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风传承:新时代培育新文明的微观机制

2020-08-10汲淑艳李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风

汲淑艳 李军

【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生活方式、文明风范、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优良的家风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推动现代乡村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培育新文明,微观家庭是有力的抓手,在家风的传承中注入新时代文明的元素,让家庭成为培育新文明的起点,通过家庭的教化传导到整个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家风;家风传承;微观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0)09-002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等等。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如家风家规仍然是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前了解并形成基本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途径。

一、家风及家风传承的内涵

家风,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日常生活方式、文明风范、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家风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时期历史汰选、传统沉淀的结果,又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智慧的结晶,对家中子弟具有熏陶影响、沾溉浸润的作用。家风一经形成,就能不断地传承发展,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甚至会成为一个家庭的集体记忆,起到家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家风传承就是通过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一段家庭记忆等载体规范约束家庭成员的思想行为,这种传承不易改变并且具有长远的影响。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行为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约束作用。家风教我们如何处世立身、治国持家,且日益成为社会文明的风向标。我们可以把良好的家规、传承的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家风是长期教化的结果,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并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家风能够对社会风气起到净化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且追求精神文明的今天,良好的家风对社会的发展更显得至关重要。

二、家风传承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传承优良家风,既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文明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重要作用。

1.优良家风能够激发传统文化正能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家庭伦理和家风问题历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中国传统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家风家教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在长期的岁月绵延中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从文化角度看,家风家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放眼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把家风家教提升到国家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纵览整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我们则会发现,有大量关于家风家教的名言、典故、佳话以及家训、家规等文献,而且大多数内容质量上乘,如今依然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孝、友、勤、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家规家训中的教子、治家、修身、涉务之道经过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已成为家庭价值共识、社会共识和民族共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2.优良家风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家族子弟养成良好德行、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家风不仅为家庭成员确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型,而且以日浸月染的方式为其达致理想人格提供了保证。当然,好的家风不是凭空传承的,需要良好的家教。家教是教育的起点,良好的家教可以使家风代代相传。好的家风不仅在纵向的代与代的传承中促进了家族成员的健康成长,而且在横向的辐射与熏染中产生了“正的外部效应”——对其家庭或者家族成员而言不仅是一种无形的规约,而且是一种潜在的人生信仰。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其家风的“流动载体”,行至一方就熏染一方、影响一方。因此,好的家风能促成好的社风、民风以及政风、党风;而好的家教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并且在上述意义上保证了好的家风持续产生“正的外部效应”。倘若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风家教,那么,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将获得无尽的能量。

3.优良家风能够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成长成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健康发展。著名的《颜氏家训》《孔子家语》,均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核心思想,以修身养性为做人之本,以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为基本美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静以修身,勤以养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发人深思,对后世影响深远。司马光则认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他在《家范》中系统地阐述了封建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收集了大量治家有方的实例和典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今天,要加强青少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就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及个人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家庭的家风教育。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家风,为青少年的成长作好榜样、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和践行良好家风,事实上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而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内心形成认同的过程。唯此,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更有底气。

4.优良家风有助于推动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使核心价值观被一般民众所接受?好的家风家训具有生活化、实践化、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把核心价值观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观连接在一起,把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般民众耳熟能详的通俗用语,民众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血脉。只有全社会凝心聚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家风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源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文化土壤。家风所提倡的正是当前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格。宣传良好家风,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有良知的道德责任,提高人们的道德践行能力。

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人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育子女树立自强自立的事业观,建立平等互敬的人际观,坚持公私分明的亲情观。

5.优良家风有利于推动现代乡村治理

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是农村乡土文化的集结号,是现代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传承优良家风既有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增强村民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内聚力的形成和邻里共同体的构建。

现代乡村治理需要优良家风关于“立德”“修身”的人生观,需要不断提高每一位村干部、村民的道德水平,使村民在文化认同中感受乡村社会的自主性与自我管理的价值所在。提高乡村治理成效的关键在于乡土文化的重构,需要不断发挥家风的道德教化功能。现代乡村治理需要传承传统家风中“以和治家、勤俭持家”的家庭观,这些传统观念不仅能使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乡村治理能力,还可以整合乡村资源。传统家风中“贵和乐群”“爱众亲仁”等思想有助于构架融洽、和睦、温馨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风气、维系良性互动的社会关系。

三、传承培育良好家风的思路

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培育新文明的重要抓手。

1.整理收集良好家风家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一是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抛弃、遗忘家风家教,也就毁掉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延传的根基,丢掉了国人安身立命的财富。因此,在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回被遗忘、被忽视的家风家教。要把家风家教的认知教育贯穿并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层面;二是挖掘整理优秀传统家教成果。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家风家教经验和卷帙浩繁的家风家教文献,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成果,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为了避免这些资源流失,应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发掘整理,并逐步建立起家风家教的研究体系。

2.传承发扬好家风,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一是要吸纳融合时代精神,树立新时代的家庭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应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纳入家风家教内容,并赋予家庭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倡导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倡导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和国家目标的有机统一,倡导个人风度、家风风范和社会风气的有机统一。要求为官尽力,从政清廉,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树立仁爱之心。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传统社会对于家风家训的流传采用了多种形式,既有鸿篇大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等。在互联网时代,好家风、好家训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台广播,要注重采取多样化传播手段,如运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公益广告等,让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知晓并参与其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自觉传承家庭美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真正融入生活,内化于心,落地生根。

3.弘扬传播好家风,带好民风促好乡风

一是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党员干部的家风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行和发展,还会对社会产生“共振”和放大效应。党员干部要带头传承优良家风、建设文明家庭,为家庭成员和身边群众作出榜样。应广泛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培养干部家属自觉守廉、倡廉、助廉意识,让家庭成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安全防护网;二是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带动乡风民风、党风社风不断好转。通过组织典型宣讲“最美家庭”“爱心妈妈”“孝心好儿女”等家风故事,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去引导人们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

4.规制利用好家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以培育“家庭文化”为入口,促进村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不断提升。一是要从“抓建设”到“换思维”,不断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充分调动村民的自主参与热情;三是从“传家风”到“建体系”,不断加强村民的道德约束能力,健全包含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文明公约的道德规范体系,建立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彩霞,冀建峰.传统家风文化的传承[J].文化学刊,2018,(4).

[2]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

[3]高旭.传统家训与现代家风精神之培育[N].淮南日报,2019-09-26.

[4]于大水,王景迁,周洪江.村民素质教育:乡村治理的基石——以招远市九曲蒋家村的探索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刘艳军,刘晓青.基于传统家训文化视角的现代乡村治理与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马程

猜你喜欢

家风
勤劳是最好的家风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勤劳节俭传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