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外热像评价青藤碱定点介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1〕
2020-08-10侯新聚马红梅朱满华
侯新聚,马红梅,朱满华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 南昌 330038)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痛风性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关节炎症反应[1],临床多表现为夜间突然出现肢体末端小关节的疼痛,轻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2]。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临床常以口服药物为主,如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消炎药、苯溴马隆片等,虽能降低尿酸,减轻关节疼痛等症状,但全身不良反应较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3]。近年来关节腔内注射青藤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提供新思路。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红外热像评价青藤碱定点介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 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湿热蕴结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三组,每组30 例。甲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38.50±6.07)岁;22 例单关节发病,8 例多关节发病。乙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9.85±5.61)岁;23 例单关节发病,7 例多关节发病。丙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40.70±6.21)岁;21 例单关节发病,9 例多关节发病。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制订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4],即临床表现为突发关节红肿热痛,以第一跖趾关节为主,炎症反应24 h内达到高峰;痛风石经检验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关节腔抽取关节液检查,发现有特异性尿酸盐结晶。以上3项符合其中1项即可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痛风湿热蕴结型诊断标准。主证:关节突然发生红、肿、热、痛,并拒按;次证:全身发热,或口渴,或小便黄,或心烦;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并且发病时间在2 d内;患者在接受本次研究前1 周未服用过非甾体消炎药和调节尿酸代谢的药物;患者自愿接受热成像检查和相关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关节皮肤有破损;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或精神病患者;患者已出现关节畸形等症状。
1.4 治疗方法
三组均使用0.5 mm×3.0 mm穿刺针进行关节腔注射,甲组给予青藤碱注射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2192,规格为2 mL∶50 mg)1 mL+2%利多卡因(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487,2 mL∶40 mg)1 mL患处关节注射治疗;乙组给予曲安奈德(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40,规格为1 mL∶40 mg)1 mL+2%利多卡因1 mL患处关节注射;丙组给予2%利多卡因2 mL患处关节注射。三组患者均在就诊后2d进行病变关节腔内注射1次,分别在注射当天和治疗后3 d对患者行红外热像检查,并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VAS)评分。
1.5 观察指标
三组VAS评分:采用VAS评分,根据患者主诉疼痛缓解情况反映关节炎的消退程度,以此评判治疗前后的疼痛分级。红外热像评估: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重庆宝通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H-2010型红外热像仪对三组患者进行评估。检查室温为(26±1)℃,相对湿度在60%左右,空气无对流,患者取站立位,与摄像头相距约0.5~1.5 m,摄像目标处皮肤裸露10 min后行红外热像图检查,记录患侧关节与健侧关节温度差值。
1.6 疗效标准[6]
按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治愈:患者关节红肿胀痛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为0或评分缓解率≥75%;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50%≤VAS评分缓解率<75%;有效:患者症状明显减轻,25%≤VAS评分缓解率<50%;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VAS评分缓解率<25%。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
三组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未出现失访、脱落等情况。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VAS评分低于乙组和丙组(t=3.540,P=0.033);乙组和丙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2.3 三组患者红外热像差值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红外热像差值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红外热像差值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治疗后的红外热像差值低于乙组和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660,P<0.05);乙组和丙组治疗后的红外热像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红外热像差值比较
2.4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甲组总有效率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组和乙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5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甲组和丙组均出现1例轻微不良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1 h内均自行缓解;而乙组出现15 例短时间血糖和血压一过性升高,随后很快下降到治疗前水平,均未出现水肿。
3 讨 论
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会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升高,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为缓解其症状,西医往往会采用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口服药物治疗,这些口服药物对人体肝肾功能及消化道损害较为明显[7]。以往曲安奈德和利多卡因作为关节炎局部注射治疗的药物,其疗效在临床上得到肯定,但由于曲安奈德是激素类药物,因而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作者[8-9]认为,针对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治疗,有望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的中药中寻找突破。现代临床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引起夜间剧烈疼痛的发生机制可能为:第一,交感神经在夜间处于兴奋状态,使得末梢循环中的血液回流较为缓慢,导致尿酸盐的沉积,进而触及局部神经引发剧烈疼痛;第二,参与免疫的肥大细胞被活化后,在抗原刺激的作用下,在细胞膜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促使关节部位组织胺、趋化因子以及各种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引起关节疼痛[10]。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从中药青风藤中提取出的青藤碱,主要通过边缘系统来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水平,同时抑制炎性因子和A型细胞的分泌,从而达到抗炎消肿、镇痛以及免疫抑制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乙组和丙组,表明与曲安奈德和利多卡因相比,采用青藤碱关节腔注射治疗对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镇痛效果显著。目前,相关研究发现,在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存在于关节腔的单钠尿酸盐晶体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和多种炎症因子识别后,使细胞内信号得到激活并传递,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导致炎症级联反应的发生,进而释放大量的促炎因子以及趋化因子,最终导致患肢关节局部温度升高。而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能够灵敏地反映病变部位的温度变化,因此可作为可视化客观评估疗效的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治疗后红外热像差值低于乙组和丙组,甲组总有效率与乙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丙组,而甲组的不良反应例数少于乙组,表明青藤碱能有效抑制炎症的发生,进而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因其不良反应少而安全。
综上所述,青藤碱关节腔内注射能有效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急性期关节肿痛的症状,且安全有效,同时运用红外热成像进行客观疗效评估,为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