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近10年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组方规律研究

2020-08-07车慧李夏唐旭东王凤云

世界中医药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组方方剂反流

车慧 李夏 唐旭东 王凤云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版)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10年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CNKI 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版)对数据库中的方剂组方规律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筛选出文献211篇,方剂398首,涉及中药214味。分析出中药出现的频次,药性、药味及归经情况,药物关联规则,方剂核心药物及演化出新方8首。结论:近10年CNKI中收录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剂主要以健脾益气、醒脾化湿、清热和胃、消食开胃、理气降气、活血化瘀方法为主,多配合应用制酸药及理肺化痰药对症治疗,其组方规律为现代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组方规律;中药复方;用药频次;方剂演化;文献研究;数据挖掘

Study on Medicinal Combination Rule for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Recent 10 Years Based on Data Mining

CHE Hui,LI Xia,TANG Xudong,WANG Fengyun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9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ain the combination ru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 treating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in China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CNKI)in recent 10 years based on the software of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ssistant Platform(V2.5 edition). Methods: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academic journals on the treatment of GERD from January 1,2008 to December 31,2017 were retrieved.The literature was screened and the database was established.The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rules in the databas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software of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assistant platform(V2.5 edition). Results: A total of 211 literature were screened and 398 prescriptions were extracted,involving 214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s.The frequencies,properties,flavors and meridians of Chinese medicines,drug association rules,core drugs of prescriptions and 8 new ones were analyzed. Conclusion: The methods of treatment for GERD mainly include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benefiting qi,enlivening the spleen and resolving dampness,clearing heat and harmonizing stomach,promoting digestion and removing food stagnation,regulating qi and directing qi downward,activating blood and resolving blood stasis.They are mostly treated with acid-reducing drugs and phlegm-regulating and despelling drugs.The prescription rules provide certain clinical guida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GERD with modern Chinese medicines.

Key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TCM Inheritance Platform System; Combination rules of medicinal; Compound herbal formulae; Frequency of Chinese medicine; Evolution of prescription; Literature research; Data mining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20.14.01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属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全球的发病率为2.5% ~33%,我国发病率约占5% ~10%[1]。近年有逐年增長的趋势[2]。该病复发率约57% ~90%[3]。影响GERD发病的因素复杂,涉及食管的酸暴露,食管黏膜的防御能力及内脏高敏感等[4],中医药在整体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5-7],但多基于专家经验和个人报道。本文借助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对近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公开收录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组方进行数据挖掘,统计方剂用药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和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临床有效经验方剂等相关文献报道。

1.2 检索策略 以“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病”及“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用药经验”“辨证治疗”“辨证施治”为关键词检索。

1.3 纳入标准 对上述来源的方剂进行人工篩选,纳入能够明确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剂,要求辨证准确,药味完整,疗效确切。

1.4 排除标准 1)未记载方剂的文献;2)方剂药味不全的文献;3)方剂药味组成重复的文献;4)综述类文献或个案。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将筛选出的方剂及相关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中,再由双人负责录入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

1.5.2 数据的规范 从文献中提取内容如下:1)疾病分型(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巴雷特食管),无明确分型则统一归为胃食管反流病;2)中药名称,参照《中药学》[8],对中药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并将同一药物的不同炮制方法进行统一。如“红参”“生晒参”统一成“人参”;“炒白术”“生白术”统一成“白术”。

1.6 数据分析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398首方剂使用的中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组方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统计方法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度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方分析等计算等方法。

2 结果

共检索相关文献577篇,进行人工筛选后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1篇,录入有效方剂398首。

2.1 中药频次 将398首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并录入。经统计共出现214味中药,共计频次4 710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8%(即频次32次及以上)的中药,共40味。结果见表1。

2.2 中药药性、药味及归经情况 根据中药寒、热、温、凉、平5种药性进行统计,显示398首方剂中出现的中药温41%、寒34%、平19%、热5%、凉1%。见图1。根据中药酸、苦、甘、辛、咸、涩6种药味进行统计,显示398首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苦36%、辛29%、甘22%、涩8%、咸6%、酸4%。见图2。根据中药归经理论进行统计,显示显示398首方剂中出现的中药归脾经22%、胃经20%、肺经16%、肝经13%、心经11%、肾经6%、胆经5%、大肠经5%、小肠经1%、三焦经1%。见图3。

2.3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组方规律 应用“数据分析”中的“组方规律分析”,设置置信度为0.6,支持度为“80”(至少在80首方剂中同时出现的中药组合),分析398首方剂中药出现的组合结果,并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并且根据组合结果绘制出网络化展示图。见图4。

2.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398首方剂的药物配伍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在方剂中紧密出现的药物组合及药物间的相关度(即A药出现B药出现的概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见表3。

2.5 方剂核心药物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分析398首方剂中的核心药物组成,设置以3种药物组合为单元,得出37组核心药物。见表4。进一步进行中药组合挖掘,通过网络分布展示8组核心药物。见图5。

2.6 对方剂核心用药进行新方挖掘 利用“熵聚类”及“改进互信法”进行新方挖掘,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得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8个新处方,见表5,网络展示分布,见图6。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除单纯酸反流刺激食管外,可能与非酸反流、胃肠动力障碍、食管敏感性增高、精神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相关[9]。中医根据症状将其归属于“吞酸”“噎膈”“胃脘痛”“梅核气”“胸痹”“反胃”“痞满”等范畴[10]。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的气的生成及升降运动失常(如气虚、气滞、气逆)是发病的直接因素,日久易酿生痰、湿、热邪,积于中焦脾胃,上犯食管而发病[11-12]。临床基于脏腑八纲辨证,涉及脾、胃、肝、胆等脏腑,以调畅气机、和胃降逆为基本治法[13]。

通过对近10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药组方用药频次进行统计,共涉及中药214味,出现频次为4 710次。其中使用频次在前40位的常用中药以理气、健脾、清热、化湿(痰)、温中、活血、滋阴类为主。累积使用频次3 694次,使用率为78.43%。使用类别最高的前3位为理气类、健脾类和清热类药物。在药物归经方面,依次为脾(胃)经、肝(胆)经、肺(大肠)经、心(小肠)经。体现出近10年GERD治疗的脏腑主要定位与脾、胃、肝、胆。以药测证,基本证型主要包括脾虚、胃热、肝郁、痰湿、血瘀等证素,反映出本病多虚实夹杂。结合药性、药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以“辛温”“苦寒”“甘平”性质为主,与仲景创立的“辛开苦降”之法相合,表明了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的病理性质。《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治疗以“辛甘”和“苦寒”药物并用,既能温中发散,燥湿降火,又可补虚和中,调和阴阳寒热,恢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而现在研究也表明“辛开苦降法”具有调节胃肠激素,促进食管蠕动,减轻酸反流的作用[14]。

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及“药物关联度”进行分析,398首方剂中治疗GERD的常用药对为37组。 同时,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分析398首方剂中的核心药物组成,设置以3种药物组合为单元,分析出37个组合。出现频次较高的处方为半夏泻心汤(半夏、甘草、黄连)、小柴胡汤(柴胡、半夏、甘草)、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旋复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说明在方药治疗中重调畅气机,气虚者益气,气郁着理气,气逆者降气。根据常用药物关联情况演化出8组新处方,依据脏腑用药可归类如下:脾用药包括健脾益气法(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生姜、人参)及醒脾化湿法(白豆蔻、薏苡仁、猪苓、佩兰、苍术、砂仁);胃用药包括清热和胃法(黄连、栀子、荷叶)、消食开胃法(莱菔子、山楂、鸡内金、麦芽)。胃又为多气多血之腑,兼顾气血调理,应用理气活血药物必不可少,如理气降气法(柴胡、白芍、香附、柿蒂、合欢皮、橘皮、橘络)和活血化瘀法(川芎、赤芍、牡丹皮、红花、丹参),在对症治疗、提高疗效方面,应用制酸药(吴茱萸、瓦楞子、煅牡蛎)、理肺化痰药(射干、芦根、麻黄、鱼腥草)等。

本研究纳入了近10年211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共398首方剂。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纳入研究文献时间存在局限,难以全面反映出众多名家名方的治疗经验。但在运用计算机平台辅助系统能够一定程度上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显性化的分析[15]。 经过深入挖掘中医组方的用药特点及潜在用药规律,客观地反映出中醫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用药思路,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El-Serag HB,Sweet S,Winchester CC,et al.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Gut,2014,63(6):871-80.

[2]陈旻湖,侯晓华,肖英莲,等.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5,20(3):155-168.

[3]史燕妹,赵公芳,黄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6):3713-3718.

[4]Jan Tack,John E.Pandolfino.Pathophysiology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18,154(2):277-288.

[5]张北华,唐旭东,李保双,等.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8):658-660.

[6]王建春,陈惠.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与优势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5):737-740.

[7]程正义,张娇,唐旭东,等.中医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思路与优势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624-3627.

[8]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95.

[9]涂蕾,侯晓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现代消化与介入治疗,2011,16(1):37-41.

[10] 李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古代文献溯源[J].环球中医药,2011,4(1):11-15.

[11]段园志,王凤云,唐旭东,等.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J].中医杂志,2017,58(6):470-474.

[12]徐艺.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食管瘅证治心得[J].江苏中医药,2019,51(5):6-7.

[13]赵智宏,徐杰.从中医脏腑八纲辨证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方法[J].陕西中医,2019,40(4):515-518.

[14] 魏仕兵,来要良.辛开苦降法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17,10(10):1185-1189.

[15] 范铁兵,宁秋萍,杨志旭,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0):221-226.

(2019-04-12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61100000116046)——健脾清化颗粒联合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临床疗效的评价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苗圃课题(2019XYMP-48)

作者简介:车慧(1985.10—),女,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E-mail:chehui85@163.com

通信作者:王凤云(1973.08—),女,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脾胃病,E-mail:wfy811@163.com

猜你喜欢

组方方剂反流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中药组方治疗肥胖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何谓中医“七方”
中医有“七方”
胃食管反流易误诊
探讨疣体注射法联合中药马齿苋方剂治疗跖疣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七十味珍珠丸与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现代研究进展对比和分析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中医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综述
养肺活血法治疗肺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