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途径探析
2020-08-10朱甜甜
朱甜甜
摘要:学风是一种学习氛围,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辅导员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途径,提出若干工作方法,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 学风建设 途径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長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金课”,同时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风问题的实质是人的价值观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具体到高校学风而言,就是高校学生如何看待学习做出的价值判断,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过程。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00后的青年,自尊心比较强,自律性比较差,娇气、优越感尤为突出。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一阶段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和电子产品。目前,随着网络游戏、智能手机、智能APP等不断研发,学生的学习精力、学习积极性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此外,由于大学教育模式与义务教育模式相对不同,学生自由时间变多,使得一些缺乏自控能力和纪律性差的学生沉迷网络世界,出现逃课、旷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建设。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业规划意识淡薄
大学一直是高中学生梦想的地方,高中时期他们刻苦学习、废寝忘食为的就是能够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能够拥有更多自由时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因此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弃休闲娱乐的时间畅游在题海之中。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期的能力水平,除了挑灯夜战学习自己的专业课外,还要准备英语、计算机考级,压力非常大。另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老师或家长强行代办,因此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个人层面上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如若对学习的专业或内容不感兴趣将大大降低学习的动力。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计划混乱,学业规划意识淡薄、对未来也没有规划等问题,很容易陷入懒惰和享乐的圈子,也常常呈现出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等状态。另外,从填鸭式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大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难度较大等原因,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导致专业认同度低,使得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清晰,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
3、学习观念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生习惯了在老师的监督和约束下完成学业,而在大学教育中,学习氛围较轻松,学生的课外时间将由学生自己安排,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在高校的大多以“95后、00后”为主,该群体由于与社会接触不多,没有遇到过重大挫折,心理比较脆弱,缺乏坚毅的精神。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逐渐放松,经常以散漫的态度面对学习,甚至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将经历用于娱乐方面等因素出现厌学心理,恶化了学习习惯,与其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生形成两级分化。
4、教师课堂管理不够严格
目前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管理不严、课堂纪律松散等情况。许多教师由于长期担任一门课程,对教学内容轻车熟路,上课模式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即使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有低头玩手机、交头接耳的现象,也只是口头批评教育,并没有采取强制措施,使得部分学生变本加厉。此外,高校教师因承担巨大的教学任务和晋升压力,投入教学的精力相对减少,缺少课堂互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教风缺失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学风的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的学风建设途径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同时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支重要队伍。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如何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1、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能力,强化学生思想引领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强调,高校学风建设要帮助学生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成才。要始终贯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学风” 。
新形势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不应该只是从事琐碎的日常事务,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变化,把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作为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利用自身优势,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典范效应。大学生的思想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发生着变化,不同阶段学生思想也不同。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面对学生的新问题、新形态要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实践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升华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促进他们全面成才。
2、以教育引导为主,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思想特点上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性,大部分同学思想比较积极、乐观向上,学习积极性较强,少部分学生纪律性差、缺乏自觉性,因此,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引导。
一年级学生处于过渡适应阶段,思想比较单纯,可塑性和可变性较强,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院长、专业教师开设讲座,帮助新生快速了解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解答学生刚入校时的迷茫和困惑,及时引导新生树立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业生涯。
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大部分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未来也有了初步的规划,这阶段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强化学生专业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年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定型,趋于稳定。主要以学业创新、树立个人目标为主。通过召开考研考公经验交流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形式,进一步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从而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打下夯实基础。
四年级学生的三观已经基本形成,思想比较成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阶段主要以强化学业发展为主。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通过精准推送招聘信息,召开就业推进会、简历制作培训会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求职能力,帮助毕业生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以考研、就业促学风。
3、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营造学习氛围
3.1 发挥学生骨干带头作用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领头羊,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依靠力量和好帮手,他们每天和班级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接触时间比辅导员久,同学们更愿意与他们分享、交流。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加强学生骨干的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利用朋辈教育的优势,为身边同学做好榜样,发挥学生骨干的表率作用。
3.2 以班风、寝风为核心,带动学风建设
把班风和宿舍建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班级建设方面,建立一帮一互助小组,以先进带后进,通过先进个人、先进班级评比等活动,发挥学生干部引领作用,调动普通同学看齐意识,激发学习动力,在班级形成“追、赶、比”的学习氛围。在宿舍建设方面,除了要求卫生达标外,通过开展“文明宿舍、党员模范宿舍”等活动,加强宿舍成员文明行为形成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不断改善学风建设环境。
3.3 严肃考风考纪
良好的学风离不开严肃的考风考纪,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加强考风考纪宣传、教育和管理。在每次考试前组织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强调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同时通过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张贴诚信应考宣传标语等形式,加强学生诚信意识,严肃考风考纪。
3.4 以“考研”为载体,促进学风建设
以召开考研专题班会、考研动员会等形式,鼓励学生考研,积极开展考研学生专业指导,强调考研前期注意事项。邀请博士、专家与考研学生交流经验,为考研学生指点迷津,在复习倦怠期为学生打了一剂强心针。不仅如此,还可以邀请专家教授对考研学生进行“1对1”帮扶指导,发动教师提供考研信息,调剂信息等,帮助考研学生实现梦想,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三、结语
学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因此在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还要让学校变得更有内涵、更有深度。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人,更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奠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见[Z].中发〔2004〕16号.
[2] 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3] 王淑珍,何卫军,郎蕊.浅析高校学风建设[J].学理论,2015,(6).84.
[4] 杨毅.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2).33.
[5] 安婷婷.高校辅导员加强学风建设的方法探析[J].明日风尚,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