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就业导向的国际物流课程教改探析
2020-08-10张倩IncharroenRattapon赵昱
张倩 Incharroen Rattapon 赵昱
摘 要:“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行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分析物流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国际物流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及相关课程之间渗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物流人才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7.015
0 引言
当今世界的贸易经济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国之间的距离和障碍也在不断缩小。继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互联互通由此增强。作为一个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倡议提出后,我国已与沿线国家充分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签订了50多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另有70多份与涵盖一些国际组织在内的部门间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现已成为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事业,也为沿线各国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
1 “一带一路”为国际物流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外贸形势稳中有进的发展,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也为中国未来外贸增长提供了空间,有了国际物流活动才能完成跨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一带一路”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活力,促进了国内各类物流资源的整合。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5月,我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超过5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我國与沿线国家贸易额比2018年底提升了1.4%,占比高达28.8%。截至2019年6月底,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超过190份合作文件,我国还与18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为发展“丝路电商”提供了机制保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累计投资30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万个。
2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物流本科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建立起来的广阔国际化舞台,促成了国内外企业在高科技与高质量产品领域达成了大量实质性合作,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也是新的合作发展机遇。
2.1 国际物流人才缺口较大
2.1.1 国际物流人才的高层次要求
国际物流人才因专业要求、培养过程等因素影响具有其特殊性。我国物流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高层次国际物流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生产工作中。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泛,既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物流运作的各个环节;又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情况。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掌握一定IT技术之外,还要精通一到两门外语,以便于与国外企业交流沟通。因此,国际物流人才是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以及相应管理协调能力。
2.1.2 国际物流人才紧缺
我国物流近年来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物流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随着物流智能化、物流新零售和物流平台等一系列新兴物流经营管理模式的出现,国际物流人才将呈现出更大的缺口。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35.93%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首份工作是初级的物流操作岗位,物流企业对于这类初级岗位的需求达到了物流人才总需求的69%,而2699%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从事物流以外的其他工作。这说明并非所有的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都能够从事物流相关专业的工作,各级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并不能与社会需求完全对口。复合型专业国际物流人才的紧缺,已开始制约我国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
2.2 国际物流人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体现在架桥、修路、建港口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还有五大合作重点,路更通了,生意更好做了,人心就更近了,沿线各国的贸易潜力也被更好地发掘出来,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沿线各国间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2018-2019年,物流行业整体薪酬趋于稳步增长的态势,涨幅约为8%-15%,跳槽涨幅约为15%-25%,物联网智慧科技、新零售、智能仓配方面的高级专家及管理岗位的薪酬涨幅甚至达到了30%以上。截至2017年底,我国铁路总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477.3万公里,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366个,机场226个,仓库总面积已超过10亿平方米,冷库容积已达1.2亿立方米,物流园区(包括运营、在建、规划)超过1600个。我国物流运行组织效率的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必然导致对国际专业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
2.3 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我国从事物流行业工作的人员正以年均6.2%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物流岗位需求约180万。在我国的各类高等院校中,约有2000多所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每年大约可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人才15万人;各类培训机构每年可培养出物流人才约17万;各类公共实训基地每年约可提供14万物流人才的供给。各个院校及社会机构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每年新增物流岗位的需求,大力培养国际物流专业人才有助于缓解这一社会压力。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以各大院校为例,国际物流课程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及师资结构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院校普遍存在国际物流课程安排过于教条死板,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内的教师讲授,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缺少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机会。教学内容设计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市场调研,专业定位不够清晰,脱离了物流企业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未能实际贴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培养出理论素质过硬兼具实操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各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中,许多院校的教师并非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科班出身,也并无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免受自身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条件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素材,无法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实践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流程的认知。
3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分析
3.1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3.1.1 教学内容设计存在不足
国际物流课程所选教材大多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为主,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国际物流概论、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国际物流业务与组织、国际物流报關报检、国际海运物流、国际空运物流、国际陆运物流、保税物流、国际物流风险与保险、国际绿色物流战略、国际物流标准化战略等。因此,国际物流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实践,全面系统地介绍国际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国际物流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了国际贸易的规则和流程等,实际上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一些重合。如何让学生正确了解、熟悉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的操作流程,进而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国际物流问题,做到既懂国际贸易,又懂国际物流,把理论与实践良好地结合起来,是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国际物流的实现过程涉及许多环节和各类不同国籍的当事人,涉及作为国际物流需求的货主及同时作为贸易当事人的进出口双方,他们的发货人或作为他们代理人的托运人、收货人,以及作为国际物流供应商或服务者的货运代理、船舶代理、承运人、保险人、商检、海关、港口、银行等。整个过程复杂且涉及人员众多,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掌握好一门外语在沟通中显得十分重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国际物流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物流英语运用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基础需求。
3.1.2 教学内容改进建议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根据各个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非实行不考虑学生能力、基础的“填鸭式”枯燥理论教学。要区分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两门课程的差别,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着重讲解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中未涉及的理论与知识。要结合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实现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多讲授具有较高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学习新知识,了解国际物流行业的最新动态,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要领。
在开设国际物流课程之后,还需设置一系列应用型专业课,如集装箱多式联运、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与国际物流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相配套,促进学生对国际物流中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根据国际物流人才毕业后将走向的实际岗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中的技能与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关的英文知识和用法,增强学生的国际物流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所需的专有名词和国际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实现理论知识国际化,也要达到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3.2 教学模式改革
国内各个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主要面向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各类学生开设,开课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有些院校将国际物流课程定位为必修课,有些院校则定位为选修课,课时量以24学时、32学时、48学时这三种形式为主。各院校教学模式多以常规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
国际物流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仅凭几次课堂提问与案例讨论并不足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以人才培养计划为指导的基础上,完成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适当安排实践学时,让学生有机会进入物流企业,切身实地体验国际物流相关的业务与操作流程。
调整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与渗透,在开设国际物流课程之前,应保证学生已学习完成必需的相关预先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灵活的讲授方法,如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及概念性知识交由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学,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习题练习、案例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取精益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结合物流企业的具体需求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教学实践和实地操作的学习机会,切身体验实际的操作流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存在的各方面不同优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和企业国际物流业务和岗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侧重培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选择进行指导,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与择业。通过院校与企业的合力,打造国际物流校企合作平台,强化教学实践的同时,进一步升华培育出校企协同创新的物流平台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有利于适当减轻院校的办学经费压力,增强物流企业活力。
4 结语
为我国物流行业培养出具备业务理论知识、国际化思维能力、较高外语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是当前各级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共同奋斗目标。国际物流课程作为培养国际物流人才的一门主要课程,应切实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实行教学改革,以促进国际物流课程适应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Lutz Heather,Birou Laura. Logistics education: a look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and science,2013,(13):455-467.
[2]王鹏飞.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96-199.
[3]许英,欧阳芳.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6,(11):229-230.
[4]马丽娟.“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2):33-36.
[5]刘丽娟.国际物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模型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2):53-54.
[6]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10-4).https://logistics.nankai.edu.cn/2016/0626/c5259a4424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