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骨器浅析
2020-08-07陈君
摘 要:学术界关于齐家文化的研究比较少,对于齐家文化骨器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骨器的发掘也没有正式的报告,但是目前已有资料显示,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器数量在一千余件左右,骨器作为当时石器的辅助工具,其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活体证明。
关键词:齐家文化;骨器;种类;功能;工艺;影响力
史前文化时期,狩猎是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之一,猎取的动物便是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正所谓“食其肉、饮其酪、衣其皮”,在人类运用的工具中,骨器就像石器一样成为人类比较常用的工具。人类对于骨器的广泛运用,从史前一直不断延续到商周乃至汉代才消失。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特殊动物的骨骼制成的骨器甚至可以和玉禮器抗衡。因为骨骼的特殊性,极易损坏,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这些骨器的存在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活体证明,是不折不扣的活化石,是不可复制的人类文明的宝贵文物。
1 资料统计
有关资料显示,[1]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在1957年8月到1959年12月的前三次发掘中及1975年的第四次发掘中出土骨器总计达到了500余件。[2]青海省贵南尕马台出土齐家文化骨器共计800余件。[3]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有刀、镞、针、锥、凿、铲、骨匕、骨管等总计不下于200多件。[4]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有镞、针、锥、铲、骨匕、骨管、、牙饰等骨器总数也达到了96件之多。[5]青海省海南同德宗日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骨器15余件。
由此统计,齐家文化骨器应该不少于1000余件,是仅次于石器和陶器的一类齐家文化遗存,由此可见,骨器的运用已经遍及齐家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它与齐家先民的生活紧密联系,也是研究齐家文化时期社会形态与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
2 器物类型
齐家文化骨制品是齐家文化很有特色的器物类型。遗址中出土的骨制品种类包括匕、叉子、刀、锥、针、管、铲、凿、镞等。此外,也有少量的动物角、牙、贝、蚌制成的工具和饰品。这些骨器的发现,说明齐家文化时期,先民们在日常的生产与生活中,便使用这些骨制工具进行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劳动以及饲养和渔猎劳动。
在多个齐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了骨针,这就证明,在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缝制兽皮和麻衣,用来遮体御寒,已经开始重视穿着打扮了。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器型小的骨制品除了针,还有叉、刀、钩、项饰等。
3 类别与功能
骨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应该是石器的辅助工具。因为骨器材料来源于日常的生活中,取材便利,方便加工,运用起来不失轻便,因此在当时生产生活中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用品。
3.1 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主要有铲、凿、锥、针、镞、刀、骨匕、骨钩等。骨铲是耕作工具,一般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颌骨制做而成,骨铲在使用过程中极容易损坏,因此出土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有些骨铲和骨耜很相似,说明这类工具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了重要作用。
骨镞是狩猎工具,也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用动物骨骼切割打磨制作而成。骨镞长短大小不一,形状也略有不同,有些骨镞已经有铤的出现,有铤的骨镞杀伤力比较强。骨镞有柳叶式、斜铤式和圆铤式三种器型。柳叶式一般用管状破条骨骼制作而成,锋部比较宽而扁平,铤锋的分界清楚,整个器物磨制的比较粗糙,安装箭杆方式是铤部嵌入箭杆,再进行捆绑加固。斜铤式骨镞锋部较长而且粗壮,锋部尖端较尖锐,铤部常加工为斜面,便于捆绑箭杆。而圆铤式骨镞的锋部像子弹的形状,锋、铤分界处有脊比较明显,铤部粗加工磨制成为圆柱形,箭杆安装的方法也属于嵌入式。
骨针属于为缝制用具,大多是用动物肢骨磨制而成的,长短和粗细都有不同,制作工艺和形状的区别不是很大,形状和制法与现代金属制的针基本相同。齐家文化博物馆一件馆藏骨针,重量只有0.1克,粗细和牙签差不多,说明当时的刮磨技术相当精湛。
骨锥是运用最多的加工类手工工具,一般用动物的肢骨、腓骨或肱骨制做而成,很多形状相似,有些是用动物肢骨粗加工而成的,一端还保留骨关节的原有形状,另一端的斜面切开后又打磨成尖刺状。
3.2 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主要有骨叉、骨管、骨梳、骨勺等。
骨管主要是用来放置骨针的,是用鸟肢骨或哺乳动物的细小肢骨磨制而成的,大小和粗细都不一样,长的有20厘米左右的,短的也有2厘米左右的。骨管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且制作是最为精美的,有的表面通体刻着精美纹饰。齐家文化博物馆一件馆藏残缺骨管,通体雕刻有水波纹、圆圈纹、正倒三角纹等,纹饰精美、对称,显示了齐家文化时期雕刻艺术的发达。
叉是用来束发的,一般用动物的肋骨磨制而成。一端磨刻成齿状,另一端为长条状,有双齿的,也有多齿的,形状和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据有关考古资料显示,骨叉在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齐家文化遗址中有出土,其他类型文化中还未见。像在青海省贵南尕马台遗址、同德宗日以及乐都柳湾、西宁沈那和民和喇家等齐家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有形状和制法相似,但大小长短不一的骨叉。
骨勺是食用器,常用动物肋骨磨制而成的,大多呈条形状,侧部略呈弧形,一端有钻孔勺池较浅呈铲状。据资料显示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甘肃永靖秦魏家墓地、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等齐家文化遗址中,都有出土相似类型的骨勺。
3.3 装饰用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丰富,当时的人类开始拥有了剩余生产资料,也开始有心情去发现和创造美与艺术。骨器中出现了一些饰品,骨制装饰用品主要有鱼形配饰、骨片饰、骨珠、牙饰、蚌饰等。
牙饰是装饰品的一种,大多用动物牙齿等磨制加工而成,再经过钻孔后穿成一串来佩戴。
对于骨片饰此类物品的功用,解释有很多,但大多学者认为是装饰用品。它是用动物肢骨、肋骨等加工成大小不一的片状,再经过打磨光滑或在表面刻上不同的纹饰,然后将骨片组合到一起穿成串,或者捆在其它物品上,这样就可以套在手腕或脚腕等处用于装饰了。
3.4 特殊性骨器
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很多的祭祀场景和占卜性的特殊物品,说明已经存在原始的宗教形态。可以看出齐家文化时期人类仍然保持着一种纯朴的自然之道。巫师在部落中有着引领的重要作用,发展成对天神、对生命的敬畏的精神状态之中,与大自然、众生和同伴和谐相处,遵循着生态平衡之道。特殊性骨器有骨牙璋和卜骨。
骨璋为礼器,齐家文化时期出现了很多玉禮器,但在有些特殊动物制成的礼器甚至可以和玉礼器抗衡。
卜骨一般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和下颌骨制成的,属于骨质占卜器。卜骨的表面只有灼痕, 表面有未经钻凿的特征,胛骨的两侧缘骨臼的周围,大都具有刮削修治的痕迹。齐家文化卜骨的发现,说明当时已经有巫师的存在了,卜骨对齐家文化的宗教祭祀行为及社会发展状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骨器制作工艺及影响力
随着人类生产生活不断的丰富,狩猎和蓄养家畜的普遍化,先民们逐渐发现随处可得的骨质材料,其实可以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先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动物不同部位的骨骼加工成形制各异的骨器,也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了宝贵的财富。
从简单朴素的骨制饰品,到复杂的生产工具、装饰雕刻用品,我们可以看出齐家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刮削、切割、磨、钻孔、雕刻、嵌入等各种骨器器物的加工技术。这种对动物骨骼的加工利用技术,是先民在加工运用工具方面的重大突破。
骨器的制作,简单的工序要经过切割、刮削、打磨、钻孔等制作流程,当时较复杂的加工要数雕刻、嵌入细石器等方法。从粗糙的骨锥、骨铲,到规整的骨簇,再到精美的雕刻骨管、骨饰品都体现出齐家文化时期骨器加工的技艺水平。相对于石器钻孔技术,骨器的钻孔应该是简单了许多,但是对于长短粗细各异的骨针来说,钻好针鼻孔的技术非同一般,是最难的一道工序。而雕刻技术是骨制品加工工艺技术的高水平,不但具有实用性、而且体现齐家先民对艺术理解。雕刻是在一件简单的骨制品表面雕刻上不同的纹饰和图案,融入了齐家先民对美的欣赏和追求。最值得一提的是骨管的雕刻,雕刻有不同纹饰的骨管,纹饰规整丰富,从简单的线条纹饰,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代表了齐家文化骨器加工技术的最高水平。
新石器时代骨器和石器同为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而到了齐家文化时期,进入了青铜时代,人类对铜器的广泛使用和冶炼,骨器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就有所降低了,主要用于加工一些装饰品,用以丰富和美化人类的生活。在齐家文化社会经济条件下,先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骨簪、骨叉及骨针,骨梳、骨珠等数量众多的骨制生活与装饰用品,还有骨管等雕刻有精美纹饰和图案的骨制品,体现了齐家文化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第四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9
[3]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遣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4]黄河水库考古队甘肃分队.临夏大何庄、秦魏家两处齐家文化遣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3期.
[5]胡晓军.尖扎县直岗位卡乡齐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J].青海文物,1996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陈君(1986-),女,东乡族,甘肃省广河县人,助理馆员,本科,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信息部主任。