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情感人,激励大学生向红色精神看齐,自觉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此外,高校可以对接企业、红色旅游景点和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大力挖掘和宣传本土文化,拓宽红色文化的受众面。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移动媒体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各种网络平台在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化网络宣传的媒介和形式,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多样、灵活、全方位地宣传红色文化,甚至可以借助新兴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声光效果、虚拟的环境、接近真实的触感等让人们去体验一段场景,满足人们了解红色文化的新艺术表达形式。

3.形成党政共管,社会帮扶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红色文化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相较于其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时间短,学院规模较小且学生人数不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单凭自身力量无法弥补一些客观存在的短板,因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党政共管、社会帮扶。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存在着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梯队不够强、科研水平不够高等瓶颈,这就需要政府主导支持建立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体系,增强科研经费投入,鼓励更多学者和专家加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体系创新计划》中强调了“社会共建马院”,要求各地加强宣传、教育部门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社会群体的支持配合以及当地红色旅游景点的帮扶。

传播红色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依托,是增强民族自信的底气,是社会多方的共同责任。文章总结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播红色文化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希望对拓宽红色文化深度与广度方面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亮.依托红色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

[2]孙绍勇,郑人杰.红色文化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四维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

[3]陈占安.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在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同志就《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答记者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责任编辑:侯欣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传播作用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