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2020-08-09朱兆槐
朱兆槐
摘 要: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由学生最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入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对区域地理进行思维建模,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敦煌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中心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区域认知是高中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我认为乡土地理素材是区域认知的最佳材料,因为每一个人对家乡都是最熟悉、最亲切的,他们的血液里都融入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愫,所以选择乡土地理素材教学是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最佳切入点。我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了这一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高二文科班进行“中国四大区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先设计了导学案,用两节课时间和学生共同对敦煌地区的地理概况进行了探究,导学案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完成。问题一:敦煌的位置和范围(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问题二:敦煌的气候类型及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等方面描述);问题三:敦煌的地形(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的高低起伏等方面描述);问题四:敦煌主要的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问题五:敦煌主要的植被(主要从植被类型、多少等方面描述);问题六:敦煌的农业(主要从农作物种类、分布及熟制等方面描述);问题七:敦煌的工业(主要从自然资源、工业部门等方面描述);问题八:敦煌的交通;问题九:敦煌的旅游业。
课前学生的自主探究,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在同学们之间充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得出了明确的答案:敦煌位于北纬40度,东经95度附近,属于北温带;我国西北地区,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段。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盆地地形,南部是祁连山余脉——三危山和鸣沙山,地势最高,东部和北部地势较高,西北部最低。党河是境内主要河流,由北向南注入疏勒河,是疏勒河最大的支流,属于内流河,流量较小,主要由祁连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在夏季,在敦煌境内含沙量较小,有结冰期,冬季断流。敦煌百分之九十是戈壁沙漠,绿洲面积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植被稀少。农业属于绿洲农业,水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葡萄、李广杏等,一年一熟,农作物品质高。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采矿、棉花加工、光伏产业等。有飞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便利。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带动了酒店、餐饮、文化等的蓬勃发展,是中外游客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
课堂上学生表现异常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每个同学都觉得有谁还不了解自己的家乡!所以都想把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出来,课堂效果非常好。在课后座谈中学生还很兴奋,表现出了对地理学习很高的兴趣,许多同学都说:我以前以为自己对家乡很了解,拿到导学案问题后才发现许多问题都模模糊糊,似是而非,通过课前的准备和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才真正认识了家乡,以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了,有了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有些学生说:我以前一直觉得地理很难,现在我发现地理真有趣,一点也不难了。我觉得这些就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直接表现。同时我在设计导学案时,几乎每一个问题后面都有括号内容进行提示,实际上括号里的内容提示是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区域认知的地理思维模式,学会了用地理思维思考地理问题,用地理语言描述地理问题,真正达到了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
总之,通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在真正了解家乡的基础上,掌握了区域认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的思维模式,培养了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在接下来的中国四大区域的教学中,我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由敦煌扩展到西北地区的教学,学生发现西北地区的许多地理特征和敦煌十分相近,所以掌握得很快,学习的效率也很高,我在课堂上只是特别补充了一些西北地区和敦煌不同的地方,完善了西北地区的知识体系。接着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对比表,让学生以西北地区为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其他三个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对比,找出异同,从而高效完成了这部分的教学任务。
实践证明:敦煌——西北地区——中国其他地区的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我认为从身边的地理出发,然后逐步展开,由易到难,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学科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玉.试论叙事教育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解读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2).
[2]肖军.教育研究中的文献法:争论、属性及价值[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