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平衡报道”

2020-08-10李叶青厉敏

新闻传播 2020年9期
关键词:倾向性媒体融合内容

李叶青 厉敏

【摘要】平衡不仅是一种新闻报道手段,也是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操作守则。新媒体环境下,要注意内容平衡、观点平衡、载体平衡,以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更好地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内容;倾向性;媒体融合

【作者简介】李叶青,日照日报社编委、新闻出版中心主任、融媒体中心常务副主任。厉敏,日照日报社融媒体中心编辑。

平衡报道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全面地陈列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突出报道主要意见和观点,同时要保证多元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完整呈现。

平衡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是内容、姿态、不同层面和不同分类的理解。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应当为实现平衡报道做出努力,如此才有利于体现媒体公正客观的立场,避免报道的不良倾向性,使媒体更好地担负起社会责任。

一、平衡内容,呈现受众感兴趣的信息

中国媒体的属性,决定了长久以来,媒体浓厚的“官方色彩”——作为“党的喉舌”,我国媒体在传达党的声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内容选择上,也更习惯于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信息能不能发布、什么时间发布、怎样发布都取决于政府,媒体从政府那里获取信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过滤和选择,引导和左右受众的观点和思想,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呼声和需求迫在眉睫。可是,有些媒体却驻足不前,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和看法的反映视而不见,“一个腔调”的新闻占据媒体,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也误导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情况有了改变——“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有照相机”,“受众”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技术的发达也带来了海量的及时、丰富、多样的信息,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地选择内容进行浏览,从被动地接受传媒的报道,变为主动地选择和控制媒体传递的信息——这倒逼媒体正视受众的需求,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分析事件,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的不同呼声及需求,力求为受众提供全面、迅速、准确的信息。

譬如,以往在一些灾害报道中,有的媒体会对受众普遍关注的灾情信息轻描淡写,却大篇幅地去表现领导如何重视、反应如何迅速、应对措施如何得力,把灾情写成“丰功伟绩”,但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此种情况却大有改观,几乎所有媒体都开设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专题,聚焦全国以及本地抗击疫情的最新资讯,滚动播报疫情防控最新动态,及时转载中央和地方权威媒体消息,第一时间推送最新进展,受眾感兴趣的新闻及时、准确、全面呈现,使宣传和新闻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二、平衡观点,让报道更客观公正

实现平衡报道,不仅要求内容平衡,也要求对报道对象的相关观点进行全面的涉及和呈现,以使人更深入地认识报道对象。

长久以来,为了担心混淆视听、民心不稳,媒体在报道的时候都会旗帜鲜明地摆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倾向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必掩饰,但新闻的倾向性绝不是排斥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相反,新闻的真实与客观是新闻平衡的精神内核之一,新闻平衡与新闻真实一样,要求全面地、充分地提供各种新闻信息、新闻观点,有些人因为“倾向性”而置“客观”于不顾,甚至出现“以观点统领事实”“为了观点裁剪事实”的情形是非常不可取的。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观念、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当人们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存在争议或者法律尚处于空白的情况下,社会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声音,此时,媒体要采用平衡的方法,让社会各方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不同群体和专家对问题、现象作充分评说,更好地帮助受众就争议问题做出解答。

平衡报道不仅是技术要求,也是一种宏观战略的把握。对于媒体来说,对某个内容的报道策划,考验的是媒体对一个时间段内社会信息的综合驾驭能力,只有基于是非判断作出较为平衡的部署,尤其在选题策划上,在稿件数量,内容配置,选题的逻辑选择上实现均衡配置,才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大限度做到客观公正。而对记者个人来说,平衡是一种报道手法,只有让代表不同观点的事实和争论中的各种见解都得以完整呈现,才能够防止出现故意的偏见,确保报道更真实客观。因此,在报道中,要遵循平衡原则,确保采访、写作、编排、纠正技巧的平衡性。

例如,针对前段时间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肖战227事件”,3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官微《检察日报》在第五及第六版法治评论版,连续刊登了五篇评论“肖战227事件”的评论文章:1.《肖战事件:没有胜利者的战争》2.《评判肖战事件的两个维度》3.《不能任由粉丝喜好毁了同人文化》4.《肖战事件是非曲直如何评说》5.《“同人小说”涉及的法律问题》。围绕“粉丝行为,偶像买单”和“粉丝行为,不上升正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5篇报道以很中肯的立场去点评,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引导参与此事件的相关圈子,该如何正确地去处理这些问题,让人意识到如果在事件的萌芽期,就拿起法律进行维权的话,事态不会发展得这么严重,双方损失也不会那么大,这也就是《检察日报》连载5篇报道,评“肖战事件”的意义。

三、平衡载体,让传播更有吸引力

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也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各种产品形态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步走向优势互补,相互借力发展,融合图文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形成的“融媒体”成为大趋势。媒体必须平衡报道载体,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以“融”的思维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近年来,各大传统主流媒体在挺进融合发展深水区的改革过程中,推出了一系列在“融”中创造、在“合”中提升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收获“百万+”甚至上亿的点击量,而且有力唱响了主旋律、传播了正能量。以此次抗击新冠肺炎报道为例,在这场围绕疫情动向、防控宣传、专家解疑、谬误澄清、政策解读等一系列报道活动之中,中央、各省市主流媒体,综合运用多种宣传形式,将新的媒体形式和工具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通过开设疫情防控专栏,第一时间宣传报道疫情防控会议部署、领导调研、防疫进展等;利用通讯、消息、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通过政策解读、评论、访谈、新闻特写、深度报道等方式,及时、全面、准确宣传报道疫情防控的开展情况、工作措施、先进典型、取得的成绩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报纸向深度延伸、视频引领突破点、微信客户端助推新力量,在宣传中,各媒体都注意平衡各种形式,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平衡资金、技术、人才的配置。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人們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充满了手机的影子,“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特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明显。移动优先已经成为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关键实践。要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人才、资金和技术向移动端倾斜,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强化报道特色,平衡“即时”与“深度”的关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更为灵活、媒体数量增多,使信息量急剧膨胀,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闻失真、新闻侵权、伦理失范等现象,并且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求快不求真等问题。因此媒体在信息开发上应注重平衡,面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信息源,根据不同的载体进行细分加工。比如,移动媒体以时效取胜,求一个“快”;而对于文字媒体来说,它与广播、电视、网络相比最大的优势还是深度写作与引人思考,因此必须要避开“直观”的软肋,而更注意深度。同时,以“快”为特色的,对于一些重点新闻也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而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也要保证一定的信息覆盖面。

在疫情报道中,日照报业传媒集团围绕相同的信息源,在特色报道上做文章,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例如:1月31日中午,一段环卫工老人到派出所为武汉捐款的视频在日照市各大网络媒体上被迅速转载。视频里,老人身穿灰白色棉袄,头戴橘红色环卫帽,口罩遮面,他放下一个纸包后,转身就走了。民警打开纸包后,发现里面是一沓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急转武汉防控中心,为白衣天使加一点油,我的一点心意。东港环卫”。清点过后,民警确认那是12000元。随后,“急转武汉!环卫老人扔下钱走了!”等相关推文就快速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日照日报公众号、主流日照客户端、主流日照官方抖音号都第一时间发布了这条新闻,《日照日报》发挥纸媒深度报道优势,通过记者的深入采写,在2月3日一版刊发了《“中国好大爷”袁兆文和他的捐款故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袁兆文大爷为湖北捐款一事也“登上”了2020央视元宵晚会。

参考文献:

[1]刘敏,新闻报道的“平衡原则”[J].传媒观察,2016年02期.

[2]苏蕾.建构危机传播的批判取向、主体意识与话语理性[J].编辑之友,2012年06期.

[3]张志安,沈菲,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总体特征及群体差异(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猜你喜欢

倾向性媒体融合内容
分析我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文献综述
两篇调查性报道的有益启示
论汪曾祺小说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