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8-10

运动精品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课程

魏 玲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魏 玲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0)

为适应社会和满足地方发展,内江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教学做统一”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并作修订,对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主要是(1)第一课堂。着力加强课程建设,扎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以研促学、以赛促学,有效提高教学水平。丰富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健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2)第二课堂。整合育人资源,构建活力体系,扩大开放办学,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渠道。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传统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急需进行改革。内江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个教学周期的完善和总结,围绕学校“以人为本,综合改革,社会合作,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结合学校“扎根地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采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通过“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操作模式,着重改革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2]。

1 “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内江师范学院办学历史的沉淀。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于2011年,是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和实践,理论框架为“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做统一”的教育过程观(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主,但又不局限于课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一道构成一个开放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系统),“五强化”的课堂教学观(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强化知识的实践性和强化与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学有所用)、“五统一”的人才标准观(评价人才注重潜力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德与才的统一)。它是集教育理念、操作模式、评价体系、管理系统和校园文化“五个维度”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2]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于 2008 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制定了2008 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通过对社会体育专业 2008 级、2009级、2010级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发现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时比例的设置以及考试考核方法上均有不足之处。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内江师范学院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应用技术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根据转型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质量标准,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加强学分认定与结构改革,探索鲜明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内江师范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2013年)》等相关文件精神为基础,制定了2015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分管教学院长审核、学院调研、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问卷反馈、专家修订、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院长签字确认后执行。

原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与体育教育专业类似,特别是专项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专业一致,虽然在专业方向设置了体育休闲健身和体育管理与营销两个方向,但是具体的课程还是源自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周期运行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最终完善了新的2015版“教学做统一”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

2015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学分构成、课程类别、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更加合理、紧紧围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第一、第二课堂课程体系,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第一课堂教学育人,第二课堂活动育人和社会实践育人三大平台有效联动,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素养,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构成,第一课堂学分从175分调整为165学分;课程类别除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外,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取消了体育教育培养模式下的体教式课程,增加了传统文化和体育管理方面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要求的课程。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以职业为导向,教学做统一,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类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各个学期,对各类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打破了以往体教式的专项培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峨眉武术理论与方法、峨眉养生与健康、小球运动、健身指导与管理等四个专项方向,学生通过三年的理论和技术的系统学习,再结合三个层次的专业见习,更能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能有效改善人才培养多维度的培养模式,让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实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该方案通过理清教学定位和培养方向,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期时间与学时,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有效实施,加大社会实践、实习教学过程的人才培养效果。

3 “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培养模式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3.1 第一课堂

3.1.1 着力加强课程建设,扎实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科学体系由第一课堂(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特色岗位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和第二课堂构成。学院重视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发展,以职业为导向,紧密结合体育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社会变革,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育学院依托内江市青少年武术训练基地、四川峨眉武术文化普及基地等高水平运动平台,设置了以峨眉武术文化课程群为代表的地方文化资源课程和职业岗位方向课程。针对体育学院学生的特性,体育学院推行“五强化”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院一是积极推进理论课程的尝试教学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师生互动,如“对分课堂”;二是推行术科课程的翻转课程,如“武术翻转课堂”;三是打造院级精品课程,如“社会体育学”。

3.1.2 积极推进以研促学、以赛促学,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体育学院积极推进科研(教研)、学科竞赛与教学协调育人机制。一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教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大纲的撰写、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二是引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 四川省省级大学生体育舞蹈竞赛”“ 国际运动舞蹈公开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论文《盐边县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三等奖,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若干,并有部分创业项目入驻学校的创业园区。

3.1.3 丰富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

根据专业学科课程特点,体育学院采用笔试、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践考核、动作(套路)创作等考核形式,提高对评价学生的科学性;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术科课程试题库,积极推进手机无纸化在线考试,如《武术》。所有专业课程均实行教考分离。体育学院将情商纳入考核指标,加大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力度。

3.1.4 健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模块为抓手,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构建了目标清晰化、内容明确化、操作具体化、评价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年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坚持教学、运动训练、科研三管齐下,现已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式的“两大平台,四个层次,四种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图1),形成“四年贯通、循序渐进、逐步养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表1)。

图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表1 实践、实训项目方式与内容安排

实践模块实践内容学分实践地点 基础实践体育政策法规梳理与学习2学分校内 专业实践学科竞赛 竞赛组织8学分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社区 健身指导与管理 专业实践设计 综合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校内、校外实践 团队合作训练14学分基础、校企合作 专业实习 专业研习 创新实践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学分校内、校外 学生自主创业

3.2 创建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紧紧围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文化体育人”为抓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体育文化实践周”、社会实践服务、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等系列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内容,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有效提升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素养。

结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自2012年开始,体育学院每年在10—11月举办“争做文化体育人——文化实践周”系列活动;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礼仪大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大赛、模特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既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学院把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与专业特色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为学生搭建了校内实践服务、社会实践服务、暑期社会实践“三大平台”。在学校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体育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深入其他二级学院开展训练指导服务工作,参与完成各项赛事的组织、编排、裁判工作。学生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深入内江市翔龙社区、西林社区开展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科教宣传、文娱表演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该院学生积极参与内江市大型活动、比赛接待、表演、裁判执法等志愿者服务工作。近几年来,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特色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到绵竹市、平武县、安岳县、荣县、资中县、叙永县、合江县、屏山县等地,开展社会体育指导、义务支教、文化宣传等活动。体育学院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有效实现专业实践课堂内向课堂外,校内实践服务向校外实践服务的“两个延伸”,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养、专业能力素养进行了全面培养。

4 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参加内江市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参加乐山市创新创业大赛获优异成绩;参加2016年第三届“创青春”四川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获银奖。近两年来,该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9项,为地方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毕业生积极投身“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宏伟事业,遍布各大健身俱乐部、社区健身指导,涌现出一批优秀代表。

5 结语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机遇挑战,我国急需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和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教育模式以职业导向为指导原则,突破以往专业实习模式,构建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实践体系和手段,促进校企合作,能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实践价值。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该专业借助于社会的真实岗位和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实际综合能力,为培养体育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1]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98-101.

[2]曾良,马元方,等.“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8):149-154.

[3] 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4] 肖亚康.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9(10):96-99.

Study on the "Teaching and Unification"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WEI Ling

(Neijiang Normal College, Neijiang 641110, Sichuan, China)

内江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应用型师范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yz18006);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互联网+”健身指导研究(16SB0159)。

魏玲(1981—),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体育经济。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