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试教分析
2020-08-10林景武钟俊鹏
林景武 钟俊鹏
我们在本校三(4)班(共38人)對《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教。试教前,我们设置了前测试题,以此收集、分析学生的前概念。试教中,采用每课录像、学生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方式及时记录学生课堂的表现,据此分析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状况。试教后,依据教学目标和前测试题,制定后测试题,对学生进行后测,后测结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下面从主要内容、前测、教学效果和建议、后测等方面对每一课进行试教分析。
单元各课试教分析
1.《仰望天空》试教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通过知识分享会、图片比较和模拟实验三种形式,收集、了解学生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并记录在《活动手册》的韦恩图中。
前测时发现,关于太阳和月球,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已经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有些学生一知半解,这与他们的课外阅读量有关,这也是各学段学生学习宇宙领域的共性。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太阳比较热,太阳会发光,少部分学生知道太阳是恒星。学生虽然对太阳和月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不够。对于探究问题“为什么太阳和月球看起来一样大”只有六成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学生对于知识分享会、图片比较和模拟实验有较高的热情。试教发现,本课的教学容易浮于表面,例如模拟实验时,学生可能玩一玩就结束了,而没有理解模拟实验背后的逻辑推理过程。再如,比较图片时,学生容易看一看就结束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关注太阳和月球的异同点。
后测时发现,学生的认知比前测丰富很多,“知道多少”这一项平均能写出9条,但是能完整表述两个天体特点的学生较少,说明他们在记录的完整性上略欠功夫。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试教分析
本课通过制作日晷,让学生探索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进而体会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前测时发现,对于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较大,只有一半的学生知道日晷是测量时间的仪器。学生对影子已有了基本认识,知道影子在光源的反方向、有遮光物才会有影子、影子和阳光有关系等。
试教时发现,制作日晷的难点是如何将日晷的东南西北与实际方位对应起来,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比一比制作日晷的准确度、丰富度、美观度,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小组在课间带着工具跑到操场去记录,而且每个课间都坚持记录;有的小组偷偷把工具带回家,因为他们要记录日出和日落时的影子。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十分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
研讨时,学生有了“简易日晷”的实验记录,能很好地结合事实证据进行论述。日晷记录越丰富的小组,获得的信息越多,也就越容易发现规律,与同学分享的积极性就越高。
后测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描述影子在阳光下长短和方向变化的简单规律,与前测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部分学生能结合阳光变化、时间变化来描述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都知道日晷是古人测量时间的仪器。
3.《影子的秘密》试教分析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探究影子的形成过程。
前测时发现,学生都知道产生影子需要光和遮光物,有部分学生知道“还需要接收影子的平面”。
本课看似不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其实是第二课的延伸,也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本课模拟实验较简单,挑战性不高,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教学时,教师要强调利用对比的方式来发现改变影子的不同方法,就像教材图片说明的那样,如果要研究一种方法,就要尽量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用比较的方式来判断此方法的效果。学生非常喜欢本课的设置和手影游戏,他们会在教室里自由活动,学以致用。
后测时发现,关于形成影子的三个条件,大部分学生能确定需要两个条件:光源和遮光物,有16.7%的学生能选对三个条件,说明学生容易忽视“屏”这个条件。学生对影子的形成过程比较熟悉,知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光线的入射角有关。
4.《月相变化规律》试教分析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要让他们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即可。
前测时发现,学生知道月亮有时“弯弯的”,有时“圆圆的”,但对“月相”这个名词比较陌生,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更陌生,他们甚至会说“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之中去界定。
试教中发现,有学生用尺子去测量月相的大小,以确定两张月相图片的先后顺序,说明确定时间相近的图片的先后顺序是一个难题。试教时我们给了学生25幅月相图片,由于相近的月相太多,致使排序环节占用了较多时间,学生普遍认为较难。可见,选择月相图片时要控制数量,图片间差异要大一些。
后测时发现,学生都认为月相会发生变化,会描述一定的月相变化规律,比如“弯→圆→弯”或者“弯→圆→弯”。
5.《月球——地球的卫星》试教分析
本课通过查看图片、查找资料和模拟环形山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月球。
前测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知道月球表面有坑,但是不知道“环形山”这个名词。
比较图片和制作月球小档案这两种方式,不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模拟环形山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挑战性不太高,学生容易草草了事,因此,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对模拟实验的逻辑推理和理解上。由于学生对环形山的特点、成因等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适当加以拓展。
后测时发现,学生对“环形山”印象深刻,都认识到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月球的描述也更加丰富。
6.《地球的形状》试教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将体验和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前测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地球是球形的”能进行正确判断。对于地球是球形的支撑现象“从远处行驶而来的船只,先看到帆顶,再慢慢看到完整的船只”,只有六成的学生判断正确。
试教时发现,由于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教师要将学生“带回”古代,假想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我们能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怎样的思考。这个情境的营造很重要,是本课探究的前提。探索环节让学生在一节课中重演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人们提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观点→因为特殊现象的存在,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提供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通过试教还发现,教学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观点不断被推翻重构的过程缺乏整体认知,另一个是学生对模拟实验的逻辑推理过程较难理解。本课的两个模拟实验,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有很大帮助。
后测时发现,只有两个学生对地球形状做了错误的判断。在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中,只有57%的学生选择了全部正确的三个条件。“先观察到帆顶”这个证据大多数学生能选择出来,说明模拟实验的教学有效果。月食和麦哲伦航海旅行,有一半的同学只选择其中一个。因为对于学生而言,这两个证据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教师在解释这两个证据时要多下功夫。
7.《地球——水的星球》试教分析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数格子等定性、定量的方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前测时发现,有七成学生知道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试教时发现,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热情很高,虽然他们的关注点比较分散,但绝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海洋的辽阔。让学生用网格纸数一数陆地和海洋分别占有多少个网格,用量化的方式来比较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数格子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后测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描述地球是水的星球。对地球与太阳、月球的比较,学生能描述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球体、星球”。学生一般能说出地球有氧气、有水这两个重要特点。
8.《太阳、月球和地球》试教分析
本课是单元小结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地球主题海报,从资源丰富的角度认识地球更多方面的特征。
前测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知道地球的独特性体现在地球上有生物,但他们对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认识得不完整,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需要空气、水等条件。
试教时发现,大多数学生用红色表示太阳,用灰色表示月球,还有学生画出了日珥和环形山,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太阳和月球的理解。学生对海报主题颜色的选择,以及海报的制作方法了解不多,需要教师仔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选择红色主题应当如何完成海报。学生对于制作海报的积极性很高,但工作量比较大,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减轻学生负担。海报制作完毕后的交流活动是锻炼学生分享、倾听、向他人虚心学习的良好时机。
后测时发现,学生给太阳上颜色时会选择暖色调,他们认为阳光很温暖,平时观察到的太阳也是这样的,有两成学生能描述出黑子,说明他们对太阳有进一步的認识。
试教体会
1.大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关于三个天体的立体认知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本单元主要涉及大概念“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如何将大概念的建构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材设计富有结构性——前五课主要认识太阳和月球,后三课主要涉及地球,看似独立地认识三个天体,但教材通过光和影的相互影响、阳光下的影子、月相变化规律、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月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等内容将三个天体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具体的联系是什么呢?就是三者之间的规律运动,而规律运动是在高年级建构的,故本单元很好地完成了该大概念在中年段建构时需要完成的任务。
2.单元内容贴近学生
本单元的内容设计合理,每课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趣味性方面,5个实验活动、3个制作活动和1个游戏,能够让学生充分动手,快乐探究。其中,学生对制作日晷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乐于利用课外时间观察影子并坚持记录;手影游戏更是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这些活动趣味性强,能吸引绝大部分学生,让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持续地进行探究。
3.着力培养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核心探究技能
在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天文学家常用的探究方法,一直都是一个难题。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学习“间接观察”和“模拟实验”,这是探索宇宙的重要方法,本单元几乎每课都涉及这两种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5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