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辰在呼唤

2020-08-10张雅文

北方文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刘永坦院士雷达

张雅文

如今,已不是敬仰崇高的时代,而我早已过了靠激情点燃创作灵感的年龄。

但敬仰崇高,却像一支不灭的蜡烛,在我心灵深处永远燃着光亮。虽然,我生命的小船已泊进夕阳的港湾,但心里仍然追逐着那束不灭的光。

它呼唤我,引领着我,朝着光的方向奔去。

那是因为一本书。

六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单纯傻气、满脑子异想天开的天真少女,第一次读到一本厚厚的大书,它是硬皮精装的,很旧,借来的,书名叫《科学家奋斗史话》。书中记载着许多著名科学家忘我奋斗的故事,记载着许多名言警句。

翻开这部大书,我就像翻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我这从未见过世面的傻丫头,就像一只井底之蛙,第一次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如此精彩!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真是太伟大、太了不起了!

从那时起,我对科学家就产生了深深的敬慕之情,觉得他们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照亮了世界,照亮了人类,也照亮了我这颗单纯而懵懂无知的心。

我仰望着天上的星辰,甚至不自量力地想:我以后也当一名科学家!

而且,这种敬仰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丝毫没有淡化,反而越来越强烈了。

当我看到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抛家舍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一次次地创造奇迹,一次次地获得巨大成功;当看到中国科学家创造出神舟飞船,使中国成为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当看到“天眼”、潜水艇、大飞机、5G芯片、高铁、高端武器等诸多科技项目纷纷向世界亮相,令世界震惊时,我对科学家的敬慕之情,也越发强烈,越发理性了。

我知道,科学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科学家则是一个民族中的擎天之柱!他们支撑着国家的科技大厦,从而改变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落后面貌。今天,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了,再也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了!

正因为有仰慕科学家的情结,所以,2019年2月28日,当我接到家乡作协领导打来的电话,对我谈到哈工大教授刘永坦院士,一位在雷达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刚刚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这是黑龙江第一次获此殊荣,希望我能写写这位双院院士时,我欣然接受,从而也将完成多年来仰慕科学家、想走近科学家的心愿。

于是,我开始恶补中外科学家的传记,以备迎接即将开始的采访与书写任务。

三个月之后,5月28日,当我满怀崇拜之情,在省委宣传部、出版社领导的陪同下,在刘永坦院士秘书郑薇老师的引荐下,兴致勃勃地走进刘永坦院士的办公室,这位长着一双深邃眼睛、不苟言笑的八十三岁老院士,却拒绝了我们的请求。

他说:“对不起,我没有什么好写的,我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所做的,不过是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做的而已。要写,你就写写这个团队吧。”

不是推托,而是一脸严肃,真心拒绝。

先前就得知,老院士淡泊名利,从不肯接受采访,曾拒绝了好多北京来的记者或作家,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他越是拒绝,我越发心生敬意,越想“拿下”他。

但是,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无论来的领导怎样劝说,并出示相关文件,刘院士始终不肯答应。

无奈,我只好说出几句我的心里话。

我说:“刘院士,你与夫人都是八十三岁高龄了,都到了耄耋之年,而我也到了古稀之年。我们都不年轻了,都饱尝了中华民族被人欺凌的苦难,都亲眼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迁。我这次从南方专程回哈尔滨来采访您,还带着摔坏了腿、拄着双拐、需要我照顾的先生,不是为了给您个人树碑立传,而是觉得您的成就值得写,这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青少年的需要……”

一听我说是带着拄双拐的先生一起来的,刘院士和夫人一脸惊讶,忙问是怎么骨折的,多长时间了。夫人说,她也被汽车撞骨折过,拄了二十年的拐。

聊到这里,或许是真情打动了老先生,或许是曾经沧海的人生,使我们三位老人产生了共鸣。

于是,当我最后一次问刘院士:“刘院士,我什么时候来采访您呢?”

他犹豫了片刻,说了一句:“那就明天上午9点半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听到这句话,我们来的人都欣慰地笑了。

但我知道,真正的艰难还没开始呢。

我觉得,每次完成一部纪实作品,无论是写高尚的人,还是卑微的小人物,甚至是即将走向刑场的囚徒,他们独特的人生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使我对大千世界多了一份认识,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间接的人生体验。

而这次,对刘永坦院士的采访,他为我打开的不是一扇窗,而是带我走进了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

他不仅使我认识了一位在雷达专业上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也使我结识了一群出类拔萃的理工男,看到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与个性。

以往,每创作一部作品,动笔前,我都采取恶补的方式,以大量的书籍来填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写二战中的人物,就阅读大量二战方面的书籍,写香港的《百年钟声》,就查阅大量香港的历史资料。

但这次,写刘永坦院士,所涉及的是理工方面的高深学问,绝不是靠恶补所能填补的。雷达,对我这个写作者来说,太高深,太深奥,根本弄不懂。而刘院士的生命,却因雷达而辉煌,通过雷达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了解雷达,如何来撰写刘院士的传记?

我创作四十年来,从未遇到过如此大的难题,这是第一次。其感觉就像在爬山。而且,这座山太高、太陡峭,远不是我这个学识浅薄之人所能征服的。

不记得有多少個夜晚,我那颗无眠的心总是在爬山,爬得精疲力尽,抬头瞅瞅,仍不见遥远的山顶。

我常常觉得,生命之泉已快枯竭,江郎才尽,没有了以往的欢畅流淌,没有了以往的轻吟低唱。

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凌晨一点,我在朦胧中,脑海中忽然闪现出我问刘院士:“您实验失败了,绝没绝望过?”

他回答我说:“即使实验失败,也从未绝望过。我坚信办法总会有的……如果在科研项目上,没有难点,没有风险,也无须攻关,那还叫什么科研?还需要我们这些教授、博导、院士干什么?要知道,每一次失败,不仅是对我们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我们毅力的考验!”

蓦然间,我这疲惫的心突然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

是啊,没有难点,还叫什么创作?不登高山,哪能领略山顶的风光无限?

为了攻关新体制雷达项目,刘院士带领他的团队,苦苦奋斗了近四十年,其中的艰辛、困难,绝非几次失眠、几次绞尽脑汁所能解决的,而是要把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攻关的项目之中!

而我,不由得问自己:再难,还有他们攻关雷达项目难吗?

从那时起,我开始换个角度,开始寻找老院士生命的闪光点,寻找支撑他人生的支点,不达胜利的彼岸,决不罢休!

就这样,老院士从不言败的精神,成为激励我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大年初一,还是因疫情小区封闭,无论多累多难,我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我的世界里,竭尽全力履行我的创作使命,直到完稿那天。

在此,向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哈尔滨工业大学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刘永坦院士及其团队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版社编辑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对我这部作品的大力支持。

谢谢!

责任编辑  韦健玮

猜你喜欢

刘永坦院士雷达
有雷达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雷达
院士速递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