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念的落实距离我的课堂还有多远
2020-08-10边秀珍
边秀珍
“书中自有颜如玉”。 阅读的收获总会让我感觉酣畅淋漓!假期中,我再次捧起《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认真研读了第四章《课堂教学改革与改革主体的发展研究》的内容。其实是第三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的收获犹如散落的珍珠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不仅有了规则的,也给我带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浸润。
1. 重心下移的思考
首先,教育对象与目标方面的重心下移。作为初四面对中考任务的学生来说,已经严重产生了两极分化。这样的任务面前,既要关注到尖子生的培养,又要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发展。考虑到下学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复习,有些孩子是可以利用复习来提高学习自信和英语学习兴趣的。所以,这样就要求在英语课堂上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要重心下移。通过重心下移,让那些基础不好的孩子课堂上有话说,能张口,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同时,通过重心下移,使大部分孩子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以便于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2. 对构建“互动生成式”的新型课堂的理解
“新基础教育”研究特别关注教学中的学生主动状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生成等,从而呈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为全体学生上课”意味着: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创生者,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其次,学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关注,捕捉,判断和重组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原始性资源”,“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丰富的资源,促成师生共同成长。第三,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教师作为“推进者”,须承担积极编织,重组资源,“积极”,“有向”,“高质量”地做好开放式导入,促进资源生成,及时智慧地做出回应反馈,使过程在师生双方的真实互动中得以不断生成,深化,直至结束时还有开放式延伸,呈现“互动生成式”教学的内在逻辑。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来自于学生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利用好。反思主要原因是我自己对课堂驾驭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也使我意识到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精心的课堂备课才能对学生的生成资源进行很好的利用和把握。因此,教师自身的继续学习是必须的。否则,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教师会束手无策。
3. 建设富有“生命自觉”的教师队伍
实现师生的“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人之发展的意义。在“新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变“校本研训”为“校本研修”,以教师的自主發展需求为出发点,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愿望,提升教师主动发展的能力。所谓“生命自觉”的教师,是指教师具有清晰正确的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策划能力和基于日常研究性变革实践的学习——实践——与反思——重建能力,教师自我职业认同度高,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针对文中提到的: “生命自觉”,我在问自己:我是否接受改变?我行动了吗?作为新基础的成员,我很高兴参与课改,但是发现自己出现了问题:听课越多,发现自己的问题越多。近乎于不会讲课了。想到此景,我感到有些焦虑和害怕了。我在不时地反问自己。思考之余,我想到了蚕蛹破茧成蝶的经历。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如既往地跟紧新基础课改前行的步伐,尽管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只有经过挣扎之后的蜕变才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理清了思路。找到了下学期的努力方向。坚决做一个课改的践行者!
4. 课堂驾驭能力的提升源自于自身的提高
在平时关于教师对知识的储备方面有“长流水”的说法。而新基础教育关于提升策略内容中点到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推进。因此,教师更需要有“升水法”“点金术”,随着课堂上一波接一波的生成之潮的涌动,教师还要有“冲浪”的勇气与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日常实践,持续学习中,不断蕴蓄,锤炼,教师才能养成教育智慧,教学相长,和学生一起成长。于是,我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自己需要面对的挑战,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变换生成的课堂。所以,我要认真研读关于新基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仔细揣摩。不断前进是我唯一的选择。
5. 不断总结是克服懒惰的良药
面对“活”起来的课堂,我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每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不仅我自己要做好总结,也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堂的总结和学习的总结。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记,笔记和记录卡的形式都可以。在自我意识上,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我要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每堂课的反思,评价,判断自己的目标达成度。在知识结构上我要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用结构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在合做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为人处事上,引导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的思考,总结以及合做学习中学会做事,做人的原则和品质。实现新基础教育的“成事成人”的目标。
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总之,我愿意在主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的课堂随着不断地学习而发生着变化!我坚信,成功就在不远处的那方明亮。我的课堂将不再辜负于那方讲台的神圣!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