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2020-08-09丁志刚刘舒怀

江汉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新时代

丁志刚 刘舒怀

摘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跨学科、交叉性和深层次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引入政治文化和政治角色的研究视角,对党的百年历史进行纵向分析,探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在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围绕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逻辑主线,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逻辑起点,以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为逻辑中介,以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为逻辑指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构相互支撑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部民族地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7LZUJBWZD008)

中图分类号:D26;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7-0132-05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所孕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政治文化的作用。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政治整合中,始终坚持立党为公的政治宗旨,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这一优良政治传统,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并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上反复强调。从本质上来讲,党内政治文化属于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观意识领域,具有导向、评价、激勵和约束等功能,可以引导广大党员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在党组织层面形成一定的心理态势和文化氛围,表现出共同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伦理,从而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和党员的政治行为,并通过一定的传承机制,为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政治基因和文化给养,确保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引领现代国家建设和伟大社会革命。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并非浮华空泛的命题,而是一项跨学科、交叉性和深层次的系统工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需要突破传统学科的固有边界,在党建党史与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学科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既有成果来看,学者们大多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性,而对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借鉴不够,鲜有学者从政治文化学、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理论分析与历史叙事结合起来,探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实践路径。本文试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性与政治文化的一般性相统一,运用政治文化和政治角色的理论,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为论据支撑,透过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探寻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之上,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从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指向三个环节,分别探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宏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微观路径,以期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与宏观路径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政治生活得以展开的组织要素,构成了国家和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然而,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中,政党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角色有所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充当政治竞争的权力主体,通过赢得选民获得执政地位,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革命成为唯一的执政党,处于政治生活中的绝对核心和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胜任领导和执政的双重政治角色,关键在于党能够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种先进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也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因而,党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践行者和引领者。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一种领导文化,虽然属于政治亚文化的范畴,但却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引领国家政治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一方面,党通过自身的先进政治文化,引导广大党员形成共同的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统一全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言论和政治行为,从而具备高度的内聚性特征,在政党层面形成了整体的精神合力;另一方面,党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和担当,执掌国家政权为人民服务,不断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因而,作为中国政治的领导力量,党必须通过政治文化的导向、评价、激励和约束等特定功能,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从而胜任领导和执政的政治角色。这种认同性的政治整合构成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上。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来看,这种内聚外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党的历史方位、中心任务、政治路线和政治生态等综合因素的变化相伴随的。

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面对亡国灭种、内忧外患的全面危机,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早期共产党人选择了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基本政治倾向。大革命失败之后,党的主要工作转入农村,面对党的中心任务和内外环境的变化,共产党人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消除了党内的错误思想,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到了延安时期,面对生存环境的压力,党加强了思想和组织整合,在全党范围进行了反对将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整风运动,开创了党内集中教育的先河,塑造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延安形态。新中国成立前,面对中心任务和政治角色的转换,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初步建立了党的规矩。新中国成立后,党先后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改革开放之后,党集体反思“文革”教训,恢复正确的政治路线,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推动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进程。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新思路,使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新气象。进入新时代,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背景下,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逻辑起点,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党心和民心,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力量。

基于这一逻辑起点,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宏观路径层面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理想是政治主体对于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想象与向往。政治信念则是政治主体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实现政治理想的阶段目标和具体路径的信心和态度。因此,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将党的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党的伟大事业为现实承载,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历史积淀,不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紧密相连,为党的历史使命赋予崇高意义。二是把准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① 新时代全党要不断增强看齐意识,把准政治方向,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全党在思想上同心和行动上同步。三是站稳政治立场。政党立场是政党成员观察、认识和处理政治问题所持有的基本政治态度,体现了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政治立场,因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新时代全党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和继续前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群众路线,使党的政策、决议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并贯彻落实。四是严守政治纪律。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中,党的政治纪律是根本纪律,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全党成员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政治上、思想上、言论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中介与中观路径

中国共产党有从中央、地方到基层的庞大组织体系。其中,党中央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代表和执行全党的意志;党的地方组织是地区领导核心,承担着贯彻中央大政方针的政治责任;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深入社会的战斗堡垒,确保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因而,党的各级组织构成党内权力运作主体,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程度。从理论角度来看,党的制度法规作为调节党内关系和组织行为的规范体系,在中观层面框定了组织结构和行动空间,在微观层面规定了党员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构成了党的统一行动与党员个体行动的中介。所以,党的组织制度化运作构成党的整合机制,在明晰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将党的组织行为纳入既定轨道,确保党和人民意志的实现。由此可见,党组织的制度化过程实质就是党的权威制度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党的各级组织按照制度的价值取向和角色预期,在党的组织体系中进行持续的互动,形成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行动空间,使得党内权力沿着既定轨道规范地运行,以此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并从社会获取稳定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可以从制度设立、主体认同、制度执行三个维度进行理论阐释。具体而言,党的制度法规构成了黨组织运作的正式轨道,党员干部构成了党组织运作的骨干力量,党内监督构成了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党的制度法规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党内政治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

纵观党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俄为师上形成了共识,通过借鉴俄国建党的基本经验,确定了统一的组织原则,制定了党的章程,规定了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一系列原则,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纪律化的特征。延安时期,鉴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和王明的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党首次提出了“四个服从”,制定了各级党组织的工作规则和纪律规范,奠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新中国成立前夕,针对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角色转换,党制定了请示报告制度,规范了党委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了民主集中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反对官僚主义和维护党的团结,党先后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进一步规范了党内关系,但由于没有及时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党的建设随后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改革开放之后,党的优良政治传统得以恢复,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将制度作为治党管党的根本,由此开启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依规治党提到了更加显著的位置。党的相关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修改了近百部党内法规,目前党内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新时代,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各级党组织要在明晰职权的基础上,加强党内监督,形成传导压力,并不断培育党员干部的规矩意识和程序意识。因此,根据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角色要求,以及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应坚持依规治党的思路,以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为逻辑中介,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在党的组织层面形成持续、稳定的互动模式,推动党内权力规范运行,并经过历时性的积淀,在党内确立严格按规矩办事的共识。换言之,党内政治文化为党内权力运作提供制度导向和文化环境,构成了全党统一行动的中观基础。

基于这一逻辑中介,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中观路径层面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贯穿于党内权力运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当中。新时代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要坚持把民主和集中相统一,坚持“四个服从”和“四个尊重”相统一,坚持以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处理党内关系,将各级党组织的行为纳入既定轨道,确保党内权力规范地授予、运行且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二是突出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党员干部是中国政治的中坚力量,能否坚持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程度。新时代坚持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就要自觉防范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以公为道、以正为派,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精准地选拔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干部。三是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将每个党员都编入一个党的支部、小组,传达中央和上级组织的精神和指示,安排相关工作任务,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得到贯彻执行。新时代各级党组织要弘扬这一政治优势,通过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把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贯彻到党的组织生活当中,使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良好地运转起来。四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是政治环境之所以形成、政治关系之所以构建、政治行为之所以达成、政治评价标准之所以确立的内在机制和发生机理。② 政治生态可以划分为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外政治生态。由于党的政治地位和角色要求,党内政治生态往往决定着党外政治生态的走向。因此,党的各级组织要担负起管党治党的责任,不断消除政治生态的污染源,通过坚持干部选拔的正确导向,形成正向激励,并逐渐以制度规范、约束、监督权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以党风政风促民风社风。

三、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逻辑指向与微观路径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主体和生命载体。无论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还是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最终都依靠党员的自我认同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政治文化的引导,不断完善党员的政治人格,实现党员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和政治行为的内外统一。这是一个党员在实践基础上,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需要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运用党性原则改造主观世界,规范個体行为,这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巨的过程。周恩来就曾说:“每个党员从加入共产党起,就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③ 刘少奇也指出:“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④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是一个浸染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党员个体经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的心理积淀,会逐步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自我,并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认知、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最终将党性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通过政治社会化机制,党员形成了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自我,集体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将会改变政治社会化的单向进度,从被动走向主动,通过党的组织生活这个实践平台,不断积累政治经验,提升政治技能,坚定政治信仰,完善政治人格,实现从普通党员向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转变。

在党的历史上,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员的主体作用。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对党员的条件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力图通过党内思想教育,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延安时期,为了破除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党着手整顿党内风气,通过自上而下地分批开展整风运动,塑造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党员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和对待自己的正确政治态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中心任务和政治角色的转换,党开展了多次整风运动,肃清了党内滋生的骄傲情绪和官僚主义,但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党的八大之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改革开放之后,党全面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将制度建设作为根本,制定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从政治、理论、道德、纪律等多个方面,对党员修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党的优良政治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管党治党的难题,在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命题,借助组织生活这个重要平台,将“两学一做”常态化,实现了管党治党的全覆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新时代,新的历史使命对党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遵循政治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使党内政治文化不断融入党员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并逐渐嵌入党员的政治人格。由此,根据新时代党员的政治标准和角色要求,以及党性修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在个体层面,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应以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为逻辑指向,通过政治社会化机制,使党员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实现政治角色的自我认同和主体建构。换言之,党内政治文化为党员政治角色的扮演提供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推动党员不断完善政治人格,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从而构筑起全党统一行动和党组织制度化运作的微观基础。

基于这一逻辑指向,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微观路径层面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党员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治系统、政治过程和政策决议的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来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和党员参与政治生活的经验积累。因此,强化党员的政治认知需要围绕着政治学习和政治实践来开展,特别是要加强党员对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略和党章党规的认知,并通过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将所学到的政治知识进行运用,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印证中,以亲身体验感悟,积累政治经验和提高政治能力。二是增进党员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过程和政策决议的内心体验。党员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路线方针、组织原则、党纪党规以及党员政治角色的体验、感受和领悟。增进党员政治情感,需要加强党员的思想认同、政治忠诚、政治信任、纪律敬畏和使命担当,使党员与党同心同德,自觉把对党的真挚情感转化为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工作动力。三是促进党员价值观念认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和集体主义价值原则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同时契合了民族历史传统,是每个党员应当牢固树立的价值准则和评判标准。然而,任何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确立,都需要遵循价值观建设和培育的内在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⑤。这就要求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贯穿于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并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使党的价值观念成为党员的自觉选择。四是规范党员政治行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党员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领悟和扮演,即党员能否将党性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就需要党员通过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只有在重复行为和平常坚守中,才能将党的先进政治文化转化为党员的惯常思维,形成一种潜意识,并外化为规范行为,进而在党员群体层面聚合为优良的作风。

四、结语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跨学科、交叉性和深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突破单一学科的固有边界。本文立足中国语境和本土实践,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从政治文化学和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政治文化和政治角色理论,对党的历史进行纵向分析,梳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背后的逻辑理路,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之间建立起了有机联系,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视角,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未来走向。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但党也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风险”,从国际层面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锋日益频繁,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这对今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在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围绕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逻辑主线,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逻辑起点,以党组织的制度化运作为逻辑中介,以党员政治人格的完善为逻辑指向,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构相互支撑的实践路径。只有遵循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并因势利导,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建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径,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才能将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⑥。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参见《人民日报》2018年7月1日。

② 胡淼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透视》,中国方正出版社2018年版,第52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编:《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⑥ 习近平:《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求是》2019年第15期。

作者简介:丁志刚,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00;刘舒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00。

(责任编辑刘龙伏)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新时代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重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