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疫情形势下中学生灾难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对策的几点思考
2020-08-10张淑婷
张淑婷
摘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各阶段学生的春季开学时间一再延迟。何时复学更成为一个未知数。面对这样的现状,湖北省各地的大中小学纷纷利用网络、电视平台开始了线上模式教学。而相比起学生正常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学习,关于此次新冠疫情的一系列灾难教育更成为学生所受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新冠疫情 中学生灾难教育 必要性 实施对策
一、新冠疫情形势下中学生灾难教育的必要性
此次是一个对学生开展以新冠疫情为主题的灾难教育极其“合适”的契机——武汉的学生切身体会着疫情给自己、给家庭以及给周围人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并通过对来自多方面信息的整合,形成对于疫情以及疫情周边问题独特的认知;而发生在武汉乃至湖北的诸多抗疫救灾事件,如敢于逆行的诸多医护工作者勇于奉献、勇于牺牲,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给予湖北乃至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援助等等,都成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灾难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多元化的灾难教育,学生可以对此次新冠疫情有了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更可以围绕此次疫情产生的周边问题——例如学生应当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灾难、如何理智地辨别媒体上的各种信息以及何为“敬畏自然与生命”等——加强认识与理解。
从中学教育的目的来看,我们的中学教育,其中的重要内容即包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探索精神等等。上文提到的围绕新冠疫情发生的种种人文素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在无形中丰富了灾难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得灾难教育的目标与收效更具灵动性,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与正义感。因此,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独立形成并逐渐发展、定型的中学阶段,其学校教育就担负着灾难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我们的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
另一方面,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绝不仅是教会学生科学的、人文的知识,还更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学习知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开展灾难教育,其目的也正是对过去的灾难进行反思,同时提升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或突发状况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疫情的灾难教育更应当成为学校日常进行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
面对灾难来临,无知是最可怕的敌人。现在回头反思,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绝大多数武汉民众都或多或少陷于这样的状态中;而后来的疫情扩散、武汉封城,广大民众也为最初的无知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且从当下全球的疫情形势来看,除中国外,意大利、韩国等国的民众也由于疫情最初的“无知无畏”而导致全面扩散,由此可见,普及灾害的预警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而广大民众的无知,是否也折射出我们所受灾难教育的欠缺?武汉人民近几十年来并未如此“亲身”经历过此等疫情,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心城市也距武汉千里之遥,更不论当时大多尚未出生、现在正接受中学教育的中学生们。而现实经历往往是最为难得的教育素材,也是一个绝佳的教育契机。规划、组织有序的灾难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首先即是正视灾难,对灾难预警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以在未来能更好地具备应对灾难的能力。例如针对此次疫情类的传染疾病,一有发生,即刻减少或停止公共活动,做好防护。而不是对其无感,存侥幸心理,进而由单次疫情的无意识而演变为对灾难的无知。
二、当前疫情形势下中学生灾难教育的实施对策
1、与线上教学结合,利用互联网资源分享的优势,力求教育形式、内容多元化
受疫情影响,目前学校虽还未复学,但是,针对学生的线上课程与辅导已经开始。借助网络平台资源分享快速、便捷、形式多样的优势,我们的灾难教育可以在平日的线上教学过程中通过新闻报道,以文字、视频或图片的方式有序地与学生进行分享。在对新冠病毒进行科普的同时,还可与学生分享每日疫情相关的新闻、热点,其形式并不局限于文字报道,短视频、图片以及漫画科普等都可以用于学生的灾难教育。且我们不难发现,在各领域的一线人员奔赴工作岗位的同时,我们的诸多媒体工作者、艺术创作者也在通过自己的创作为疫情加油,例如具有地方特色的MV《武汉伢》,可爱幽默的漫画《热干面,加油》,振奋人心而又励志的微信公众号推文《4架专机100余吨医护物资空降武汉》等,这些创作、纪实报道充满人文气息与疫情关怀,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知这场疫情,感受疫情下中国人民的关怀与互助,理解灾难发生时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身为武汉人民自身的使命与责任。这些都不失为这场疫情教育的绝佳素材。
因为校园封闭和居家隔离,网络成为师生获取信息来源、表达思想观点、宣泄情感情绪的最重要的单一渠道和平台,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学校意识形态阵地高度集中在网络,具体而言,就是在线课堂、校院两级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和师生的微信(QQ)群。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跟平常相比,意识形态阵地大大收缩,而且任何网络言论、图片、视频都能留下“电子痕迹”,相對直观可视,可回溯可追究;弊端在于,宅家抗疫导致网络阵地空前活跃,特别是师生的微信(QQ)群每天信息量非常大,文字、照片、视频、语音、表情包等各种形式都有,要逐一分析甄别的话,工作量相当大。所以,为了有效筑起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必须从加强师生意识形态甄别能力这个源头抓起,以补足精神之钙增强思想免疫力,防止有意识、无意识地发表不当言论,随意传播来历不明的信息,造成不良影响。
2、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力求灾难教育主体多元化
武汉作为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阵地,拥有许多开展以此次疫情为主题的灾难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灾难教育,而具体承担教育任务的教育者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进行选择,不局限于学校的老师,亦可以是疫情方面的专家,进行一线抗疫工作的医护工作者、新闻媒体工作者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见证、参与了这场疫情战役,他们在灾难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必然给接受教育的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我们所任教的班级当中,就有学生的家长从事医护、新闻、警务等工作,他们在抗疫一线的见闻和感受丰富,可以从自身经历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的培训内容,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体会这场疫情。之所以要求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是因为学校通过灾难教育“不仅要以增加学生防灾常识和能力、提高防灾意识为目标,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灾难观,以使学生能够从对灾难的被动反应转而积极去应对灾难,进行自我调适。” 同时,让学生了解,应对灾难是一个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共同参与的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并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相应的作用。如此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抗灾参与意识。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必然带来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而不是让灾难教育仅仅流于形式。
3、将灾难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
灾难教育最终的归属指向是生命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灾难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灾难本身,更是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协作互助的重要性,理解灾难的发生与自然的联结,从而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灾难是一本关于自然、历史、生命的百科全书,人类最好的学习就是从自己的痛苦经历中学习。在学校教育中应帮助学生读好灾难这本书,帮助学生通过对自然、对历史和对生命的解读去充分理解灾难,形成科学、完整的灾难观。”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其立身处世应当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保持谦卑;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瑞典化学家舍勒曾说:“我们一旦关掉敬畏的精神器官,世界就立即变成一道浅显的计算题。只有敬畏才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自我和世界的充实与深度。”而学校的灾难教育,其可不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在突发状况来临时的正确应急措施,提高应变能力,此次的围绕新冠疫情更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意义,进而借此契机以拓展、加深学校灾难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不速之客”新冠疫情的降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而灾难的发生也是一个生动的教育课堂。从本质上来说,灾难教育是一场针对所有人的生命教育,旨在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防灾、救灾的意识,培养积极认识灾难、应对灾难、反思灾难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协同互助。灾害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其丰富,包涵诸多教育要义,对中学生个体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林.理解灾难——由汶川地震反思学校安全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76.
[2]彭迁. 我国中学生灾难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3]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0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