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育教以理育人对中等职业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考

2020-08-09欧阳文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欧阳文星

摘;要: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基础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黄金阶段,应重在养成教育。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着宏观的教育观,即顺应学生成长发育的自然规律,顺应教育历程递升的发展规律,跳出既定的课程范围而关注落实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之上,使孩子们能够身心健康。

关键词:基础教育;养成教育;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于国民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关注,敦促和提醒着艺术教育工作者要适时的进行教育理念上的转变与更新。作为一名执教于艺术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秉承着“大中国舞”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一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当下中等职业基础教育的核心重点是什么?结合自身十几年系统的专业训练与学习,以及尚浅的教学经验,我以为:艺术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基础教育,除了技能的训练,教师应更注重对学生的情与理、感性与理性、知识学习与人生素养、品学道德与专业修炼等等的全面培养。

一、教师应着眼教学的细微之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到课上的统一着装、师生礼仪,大到课堂纪律、班级制度,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对于刚进入中专的孩子来说是不可忽略的第一课。须知基础教育的中心应在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等,而习惯的养成源于对那些并不起眼的行为细节的强调。就舞蹈专业基础教育而言,训练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习惯、用力意识等,对身体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行为、心智、思辨等方面存在缺失,也势必影响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专业老师更应着眼于这些教学中的细微处,在不断感化和教化的过程中使其最终形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专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所在,同时德育、美育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本就密不可分,除了专业技能本身,老师所教授的全面的道德学养成才是真正的必修课,因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因此面对身心尚未成年成熟的中专学生,专业教师应亲切的强调两点:第一,不以严肃强硬的口吻灌输知识要点;第二,在学生的行为细节中强调对道德礼节的遵守,以培养其形成重礼貌、讲情理、知是非的行为习惯。

二、教师应以童趣为引导,开启学生的兴致与自律

中专学生特别是刚入校的新生,好动、好奇、缺乏耐性、关注力,初入专业训练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这些是此阶段的学生普遍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面对这样一种不可违背的成长规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从孩子们的童性出发,以童趣为引导,而所谓“童趣的引导”,即是依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所对位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重在对趣味性的强调,而非严谨、刻板的说教。

第一,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基本功课特别是中专低年级的训练枯燥漫长,节奏的缓慢、动作的重复,这对缺乏耐性和自制力的孩子们来说久而久之便会疲乏无味。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此阶段虽然她们的大脑重量、大脑皮层已接近成年人,脑的工作能力有显著提高,兴奋性较高,注意力可达到40分钟,但时间再长就容易分散。此时,以朗朗上口的儿歌音乐能够吸引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并调动她们的状态,思想上的兴奋势必使得身体的反应也随之积极,同时明朗愉快的儿歌所带来的轻松愉悦能提高学生的興致、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摆脱被逼无奈的不良情绪影响。

第二,遵循纯真、自然的本质以开启学生对“美” 的认识。专业教师应鼓励孩子们依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现各自认为的“美”的东西,并真诚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不是急于灌输属于古典舞审美语境中“古典美”的内容。尽管孩子们现阶段对“美”的认识和表达并不统一,甚至不是规范的美,但不统一当中有着本质的高度统一,即在纯真、自然本质下流露出的天然之美。

因此,我以为中专基础教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发育、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来引导,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才是人格化而非技能性的。按照皮亚杰的说法,附中一年级的学生,即11岁以上的孩子智力已越过“感觉运动期”(2岁前)、“前思维活动期”(7岁前到2岁)、“具体思维活动期”(11岁前到7岁)而到达“形式思维活动期”,此时期的特点是形式的和抽象的思维活动的发展,随着成长发育能够分析各种思想和理解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但目前主要思维形式还是形象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对她们而言,具体形象的东西仍然是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因此面对在专业上尚未具有成熟、完整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学生,应遵循其童性的本质,在训练中融入童趣式的引导以启发和增强学习的兴致,保持学习的兴趣,最终才能在愉悦的情绪下自律、自觉的完成专业规范。再者,在对生理改造与训练的同时还应顾及和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其本真、自然的状态中强调对审美感受的启发和引导,而不应过早的强加审美认知。把握好学生的童性和天然在训练中不被破坏,才能实现身体自然与专业规范的统一结合。

三、教师应秉持亲和有度、情理并重的教学风格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个性特点不经相同,这是教师独到的教学风格所在。所谓教学风格,具体地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逐渐积累形成的一套教学主张、习惯、作风和方法等等。教师个性且独到的教学风格是一种教学魅力,特别是艺术教育中以舞蹈为代表的这类需言传身教的身心教育,更是需要这种魅力。我以为,“亲和有度、情理并重”的教学风格更有助于关注和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和自尊感受,同时又能理性的把握学生专业修炼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一,倡导鼓励。专业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每一点进步的赞扬,同时又真诚客观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提出要求。这是一种鼓励式教育法,是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为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鼓励和及时充分的赞扬是孩子进步的动力,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更是孩子自信的来源,这种正面式的教育方法对于中专基础教育更是至关重要。专业训练的残酷在于对学生身心的磨炼,优胜劣汰的竞争能够铸就和锻造学生的意志力,与此同时也会随之消磨掉很多人的自信和勇气,然而对于艺术从业者而言,没有自信就意味着没有创造力,又从何表现美,从何创造美?

第二,提倡释放。对中专孩子来说,专业课需忍受肢体上的开发改造、承受思想上的枯燥乏味,对痛苦的训练不能叫喊、不能哭泣,几乎挑战着身心可承受的极限。专业老师在课堂上为孩子们提供释放内心痛苦、压力的方式和机会,例如大声数数、大声吟唱,我以为这不仅是一种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更是一种真切的理解,它让孩子们身心的苦闷得到了及时的宣泄。须知中专的孩子无论是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自我调节能力,都还有待于发展和完善,如果壓力与痛苦得不到适当的发泄,长此以往便会逐渐压抑而产生意志消沉、心生厌倦等不良情绪,最终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三,注重沟通。专业老师的讲解和钢琴的伴奏是专业课堂里绝对的主旋律,学生大多以一种“无声”的状态存在着。然而教与学,是须在师生的相互沟通中进行的,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很多因素,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专业教师应善于制造机会并注重与学生们沟通,例如以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先说出动作规范和要领,再而进行身体实践。这样一方面,在沟通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因为舞蹈专业的孩子通常动性大,不易养成动脑的习惯,而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独立思考来获寻知识要点,比起一味地讲解和灌输更能让其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不会形成精神上的惰怠;另一方面,注重沟通也是师生情感和谐融洽的保障,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

艺术基础教育相比其他普通教育而言,能尽早掌握一技之能,而残酷的技能训练背后是对意志力、忍耐力甚至坚忍独立品格的塑造,同时专业基础教育也是最早的介入信念与理想的教育,学生们从入学那日起便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从而建立一生的理想与信念,也在这种艺术诉求中较早地树立了一种事业感与责任感。然而过早的技能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的均衡成长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伤害,尤其在以“高精尖”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教育中,高压力、高竞争的学习环境会消磨打压掉许多学生的自信心甚至自尊心,从此失去斗志、失去上进心甚至全面的否定自己。“以情育教,以理育人”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注重对孩子情感的关心、理性的培育以及道德品德的影响,而绝非单纯的技能教育本身。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之一,学生对其的依赖、信仰、崇拜最深,在情感上的影响无疑也是最大的,而这种感染力和教化力虽间接而无形,但却能完成双向的心理交流。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关注到孩子身心的成长和德育的养成,将德行操守与专业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潜质。是以,中专基础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绝不是对单纯的某个课程或技术技能的学习,养成教育也并非依靠单一的德育课就能完成,专业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专业理想与人生理想注入专业教育当中,以情感化、以理教化而终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